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与写作,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但阅读理解与分析片面、写作无从下笔等学习现状,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将读和写进行巧妙融合,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是小学语文教师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随文练笔以其连接读与写的独特优势,逐渐成为读写融合教学实践的常见手段。
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结合阅读内容,设计简短、快速、随意的写作训练,可以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巧妙融合,为落实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提供可靠途径。但由于随文练笔的教学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应用策略尚未成熟,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开展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训练的作用及原则,并探寻科学合理的应用策略,使之发挥价值,促进读写有效融合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开展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训练的作用及原则
(一)开展随文练笔训练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随文练笔作为语文阅读教学深入化、实践化的有效途径,既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课程的认知程度,又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帮助学生养成读写融合、统筹涵盖的学习习惯,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1. 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创作。小学阶段的语文随文练笔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模仿与表达能力,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等特征,采用随文练笔能够引导他们以阅读范本为思考源头,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个人主观想法的重构与语言表达,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发散思维,进而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创作。
2. 有助于促进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随文练笔作为连接阅读和写作的良好载体,能够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及深地将在阅读教学中所学的创作手法与语言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从而促使阅讀能力、写作能力全面提升。
3. 更能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创作欲望。相比正式、严格、古板的传统写作课程,随文练笔随意性更强、创作灵活性更高,更能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从而降低学生因固化写作模式而产生的抵触情绪,有助于学生产生写作兴趣,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随文练笔教学应注意的基本原则
随文练笔作为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手段,在促进读写融合的实践中,必须在明确其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设计教学内容。
1. 阶段性原则。开展随文练笔训练必须要遵从小学各个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读写要求,制订随文练笔训练课程。如小学中年级需注重创作过程的真情实感表达,高年级则聚焦多种类型作文的初步练习与创作体系建构。
2. 适度性原则。教师在开展随文练笔训练时,必须要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难度、频率、内容等适宜的训练活动,避免出现“强人所难”的过度训练,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 迁移性原则。语文读写融合教学涉及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融合运用,这就提醒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准确估定迁移时机,适时引入随文练笔,从而达到随文练笔效果最大化。
4. 反馈性原则。对学生练笔作品进行适当评价,是教师实时掌控学生学习成果,指导学生查漏补缺、深入感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开展随文练笔训练时,必须要有全面、及时、精准的反馈过程,帮助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进步与不足,从而将随文练笔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开展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训练的有效策略
(一)回构经典,模仿训练
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随文练笔训练时,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内容,设计具备读写迁移特征的模仿训练,以阅读范本中的经典片段为基础,在回想、重构经典片段的过程中,实现对文学知识、作品结构的深度理解。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时,为帮助学生掌握太阳逐渐升起的描写手法,教师围绕课文第三段开展了随文练笔训练活动。首先,教师与学生讨论、总结了描绘太阳逐渐升起的词句,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对太阳升起的拟人化描写过程。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景物同样具有类似的变化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想象,总结了月亮升起、花朵开放、绿芽成长等也有类似的变化过程。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依据课文片段,围绕自己最喜爱或最熟悉的景物开展随文模仿练笔,在模仿中回忆经典课文片段,促进读写融合。
(二)扩展随笔,启发思维
统编版语文教材更注重对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能力的培养。课文中隐藏着很多“空白”,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想象、扩展机会。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思考,要抓住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佳时机。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语句、插图、情节发展等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扩展,从而达到启发思维、促进表达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下册《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时,在完成课文基本内容教学后,教师总结说:“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文字上的了解,现在让我们重点关注课文插图。从插图中,你还能感受到哪些文章中未提到的人物性格特征呢?从他的神态、动作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你能想象他日常工作时的样子吗?把自己心中最直接的想法写出来吧。”于是,学生将自己的思绪聚焦在课文插图上,并围绕其展开了丰富、活跃的想象,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
(三)中心抒意,升华感悟
教师在开展随文练笔训练时,要围绕阅读范本的中心思想,通过中心片段小结、内容续写、读后感创作等方式,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文章的感悟。
比如,在完成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的教学后,教师设计了如下读后感随文练笔内容:你还记得自己刚入学时候的样子吗?你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吗?你是从哪些方面意识到时间在流逝呢?结合你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写读后感。教师的问题引导,唤醒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思考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悟;读后感的创作,激发了学生对珍惜时间的感悟。
综上所述,随文练笔能够有效衔接读与写,有利于读写知识的有效迁移与融合运用,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和创作欲望。教师要以随文练笔的应用原则为基准线,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模仿、扩展、升华三个环节的随文练笔教学落实体系,充分发挥随文练笔的实践优势,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桂林中心学校)
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结合阅读内容,设计简短、快速、随意的写作训练,可以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巧妙融合,为落实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提供可靠途径。但由于随文练笔的教学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应用策略尚未成熟,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开展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训练的作用及原则,并探寻科学合理的应用策略,使之发挥价值,促进读写有效融合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开展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训练的作用及原则
(一)开展随文练笔训练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随文练笔作为语文阅读教学深入化、实践化的有效途径,既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课程的认知程度,又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帮助学生养成读写融合、统筹涵盖的学习习惯,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1. 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创作。小学阶段的语文随文练笔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模仿与表达能力,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等特征,采用随文练笔能够引导他们以阅读范本为思考源头,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个人主观想法的重构与语言表达,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发散思维,进而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创作。
2. 有助于促进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随文练笔作为连接阅读和写作的良好载体,能够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及深地将在阅读教学中所学的创作手法与语言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从而促使阅讀能力、写作能力全面提升。
3. 更能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创作欲望。相比正式、严格、古板的传统写作课程,随文练笔随意性更强、创作灵活性更高,更能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从而降低学生因固化写作模式而产生的抵触情绪,有助于学生产生写作兴趣,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随文练笔教学应注意的基本原则
随文练笔作为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手段,在促进读写融合的实践中,必须在明确其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设计教学内容。
1. 阶段性原则。开展随文练笔训练必须要遵从小学各个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读写要求,制订随文练笔训练课程。如小学中年级需注重创作过程的真情实感表达,高年级则聚焦多种类型作文的初步练习与创作体系建构。
2. 适度性原则。教师在开展随文练笔训练时,必须要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难度、频率、内容等适宜的训练活动,避免出现“强人所难”的过度训练,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 迁移性原则。语文读写融合教学涉及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融合运用,这就提醒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准确估定迁移时机,适时引入随文练笔,从而达到随文练笔效果最大化。
4. 反馈性原则。对学生练笔作品进行适当评价,是教师实时掌控学生学习成果,指导学生查漏补缺、深入感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开展随文练笔训练时,必须要有全面、及时、精准的反馈过程,帮助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进步与不足,从而将随文练笔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开展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训练的有效策略
(一)回构经典,模仿训练
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随文练笔训练时,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内容,设计具备读写迁移特征的模仿训练,以阅读范本中的经典片段为基础,在回想、重构经典片段的过程中,实现对文学知识、作品结构的深度理解。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时,为帮助学生掌握太阳逐渐升起的描写手法,教师围绕课文第三段开展了随文练笔训练活动。首先,教师与学生讨论、总结了描绘太阳逐渐升起的词句,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对太阳升起的拟人化描写过程。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景物同样具有类似的变化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想象,总结了月亮升起、花朵开放、绿芽成长等也有类似的变化过程。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依据课文片段,围绕自己最喜爱或最熟悉的景物开展随文模仿练笔,在模仿中回忆经典课文片段,促进读写融合。
(二)扩展随笔,启发思维
统编版语文教材更注重对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能力的培养。课文中隐藏着很多“空白”,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想象、扩展机会。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思考,要抓住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佳时机。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语句、插图、情节发展等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扩展,从而达到启发思维、促进表达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下册《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时,在完成课文基本内容教学后,教师总结说:“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文字上的了解,现在让我们重点关注课文插图。从插图中,你还能感受到哪些文章中未提到的人物性格特征呢?从他的神态、动作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你能想象他日常工作时的样子吗?把自己心中最直接的想法写出来吧。”于是,学生将自己的思绪聚焦在课文插图上,并围绕其展开了丰富、活跃的想象,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
(三)中心抒意,升华感悟
教师在开展随文练笔训练时,要围绕阅读范本的中心思想,通过中心片段小结、内容续写、读后感创作等方式,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文章的感悟。
比如,在完成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的教学后,教师设计了如下读后感随文练笔内容:你还记得自己刚入学时候的样子吗?你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吗?你是从哪些方面意识到时间在流逝呢?结合你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写读后感。教师的问题引导,唤醒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思考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悟;读后感的创作,激发了学生对珍惜时间的感悟。
综上所述,随文练笔能够有效衔接读与写,有利于读写知识的有效迁移与融合运用,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和创作欲望。教师要以随文练笔的应用原则为基准线,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模仿、扩展、升华三个环节的随文练笔教学落实体系,充分发挥随文练笔的实践优势,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桂林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