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以建设江苏省“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基地和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为契机,举全校之力,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前提下,通过师资培训、模型建构、平台构建、资源开发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了“以心树人为内核,优势发现、生涯规划为两翼”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特色,在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化、生涯档案数据化、学科育人积极化等方面呈现许多新变化。2016年,学校被评为第二批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摘 要】近年来,在课程基地和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推动下,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不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心树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和德育工作新特点。学校通过创新理念、师资培训、模型建构、场域建构、档案建立、数据分析、与高校和家长有效合作,不断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形成“以心树人”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积极心理;生涯教育;课程基地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4-0023-03
【作者简介】管文华,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江苏昆山,215300)校长,高级教师。
一、先发优势,以心树人新行动
1.理念先发。
2013年8月,经江苏省教育厅立项,学校建立了省“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基地,2015年立项了“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学生学业心理数据库的建设与使用”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基地和项目以积极心理学、生涯规划为理论支撑,在“挖掘出每一个师生优势,规划好每一位师生生涯”这一核心理念指导下,学校在基地教学环境、模型建构、平台建设、资源开发、师资培训、学生体验等六个方面开展建设,做了许多原创性、开拓性的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心树人为内核,优势发现、生涯规划为两翼”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特色。
2.师训先行。
如果没有一支相对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支撑,课程基地就走不远;如果没有学校教师的全面参与,课程基地也不会做实。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师资培训,将原有的基于学科的校本培训,向基于基地的非学科培训拓展。
基于基地的非学科培训,是从学校发展现实需求出发,针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的、非学科性的问题,由学校设计方案、提供保障,教师自选菜单、自主参与、自由结伴的校本研修。在基于基地的非学科培训实践中,学校通过自主选择、自愿参与、价值引领、精心设计、独立评价和项目后驱等多种手段,实现了教师参与更自主、资源整合更有效和办学特色更鲜明的三大价值。通过系列化的培训,学校教师改善知识结构、拓宽认知边界、改进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技能,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其中持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教师23名,持有生涯规划师资格证的教师21名,参与情绪管理师培训的教师40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基因。
二、平台优势,以心树人新构架
1.模型构建。
长期以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导向,以个别化、治疗式和事后应急式为主要特征,通过个别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等待学生的咨询,完成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甄别、指导和转介的工作。而开展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以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优势发现和生涯规划为导向,实现实践对象由个案式向团体式、实践途径由疾病治疗式向优势发现式、实践时机由事后应急式向事先预防式的三大转变,逐步构建了“以心树人”的课程模型。
“以心树人”课程模型以“优势测评”“生涯规划”为两翼,以“认知体验”为途径,同时有效整合语文、英语、政治等多学科素材和多部门资源,形成“以优势测评为起点、以生涯规划为主线、以体验调适为评价”三位一体课程模型。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连续五年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跟踪性心理测量,发现学生优势。在高一年级,基地一周一节的“积极心理学、生涯规划”校本课程,让学生对积极心理学及生涯相关资讯、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在高二年级,基地两周一节的“发现自我”拓展课程和活动课程,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认识和了解相关的职业信息和专业要求;在高三年级,基地以一对一的方式为有生涯需求的学生量身定制生涯辅导方案。在基地实践中,学校坚持两条腿走路,既重认知又重体验,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师生在认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认知,从而优化师生心理认知水平,拓展师生情绪体验途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2.场域构建。
在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中,积极心理教育课程以“挖掘出每一位师生优势,规划好每一位师生生涯”为核心理念,通过专用的功能场馆和浸润式校园文化共建,营造鲜明的学习场域。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基地构建了必修式的校本课程学习、校园文化浸润式的自主学习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虚拟学习三位一体学习场域。
学校建设了积极教育、积极欣赏和积极运动三大中心,学生可以在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基地专用场馆里做中学、学中做,形成了以体验式、合作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浸润式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场域构建的另一重要载体,如在生涯规划文化长廊,学校呈现数学、物理、化学、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发展史、主要流派、主要理论及全国高校各专业排名、专业要求、就业方向等信息,让学生对此有初步了解,从而更好地激发兴趣,规划人生。学校以学校官网为基础,建设了两个主题式网站,一个网站以优势发现、心理测量为主要功能,另一个以学业数据记录、生涯档案建设为主要功能。两者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相互支撑,各显特色。
三、工具优势,以心树人新杠杆
1.档案工具,跟踪记录。
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建立网页版的生涯发展档案,包括姓名、性别等基本信息,以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次统一性学业测试的数据,还包括学科年级、班级平均分,以及学生的学科成绩、学科排名。通过长期性的记录,学生了解自己的各科学业发展层次和发展轨迹,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和兴趣点的生涯测量数据。档案还包括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在公共参与、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等综合素养方面的过程性材料,学生可以上传、保存文字描述、圖片呈现、音频视频等多种质态的数据。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建立了第三方认证机制,与苏州大学生涯规划研究所战略合作,由苏州大学生涯规划研究所对学生生涯档案进行真实性认证,从而有效提升了生涯档案的可信度,帮助学生在高校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中展现更多样、更优秀、更真实的自我。 2.数据工具,定量实证。
首先是数据收集,也就是学校通过三年跟踪性的心理测量、生涯问卷、学业型的检测以及日常性的师生观察,并将数据收集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积极因素方面,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优势。其次是数据分析,对全校学生心理测量数据和学业状况数据进行系统性、跟踪性的分析。对同一学生进行不同时段同份心理测量的跟踪性分析,分析该学生一定时间段内的情绪变化及原因;对不同学生进行相同的心理测量,分析不同学生在同一心理维度上的不同特征;对同一学生不同学科与心理问卷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找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与学业水平之间的联系。最后是数据跟进,对数据分析所呈现出的学生积极品质,通过强化、赞赏、激励等手段不断放大;对呈现出的缺陷与不足,通过转移、有意忽视等手段,降低学生的焦虑感。
四、集聚优势,以心树人新资源
1.“双高”集聚。
所谓双高集聚,就是高等学校与普通高中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共同集聚“以心树人”的课程资源。通过“双高”合作,以教师成长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对全体教师进行通识性培训,改变教师的思维模式、评价话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化、全体化;另一方面对部分教师进行专业性、高端性的培训,为研究成果的真正落地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学校与清华大学社会学院心理系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建立合作,成为清华大学积极教育基地学校;与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建立合作关系,有效指导学校课程基地和课程建设;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学院将研究生工作站建在学校,组织教育发展心理学研究生在课程基地学习和研究。
2.家校集聚。
所谓家校集聚,就是学校与家庭充分信任、相互合作,携手做好“以心树人”这篇大文章。从宏观层面上,通过建立班级一年级一校级三级家长委员会,为家校合作提供组织保障;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议事机制,为家校集聚提供制度保障。从微观层面上,一方面依托学校的优势资源和教师的专业素养,面向家长进行系统化、通识性培训和辅导。通常而言,一个问题学生往往是家庭问题的综合呈现,所以学校通过向家长普及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生涯规划的基础性知识,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进步。另一方面,学校还依托家长群体的丰富资源,建立家长志愿者、家长讲师团等组织,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走进课程,让家长教育学生,让家长教育家长,让家长教育教师,大大丰富了学校以心树人的课程资源,最终实现家校互通、互融、互信和互利。
通过近五年的实践,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也在“以心树人”育人模式上积累了一些经验。面对高考制度的综合改革,面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我们依然在路上,依然在探索……
【参考文献】
[1]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 北京:中國轻工业出版社,2010.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摘 要】近年来,在课程基地和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推动下,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不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心树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和德育工作新特点。学校通过创新理念、师资培训、模型建构、场域建构、档案建立、数据分析、与高校和家长有效合作,不断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形成“以心树人”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积极心理;生涯教育;课程基地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4-0023-03
【作者简介】管文华,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江苏昆山,215300)校长,高级教师。
一、先发优势,以心树人新行动
1.理念先发。
2013年8月,经江苏省教育厅立项,学校建立了省“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基地,2015年立项了“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学生学业心理数据库的建设与使用”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基地和项目以积极心理学、生涯规划为理论支撑,在“挖掘出每一个师生优势,规划好每一位师生生涯”这一核心理念指导下,学校在基地教学环境、模型建构、平台建设、资源开发、师资培训、学生体验等六个方面开展建设,做了许多原创性、开拓性的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心树人为内核,优势发现、生涯规划为两翼”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特色。
2.师训先行。
如果没有一支相对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支撑,课程基地就走不远;如果没有学校教师的全面参与,课程基地也不会做实。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师资培训,将原有的基于学科的校本培训,向基于基地的非学科培训拓展。
基于基地的非学科培训,是从学校发展现实需求出发,针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的、非学科性的问题,由学校设计方案、提供保障,教师自选菜单、自主参与、自由结伴的校本研修。在基于基地的非学科培训实践中,学校通过自主选择、自愿参与、价值引领、精心设计、独立评价和项目后驱等多种手段,实现了教师参与更自主、资源整合更有效和办学特色更鲜明的三大价值。通过系列化的培训,学校教师改善知识结构、拓宽认知边界、改进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技能,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其中持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教师23名,持有生涯规划师资格证的教师21名,参与情绪管理师培训的教师40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基因。
二、平台优势,以心树人新构架
1.模型构建。
长期以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导向,以个别化、治疗式和事后应急式为主要特征,通过个别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等待学生的咨询,完成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甄别、指导和转介的工作。而开展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以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优势发现和生涯规划为导向,实现实践对象由个案式向团体式、实践途径由疾病治疗式向优势发现式、实践时机由事后应急式向事先预防式的三大转变,逐步构建了“以心树人”的课程模型。
“以心树人”课程模型以“优势测评”“生涯规划”为两翼,以“认知体验”为途径,同时有效整合语文、英语、政治等多学科素材和多部门资源,形成“以优势测评为起点、以生涯规划为主线、以体验调适为评价”三位一体课程模型。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连续五年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跟踪性心理测量,发现学生优势。在高一年级,基地一周一节的“积极心理学、生涯规划”校本课程,让学生对积极心理学及生涯相关资讯、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在高二年级,基地两周一节的“发现自我”拓展课程和活动课程,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认识和了解相关的职业信息和专业要求;在高三年级,基地以一对一的方式为有生涯需求的学生量身定制生涯辅导方案。在基地实践中,学校坚持两条腿走路,既重认知又重体验,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师生在认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认知,从而优化师生心理认知水平,拓展师生情绪体验途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2.场域构建。
在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中,积极心理教育课程以“挖掘出每一位师生优势,规划好每一位师生生涯”为核心理念,通过专用的功能场馆和浸润式校园文化共建,营造鲜明的学习场域。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基地构建了必修式的校本课程学习、校园文化浸润式的自主学习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虚拟学习三位一体学习场域。
学校建设了积极教育、积极欣赏和积极运动三大中心,学生可以在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基地专用场馆里做中学、学中做,形成了以体验式、合作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浸润式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场域构建的另一重要载体,如在生涯规划文化长廊,学校呈现数学、物理、化学、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发展史、主要流派、主要理论及全国高校各专业排名、专业要求、就业方向等信息,让学生对此有初步了解,从而更好地激发兴趣,规划人生。学校以学校官网为基础,建设了两个主题式网站,一个网站以优势发现、心理测量为主要功能,另一个以学业数据记录、生涯档案建设为主要功能。两者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相互支撑,各显特色。
三、工具优势,以心树人新杠杆
1.档案工具,跟踪记录。
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建立网页版的生涯发展档案,包括姓名、性别等基本信息,以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次统一性学业测试的数据,还包括学科年级、班级平均分,以及学生的学科成绩、学科排名。通过长期性的记录,学生了解自己的各科学业发展层次和发展轨迹,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和兴趣点的生涯测量数据。档案还包括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在公共参与、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等综合素养方面的过程性材料,学生可以上传、保存文字描述、圖片呈现、音频视频等多种质态的数据。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建立了第三方认证机制,与苏州大学生涯规划研究所战略合作,由苏州大学生涯规划研究所对学生生涯档案进行真实性认证,从而有效提升了生涯档案的可信度,帮助学生在高校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中展现更多样、更优秀、更真实的自我。 2.数据工具,定量实证。
首先是数据收集,也就是学校通过三年跟踪性的心理测量、生涯问卷、学业型的检测以及日常性的师生观察,并将数据收集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积极因素方面,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优势。其次是数据分析,对全校学生心理测量数据和学业状况数据进行系统性、跟踪性的分析。对同一学生进行不同时段同份心理测量的跟踪性分析,分析该学生一定时间段内的情绪变化及原因;对不同学生进行相同的心理测量,分析不同学生在同一心理维度上的不同特征;对同一学生不同学科与心理问卷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找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与学业水平之间的联系。最后是数据跟进,对数据分析所呈现出的学生积极品质,通过强化、赞赏、激励等手段不断放大;对呈现出的缺陷与不足,通过转移、有意忽视等手段,降低学生的焦虑感。
四、集聚优势,以心树人新资源
1.“双高”集聚。
所谓双高集聚,就是高等学校与普通高中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共同集聚“以心树人”的课程资源。通过“双高”合作,以教师成长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对全体教师进行通识性培训,改变教师的思维模式、评价话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化、全体化;另一方面对部分教师进行专业性、高端性的培训,为研究成果的真正落地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学校与清华大学社会学院心理系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建立合作,成为清华大学积极教育基地学校;与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建立合作关系,有效指导学校课程基地和课程建设;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学院将研究生工作站建在学校,组织教育发展心理学研究生在课程基地学习和研究。
2.家校集聚。
所谓家校集聚,就是学校与家庭充分信任、相互合作,携手做好“以心树人”这篇大文章。从宏观层面上,通过建立班级一年级一校级三级家长委员会,为家校合作提供组织保障;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议事机制,为家校集聚提供制度保障。从微观层面上,一方面依托学校的优势资源和教师的专业素养,面向家长进行系统化、通识性培训和辅导。通常而言,一个问题学生往往是家庭问题的综合呈现,所以学校通过向家长普及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生涯规划的基础性知识,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进步。另一方面,学校还依托家长群体的丰富资源,建立家长志愿者、家长讲师团等组织,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走进课程,让家长教育学生,让家长教育家长,让家长教育教师,大大丰富了学校以心树人的课程资源,最终实现家校互通、互融、互信和互利。
通过近五年的实践,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也在“以心树人”育人模式上积累了一些经验。面对高考制度的综合改革,面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我们依然在路上,依然在探索……
【参考文献】
[1]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 北京:中國轻工业出版社,2010.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