如何把握教材,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b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是一节纯正的数学课,数学味很浓,课上全是抽象的数学化的知识,需要学生理解透彻而为后面的通分做准备。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在五年级这部分知识很重要。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笔者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享一下教学反思。
  [关键词]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教学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准确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使学生学会用找倍数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初步学会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4)培养学生归纳、类推概括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过程概述
  
  1 活动激趣。感知概念
  上课一开始,我设计了“报数”这一游戏情景,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学生报数,进一步体会和认识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理解了最小公倍数知识的形成和内部结构特征,这样学生面对生动有趣的游戏情景时,会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并主动地借助外部的物质材料,解决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2 探究新知
  在这环节中,我创设去图书馆的情景,先安排了在数表中圈出淘气和笑笑去图书馆的日子,旨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并结合集合的概念去理解和体会“公倍数”的含义,形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想学生非常缺乏的就是灵活运用的能力。
  
  3 实践探索,提升认识
  在学生掌握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之后,我重点安排设计了自由练习的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小组讨论交流、举例,内化成求最小公倍数的技能。并且通过展开小组比赛,分组分别用4和6的倍数去翻倍来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让学生自行发现,在相同的取值范围内,较大数的倍数比较少,较小数的倍数比较多。从而引导学生对小数翻倍法进行修正,改为大数翻倍法。大数翻倍法简便易学,便于心算,是一种比较好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切实地理解和掌握。因为我是这样想的:教材上虽然就只要求学生学生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但我认为这样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4 层层深入,巩固提升
  在知识的巩固与应用中,我设计了“快速抢答”、“小法官”、小游戏、当“汽车调度员”等不同类型的题型来进一步巩固。让孩子自己在練习的过程中,去善于发现问题,并总结提升一定的方法,形成一定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0,这两个数可能是()和()。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让学生在逆向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情况的多样性;如,公交车同时发车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的问题。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获得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更真切的感受。
  
  三、《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在预设数学活动时,我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又不拘于教材,不能照本宣科。要巧妙设计,拓宽探索的空间,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能不能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如何让学生更充分的理解最小公倍数及计算方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学生深刻的记忆并掌握这部分知识,是我思考的问题。
  
  1 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巧妙设计
  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思维活动,而不是程序操练的过程。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数学现实参与数学课堂,不断地利用原有的经验背景对新的问题做出解释,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建构。
  上课一开始,通过设计“报数”的活动,有些同学之所以站了两次,是因为他们的号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从而在自然而然的活动参与中,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不同的数存在着公倍数”。
  接着,通过淘气和笑笑常常去图书馆看书的事情,引导学生在解决他们的共同休息日的问题中,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发现他们各自的休息日数据上的特点,从而得出淘气的休息日就是4的倍数,笑笑的休息日就是6的倍数,他们两人的共同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数……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像教师讲解学生接受那样直接明快,确实“费时”,但是并不“低效”。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从各自的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了“最小公倍数”概念的发生、形成的过程,经历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数学建构活动,获取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还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2 提升学生的数学现实,画龙点睛
  数学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已有“数学现实”互相作用融为一体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任务就是要不断丰富和提高学生所拥有的数学现实。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上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的再现,而应设计出“点睛之笔”,用恰如其分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的认识科学化、深刻化,从而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在教学中虽然充分地展现了学生在解决“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问题的不同方法和思维策略,但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共同的数学交流中,通过经验分享、方法交换、思维沟通等实现融合,并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实现由个性化认识向共性化知识的有效转变。面对学生众多不同的解题方法如:列举法、集合图表示法、小数翻倍法等.我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对各种解题方法的优劣性重新进行认识,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方法的有效优化。通过展开比赛,分大组分别写出50以内4和6的倍数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发现,在相同的取值范围内,较大数的倍数比较少,较小数的倍数比较多。从而引导学生对小数翻倍法进行修正,改为大数翻倍法。大数翻倍法简便易学,便于心算,是一种比较好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应通过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切实地理解和掌握。
  结论:我想说,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那么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是一时之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案的设计,课堂中顺学而导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他文献
放假前问几个孩子:“放假后老师到你家家访,欢迎不欢迎?”几个表现好的孩子都表示很高兴老师去,而平常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则面露为难的表情。看到这些,我跟他们解释了家访的目的在于老师与家长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绝不会告状。他们才都表示欢迎我先去他们家。家访,现在对于我们来讲,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何为家访?顾名思义,家访就是教师主动到学生家里去,就学生的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与
两千年前孔夫子,两千年后陶行知,行知先生的伟大思想犹如春风一般萦绕在我们的校园,在学习探索中,我们生切体会到行知思想的当代价值,也在实践中逐步感受到民治二小行知模式对学生的影响。这种思想化为具体的方法指导着学科教学,也将学科教育的特色引向深入。  一、“问题意识”教学——行知模式下的课堂教学  陶行知先生在论述创造教育的时候,曾生动、形象的做诗《八位好朋友》,这首诗启发儿童多发问。“发明千千万,起
做人民教师,要学会两条腿走路,既能教书也会育人。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是教书的终极目标。所以当老师要学会做班主任工作,做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管理班集体,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这样说过:“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舞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
德国教育名家第斯多惠曾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强调:“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代伟人爱因斯坦也认为:“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由此可见,在创新教育中,善于激励学生是教育的灵魂。那么,怎样去激励学生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行:    一、以情感激励为出发点    人类之所以比普通动物高级,正因为人类有着独特的思维和复杂的情感。精神粮食是人类发展的支
摘要:课文教学生活化,是指面对中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综合性学习活动,为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提供了良好范例,语文训练要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明白易懂,有利于启发学生今后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抓住生活中的契机穿插语文训练,既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关注语文、训练语文的习惯,也能使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迅速提高,真可谓一箭双雕。课堂上也要再现生活的
[关键词]初中英语作业;布置;批改    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简言之,它具有以下功能:巩固与延伸的功能,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的功能,反馈与矫正以及交流的功能。  可是,不少初中英语教师在布置和处理作业的过程中,常常不
有一首儿童们自己编的童谣:小嘛小二郎,不怕早早上学堂,就怕作业多啊,多得山高心发慌!可是到头来还是做不来啊,做啊做不来!究其原因:作业量偏大.使学生反感;作业内容机械重复、单调、缺乏趣味性;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阅与反馈方式的简单、对不完成学生作业的惩罚性作业处理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等。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策略:  一、数学作业内容要创新  (一)作业设计
【摘要】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名族的瑰宝。它负载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审美的意向,传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这些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有待于我们去开采、去锤炼。从中发掘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并以此来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不断地提高语文水平和文化修养。  【关键词】理解诗意;领会意境;情感体验;丰厚底蕴    《语文课程标注》强调: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
摘 要: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重新审视了学校的管理发展之路,引发了对新课程下学校管理的一些思考:学校发展的本质是学校中“人”的发展,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其生命质量的提升,人生幸福的丰盈。教师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不实现教师队伍管理的创新,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管理创新。让教师树立专业自尊,促进自身成长及实现生命的价值和获得成功的愉悦、人生的幸福是我们学校对教师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郑毓信教授在《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的报告中也指出:“教师要增强问题意识,要善于提问,因为提问是启发性的主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是联系师生思维“同频共振”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对于如何巧妙运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激趣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