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马关口通众骑
沧海桑田。探寻这些古人留下的遗迹,于今似为奢侈。走进白马川,柏油公路平坦,两侧群山起伏,层峦叠嶂,绿树障目。寻找关口要全神贯注,不留神会把一溜山石错认为是残墙,或把极似人形的山峰略过。一溜城墙闪现眼前,垛口呈九十度角自山上低垂下来,可见陡峭。城墙处于两山之间,中间形成关口,存有砖石拱券的关门。这是洪桐峪水关,预示着已进入边关险地。
来到白马关口,感叹古人的精心,选择在峡谷狭窄处,两座山峰间,建起了一道城墙,而今两面山坡尚存残迹。东面坡度较陡,直下到山脚。残存墙体,毛石垒砌,棱角整齐,断为几段,掩映在绿树之中。山脚有河。河床宽阔,水浅如溪,碎石裸露,长满灌木杂草,连向公路。莫看此河现状,却有名气。此水是白马关河,为白河上游一支。
路与河并行,当年可以行走大队人马。此处为“正关河口”处,尽管关口建在两山之间的狭窄处,而河水有涨落,若在旱季少雨,是“通众骑”极为重要的通道。2012年前后曾进行过考察,水关上建有水门洞。当地人也说,水门上有城门,许多年前被洪水冲走了。
西面山上的城墙残存较多。墙体三五米高不等,也是毛石垒砌,一直连到山上,与峰顶成为一体,这是长城。墙下有长城白马关水关文保碑。
墙下毛石外发现了碎砖,碎石中夹有瓦片。再寻,城墙南侧又看到了一道残墙。这是何故?原来关口有一座瓮城,开有南北两座城门。东侧有围墙,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修这条公路时拆毁了。从城墙东南角残存砖石分析,上面可能建有角楼。在城墙内外四周探看,瓮城利用山势,围出东西北三面墙体。南北间距长约150米,东西也有近百米长。墙体残损严重,外侧有青砖,内里是毛石。砖应是后来加固垒砌的,而瓦片为瓮城内建筑,供驻守关口的士兵居住。
白马关堡有白马
白马关口向南约二三百米,是白马关堡。几代人选中此地,修墙建城,加强防守,对地形有着共识。川地南北狭长,城堡因地势而呈长方形,南北长150多米,东西宽六七十米,坐北朝南,设一南门。城门下面露出5层条石,錾得方正,上面垒砌的青砖还是原样,有风化,也有伤损。城门洞保存完好。上有石质门额,一米宽、两米长,上书“白马关堡”,勾边阴刻,四方排序,如同印章。门下立有长城保护碑。今人在门旁用巨石雕成一匹白马,做了直白的诠释。城堡东面靠山,西侧流水,绿柳成荫,环境优美。
城门洞里,下面看到垒有7层条石,上面砖砌券顶,极为结实。城墙内侧均为大块毛石砌成,而外侧包着青砖。城墙包砖并非始建时所为,最初的城堡多是就地取材,为毛石垒砌。按志书所记,嘉靖三十年(1551年)曾修建过关口,看来应是那时对近在咫尺的城堡进行了修整加固。
白马关村有4个自然村,城堡是白马关自然村,有50来户,100多口人,城里城外各约一半,有些住户并不在此居住。城堡在搞开发,一进大门,迎面墙上写有白马关的文字介绍。中午时分,城内人少,可以在城内自由探看。进城不远,场地开阔,种有槐树,旁有古井,上面安装了电机,还在使用。此处是古时人们聚集的场地。城里有老房子,有的已有几百年历史,房山上露出裂缝。有空置房,住户不在,院内长出荒草。街上多处可见石槽、碾盘、碌碡等石器,摆放整齐,应是有意而为。向北走,灌木挡住去路,不能近前,打量着城墙东北角,已是残缺,约两三米高不等。 向回走,看到一处1965年盖的房子,传统结构,想翻建已经不可能,古城要整体保护,还有解放时盖的房子,均成为文物,不能随意而为。村里有王、马、于、何等几家大姓,而王姓居多。古井处的空场,过去有衙门。城内偏北处有老爷庙,城门外有菩萨庙,内有壁画。以前城墙四角有垛子,能在城墙上走一圈,上面还看到过铁球、铁箭头。村里老人记得,1924年,这里发了大水,把城堡的西北角冲垮了。再后来城墙连同北面关口处的瓮城,在“文革”前后拆为现状。西面墙体存留较多,下面能看到9层条石,上面青砖垒砌,高处约有五六米。站在墙下,看着白石青砖整齐垒砌,坚实牢固;抬头仰望,壁立如山,令攀爬攻打者束手无策,感叹古人的功力。
城内曾有登城马道。现在只有城门东南角处低矮,有土堆可以登上城墙。在这里能看出城墙的垛脚,为城堡结实牢固。墙上的垛口均已不见,墙顶上已经拆平,唯有荒草。望向城里,房屋井然,建造有先后,而方式多是传统结构,门窗、灰瓦、脊头,一地民俗传承,文化底蕴,统一整齐,有着建筑的韵律美。
抬头北望,两边大山对峙,夹峙着的就是白马川,当年的古道。山路崎岖,惊险。关口就在不远处,古时争战会先在那里发生。百年千年,战事可以查数,不能计算的则为大山南北两面的交往,关口过往多是商旅、游客、行人。建造瓮城有战时的作用,还有平时的安全。人们南来北往,赶起骡马毛驴,推上小车,装上各类农产品,换回北面的毡子、毡帽、羊皮。古道上常有骆驼往返。城堡内外开有店铺,空场衙门处还开有酒铺,路人众多带来了商业繁荣。即使到了现代,每年秋后,人们依然走在古道上,把收获余下的粮食、农副产品及日常生活用品带上,换回关外盛产的土豆、莜麦等。
北化岭堡有水关
白马关西南有关口相伴,为北化岭水关。北化岭名称多有变化,当地村民说,以前曾叫过北化石岭,叫着绕口,简化为北化岭,而志书上称为划车岭。这一带崇山峻岭,峰各有名:划车岭、杏树沟、瑶谷、白崖、滴水崖、石灰岭等6座山岭,其中划车岭最大,东西亘10里,且“白马关右倚之”。两关口相距3里,位置距离与志书相符。时间久远,边远山区,古今名称小有变化,也属正常。
北化岭于明永乐年间建起堡寨。明嘉靖年间筑起长城,那时称为“划车岭北口”“划车岭南口”。北面的关口首当其冲,为加强防御,把寨扩充改修为堡,功能有别。这在明万历年间成书的《三镇边务总要》有记“今改修边堡”。城堡西墙便是长城,再筑三面墙,为现在的样子,尽管“改修”,依然背山面水,不失形制。
城堡建在山坡上,形状长方,不很规则,南北约长90米,东西宽约60米。城堡东北角有垛脚,坍塌严重,只存基础。东墙有豁口可以入城,却无城门迹象,权且作门。四面墙体均在,用大块毛石垒砌,高处五六米,低处两三米。当地人讲,此堡过去屯马。不论屯马还是屯兵,城堡建在北化岭坡上,翻过山顶就是劃车岭南口,依然有支援作用。
山坡下为白马关河支流,河水涌过关门的景象早已不在,而今只在鹅卵石间静静流淌。长城连起两山,顶上敌楼耸立,关口坚固。有趣的是,关门外建有一座敌台,当地人说,可了望、可作战,作用犹如城墙上的马面。古人自有防御用途。
北化岭城堡后来逐渐演变为村落。北化岭沟原有一个生产队,属白马关村下辖的自然村,有约50户,100多口人。1990年前后,沟里发大水,北化岭村整体迁徙,城堡内无人居住。现在山沟让单位承包。城堡里种着农作物,一角还有鸡舍,增加了些许情趣。文物部门曾在城堡东北角残基处,发现过一个明代石雷。明人准备充足,防御全面。
番字牌村多故事
自白马关口向北10余里,路边有商店,里面柜台摆放,经营的日常百货、土特产品,令人想起几十年前的合作社。是否存有旧时传统,人们在必经之地设立商店,不得而知。此地叫番字牌村,商店对面修起了古建大门。门外有市级文保石碑,上面写着“番字石刻”。门里是一座小孤山,长约几十米,石面上刻着多组文字。字刻有大有小,勾边阴刻,大字有40多厘米,小字也有10多厘米,排列整齐,行距分明,年深日久,笔划依然清晰。字形多为方块,笔划有横有竖有圆,一个也不能认识。当地村民称为“番文”。这些字是谁刻的,为什么刻?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不得其解。当地民间有多种传说:祝福过往行人平安的咒语,少数民族祈祷能打胜仗的祷告词,魂灵的镇妖符等。后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专家鉴定,这些文字有梵文、古尼泊尔文、蒙文、藏文,内容重复写着佛教的“六字真言”,即唵嘛呢叭咪吽。还有一些小字落款“军队造”“孛马”,或纪年“阴火兔三年”等。有专家推测,这些番字石刻形成于元代。元代皇帝每年往返于大都至上都,走潮河川御道。过往行旅也会另辟通道走白马川。人员聚集之处,刻上些文字,符合教徒、军人、商旅等过往行人的需求。路边石刻并非此处独有,别处关口通道上也有出现。 传说故事多也是人员汇聚之地的佐证。宋人在北方一带抗辽,因此这里流传着许多有关杨家将的故事。杨六郎出征经关北,单枪独骑扼守关口,怎样分身?于是想出办法:自己把守住古北口;把枪插在另一关口上,当地人读音把“枪”念为“墙”,“枪子路”就成为“墙子路”;把自己的白马拴在白马关城门口,辽兵探子看到白马,不敢过关,吓退辽兵,白马关由此得名。人们还把白马传为故事。川里有一匹野马,雪白耀眼,凶猛彪悍,杨六郎在此遇到,征服野马,收为坐骑,征战沙场,无往不胜。故事多彩,口口相传,演绎出诸多版本。关口处山石亦为化身,美名将军石,其实,关口为明代建筑设施,于宋代并未出现。
TIPS
·白马古道是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风景好,文化底蕴深厚,走一路玩一路。
·乘公交出行很方便。自京城乘980快至密云城区,再乘密60、密61、密62同去一个方向,只是终点站不一,看清站牌,均可到达线路上的相应站点。
·游走可由近至遠,可中途随心自选,也可自远至近,若如此可先乘公交车到番字牌村,然后再回看白马关等,一路回走。
·路上经过洪桐峪水关、将军石也值得驻足游玩。
·番字牌村等村子食宿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