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阴市检察院检察长丁正红的眼里,沈海洪是一个“儒将”——儒雅,但不失大将之风。今年42岁的沈海洪,身材稍显瘦小,说起话来语速较慢、温文尔雅,从相貌上来看,与人们印象中的反贪局长不太一样。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接到一个电话,小声说着:“不好意思,现在走不了,来了一个记者要写材料,我帮他一起弄一下……”话语中,显示出沈海洪的恭谦。
他认为工作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他个人接受采访就显得“高调”了。他对记者说:“我们聊聊天……”
对法律有一种神秘的向往
《方圆》:从简历上来看,你大学学的是工科?
沈海洪:嗯,我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的是金属材料热处理。这是纯粹的工科,其实当时我也没想到最终会到检察院来工作。
《方圆》:那是如何转行的?
沈海洪:1991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到江阴的一家纺织五金器材厂工作,这工作和我的专业对口。当时在厂里的热处理车间,我是唯一的一个大学生,我是希望干出一番事业来的。
工作两年之后,我开始发现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经营理念都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之后的一件事对我刺激比较大。那年厂里进口来两套新设备,后来开箱一看,我惊呆了,这两套设备的生产日期分别是1939年和1941年,是国外早已淘汰的机器。这件事情之后,我认定了自己不属于这个地方,于是开始找出路。
后来有一天下班时,厂里一位平时对我都比较照顾的大姐拿着一份报纸叫住我说:“小沈,这厂子迟早是要倒的,你看,检察院在报纸上招人了,你这样的大学生应该去试一试。”
我那时完全不明白检察院是做什么的,因为父亲曾经做过纪检工作,我就回家跟父亲商量了一下,他建议我试试。没想到之后的考试,我以第四名的成绩考上了江阴市检察院。
《方圆》:丢掉自己学了几年的专业,进入到一个陌生的行业,没觉得可惜?
沈海洪:可能是当时还年轻吧,认为应该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并且自己一直对法律有一种神秘的向往。
曾被称为“考试机器”
《方圆》:进入检察院后,一开始在什么部门?
沈海洪:在刑检科做内勤,那时候的主要工作就是各种法律文书的盖章。说实话,当时心理还是有一些波动的,从一个技术人员变成了一个盖章的。
《方圆》:那是因为你没有法律专业背景,还无法从事检察业务工作吧?
沈海洪:是的。所以觉得必须要学法律,当年就报名参加了自学考试,用两年半的时间拿下了法律本科。
《方圆》:听说同事给你取了一个绰号,叫“考试机器”?
沈海洪:可能因为我是“应试型选手”。1996年,全国初任检察官考试,我们院包括我在内,8个人报考,我考了第一名。
1998年,全国检察系统培训外事检察官,江苏有两个指标,当时检察长让我去试试。之后我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习法律英语。当时的培训目标是一年之后参加WSK(全国外语水平考试)。而我只学了半年就去报考,最后考了124分,目标分是110分。
在这之后,我又报考了苏州大学的在职法律硕士,在当年的江苏省检察系统报考人员中是第一名。
《方圆》:在进入反贪部门之前,你都在哪几个部门待过?
沈海洪:除了刚才所说的刑检科,还在审查起诉科、办公室、检委会办公室、人民监督员办公室、研究室等部门工作过。
《方圆》:这些经历对你现在从事反贪工作有没有帮助?
沈海洪:帮助非常大,每个阶段都有帮助。比如在刑检科,我做了三年半内勤,两千多个案件,所有的案件在讨论汇报的时候,都是我在做记录,那么实际上就是我经历了每一个案件,在发现案件出现疑点难点的时候,我也会去思考。
在办公室,我做了两年多的基建工作,也就是新办公楼的建设工程,而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案件是相当多的,两年多的基建工作,这个领域认识了很多人,也熟悉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这对以后查办此类案件有很大的帮助。
在检委办、研究室等,我接手的都是疑难复杂案件,也对现在分析案件起到作用。
从质疑到信任
《方圆》:你是2008年3月被任命为反贪局副局长,2009年5月任局长。虽然之前也在业务部门工作过,但毕竟反贪局是自侦部门,还是会感觉不一样吧?
沈海洪:的确如此。我刚上任的时候,也是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对此,我很理解,因为在来反贪局之前的这几年,我都是在综合部门,虽然也办过几件案子,但给别人的印象始终是个“书生”,“让一写材料的人来领导反贪部门,他会办案子吗?”这种声音也显得很正常。
《方圆》:你是如何消除这种质疑的?
沈海洪:工作上我主抓一条线,就是办案。我整天都在思考,如何把案件安全、完整、有质量地办下来。2009年5月我任命为局长之后,半年时间,我加了一百多天班。因为当时反贪局人事调整比较大,来了很多新人,所以只要有案件,我都亲自参与。那年,我们局共立案侦查20件21人,均为重特大案件,涉案金额达一千多万元。
总之,在工作中,用真心去团结人,并努力把工作做好,这种质疑慢慢就消除了,并且逐渐得到了大家的信任。
《方圆》:你刚才提到,局里来了很多新人,在锻炼队伍上面,你有哪些经验?
沈海洪:反贪工作,首先需要你有很强的法律功底,这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你还需要有经验、智慧,要会使用谋略。所以我觉得,新人要在办案中成长,不断积累。
记得有一个案件,一名犯罪嫌疑人涉嫌行贿8000元,是一个女老板,她被带到检察机关后,情况交代完了,却怎么都不肯在笔录上签字,坚持了两个多小时。得知情况后,我去了讯问室。我先问她是哪里人,她说是璜土镇(江阴市下辖)人。因为我以前在璜土挂职过,对那地方也很熟悉。我问她在哪个公司上班,她说在某某公司。我说,噢,那附近我也常去,你们公司旁边有一个美容店,还是我一个同学开的,你去过没有……聊了一些之后,她的态度开始缓和下来。然后我跟她说,你看,现在这种情况你是不是应该配合一下?笔录已经做完了,你就可以回去了。看你的年龄,相信孩子还小,如果一直耗在这里,对家里也有影响……其实我进去前后也就两分钟,她就签了字。
后来办案人员说我厉害。我告诉他们,其实我也没有用什么技巧,沟通的前提在于双方有一个对话的平台,我先说一些她熟悉的事,让她心情缓和下来,消除抵抗情绪,并且我也很理解她,要放低自己的姿态,然后再把道理讲出来。我在讯问的时候,就像平时聊天一样,要相互理解,要去沟通。
重视信息情报研判
《方圆》:江阴是一个经济活跃并且发达的地区,案件线索是不是相对也比较多?
沈海洪:是,并且大部分是大案、要案的线索。针对案件线索,我们构建了一个信息情报引导侦查模式。
首先是信息情报研判程序,由专门的研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收集、整理各类信息情报,运用各种科学方法进行评估,提炼出真实、可靠、有价值的信息情报资料,并提出研判意见。接下来是信息情报应用程序,侦查人员主动应用信息情报,充分发挥信息情报拓展线索来源、选择案件突破口、确定侦查方向、完善巩固证据、应对翻证翻供等环节的引导作用。最后是信息情报总结程序,它与侦查终结程序同步进行,是侦查人员在案件侦查终结前,对本案收集、研判、应用信息情报的全过程总结,并将案件侦查过程中产生的再生信息反馈信息情报资料库。
《方圆》:这是个系统的模式,能有效提高自侦案件的效率和质量。作为反贪局长,你自身又是怎样做的?
沈海洪: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我总结出两条经验,一是给我一个线索,我会先去判断哪些信息是有用的,经过筛选,把跟线索有关的所有的信息都汇总出来,做系统分析,将线条延伸到可能涉及的各个环节,将这些点连成线,形成一个办案路线图,引导办案的思维。
另一个我会用类比分析方法,我们国家的行政管理模式具有同构性,比如一个地方的一个部门出了问题,那么我会去思考,类似的、具备相同特征的地区或岗位是不是也可能存在问题?所以,近年来,我们办理了很多窝案串案及系统案件。
《方圆》:如何应对在办案过程中受到的干扰?
沈海洪:在办案过程中,我们需要用智慧和谋略去攻克案件,同时,还要克服层层的办案阻力。我将“蛙跳战术”(编者注:蛙跳战术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太平洋战场,指在层层设防的敌阵中,攻击部队超越前线直入腹地,夺占一个个中心要点)引入到我们的侦查模式中。在侦查过程中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局外人根本不知道我想干什么,这样在我们侦查结束的时候,我基本可以无阻力状态结束“战斗”。
《方圆》:看来这体现了你工科专业的优势。
沈海洪:这个专业背景,可能更有利于我去系统的分析案件。反贪工作也是个“熟练工种”,做的时间长了,就会热爱反贪工作。■
责任编辑:张羽
真正解决问题的利器,在于面对人性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出兵攻打屡屡北侵的南方彝族,为了取得其首领孟获的信任,先后七擒七纵,传为佳话。在江阴市检察院,也流传着一个沈海洪两放犯罪嫌疑人的故事。
一名农村老板和村主任合开了一个棉花厂,在这期间,他向村主任行贿了一笔钱。江阴市检察院反贪局了解情况后,依法对这名老板进行了传讯,然而,犯罪嫌疑人进了讯问室后,怎么也不肯张口,什么也不说。讯问的当天晚上,对于案情他只字不提,反倒是提到第二天有一批棉纱要到货,他需要回厂里收货。当时大部分办案人员不同意他回去,但沈海洪决定,让他走,但必须随叫随到。
过了两天,他们又掌握了一些新的证据,再次将他叫来,他依然对案情只字不提,并且再次提出要回去,理由是他从小由姑姑养大,而姑姑刚刚去世,明天要回去奔丧。沈海洪想了想之后,再次同意了他的要求,让他走了。
第二天晚上,这名老板办完丧事,回到了检察院,面对沈海洪,说出了实情。原来,他不敢交代的原因是,他和村主任办厂,拿出了100万入股,而这笔钱没有任何字据及合同,他怕将案情说出来之后,村主任会不认账。
面对这一情况,沈海洪当即跟他说:“这样,不管你交不交代问题,你所担心的这件事我都帮你解决。”随后,沈海洪叫一个办案人员去讯问村主任,让其说明和他开厂并且他入股100万的事实,这一过程有同步录音录像。在看完录像后,这名老板对检察院的帮助非常感动,之后就交代了行贿的问题。
这个案子给沈海洪很大的启发。他觉得,真正解决问题的利器,不在于谋略,谋略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些关键时候,还是需要用人最本源的东西去处理,也就是人性中的真诚。面对嫌疑人,你需要站在他的立场上去思考,他担心什么?害怕什么?如果不掌握这些情况,你就无法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接到一个电话,小声说着:“不好意思,现在走不了,来了一个记者要写材料,我帮他一起弄一下……”话语中,显示出沈海洪的恭谦。
他认为工作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他个人接受采访就显得“高调”了。他对记者说:“我们聊聊天……”
对法律有一种神秘的向往
《方圆》:从简历上来看,你大学学的是工科?
沈海洪:嗯,我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的是金属材料热处理。这是纯粹的工科,其实当时我也没想到最终会到检察院来工作。
《方圆》:那是如何转行的?
沈海洪:1991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到江阴的一家纺织五金器材厂工作,这工作和我的专业对口。当时在厂里的热处理车间,我是唯一的一个大学生,我是希望干出一番事业来的。
工作两年之后,我开始发现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经营理念都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之后的一件事对我刺激比较大。那年厂里进口来两套新设备,后来开箱一看,我惊呆了,这两套设备的生产日期分别是1939年和1941年,是国外早已淘汰的机器。这件事情之后,我认定了自己不属于这个地方,于是开始找出路。
后来有一天下班时,厂里一位平时对我都比较照顾的大姐拿着一份报纸叫住我说:“小沈,这厂子迟早是要倒的,你看,检察院在报纸上招人了,你这样的大学生应该去试一试。”
我那时完全不明白检察院是做什么的,因为父亲曾经做过纪检工作,我就回家跟父亲商量了一下,他建议我试试。没想到之后的考试,我以第四名的成绩考上了江阴市检察院。
《方圆》:丢掉自己学了几年的专业,进入到一个陌生的行业,没觉得可惜?
沈海洪:可能是当时还年轻吧,认为应该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并且自己一直对法律有一种神秘的向往。
曾被称为“考试机器”
《方圆》:进入检察院后,一开始在什么部门?
沈海洪:在刑检科做内勤,那时候的主要工作就是各种法律文书的盖章。说实话,当时心理还是有一些波动的,从一个技术人员变成了一个盖章的。
《方圆》:那是因为你没有法律专业背景,还无法从事检察业务工作吧?
沈海洪:是的。所以觉得必须要学法律,当年就报名参加了自学考试,用两年半的时间拿下了法律本科。
《方圆》:听说同事给你取了一个绰号,叫“考试机器”?
沈海洪:可能因为我是“应试型选手”。1996年,全国初任检察官考试,我们院包括我在内,8个人报考,我考了第一名。
1998年,全国检察系统培训外事检察官,江苏有两个指标,当时检察长让我去试试。之后我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习法律英语。当时的培训目标是一年之后参加WSK(全国外语水平考试)。而我只学了半年就去报考,最后考了124分,目标分是110分。
在这之后,我又报考了苏州大学的在职法律硕士,在当年的江苏省检察系统报考人员中是第一名。
《方圆》:在进入反贪部门之前,你都在哪几个部门待过?
沈海洪:除了刚才所说的刑检科,还在审查起诉科、办公室、检委会办公室、人民监督员办公室、研究室等部门工作过。
《方圆》:这些经历对你现在从事反贪工作有没有帮助?
沈海洪:帮助非常大,每个阶段都有帮助。比如在刑检科,我做了三年半内勤,两千多个案件,所有的案件在讨论汇报的时候,都是我在做记录,那么实际上就是我经历了每一个案件,在发现案件出现疑点难点的时候,我也会去思考。
在办公室,我做了两年多的基建工作,也就是新办公楼的建设工程,而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案件是相当多的,两年多的基建工作,这个领域认识了很多人,也熟悉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这对以后查办此类案件有很大的帮助。
在检委办、研究室等,我接手的都是疑难复杂案件,也对现在分析案件起到作用。
从质疑到信任
《方圆》:你是2008年3月被任命为反贪局副局长,2009年5月任局长。虽然之前也在业务部门工作过,但毕竟反贪局是自侦部门,还是会感觉不一样吧?
沈海洪:的确如此。我刚上任的时候,也是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对此,我很理解,因为在来反贪局之前的这几年,我都是在综合部门,虽然也办过几件案子,但给别人的印象始终是个“书生”,“让一写材料的人来领导反贪部门,他会办案子吗?”这种声音也显得很正常。
《方圆》:你是如何消除这种质疑的?
沈海洪:工作上我主抓一条线,就是办案。我整天都在思考,如何把案件安全、完整、有质量地办下来。2009年5月我任命为局长之后,半年时间,我加了一百多天班。因为当时反贪局人事调整比较大,来了很多新人,所以只要有案件,我都亲自参与。那年,我们局共立案侦查20件21人,均为重特大案件,涉案金额达一千多万元。
总之,在工作中,用真心去团结人,并努力把工作做好,这种质疑慢慢就消除了,并且逐渐得到了大家的信任。
《方圆》:你刚才提到,局里来了很多新人,在锻炼队伍上面,你有哪些经验?
沈海洪:反贪工作,首先需要你有很强的法律功底,这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你还需要有经验、智慧,要会使用谋略。所以我觉得,新人要在办案中成长,不断积累。
记得有一个案件,一名犯罪嫌疑人涉嫌行贿8000元,是一个女老板,她被带到检察机关后,情况交代完了,却怎么都不肯在笔录上签字,坚持了两个多小时。得知情况后,我去了讯问室。我先问她是哪里人,她说是璜土镇(江阴市下辖)人。因为我以前在璜土挂职过,对那地方也很熟悉。我问她在哪个公司上班,她说在某某公司。我说,噢,那附近我也常去,你们公司旁边有一个美容店,还是我一个同学开的,你去过没有……聊了一些之后,她的态度开始缓和下来。然后我跟她说,你看,现在这种情况你是不是应该配合一下?笔录已经做完了,你就可以回去了。看你的年龄,相信孩子还小,如果一直耗在这里,对家里也有影响……其实我进去前后也就两分钟,她就签了字。
后来办案人员说我厉害。我告诉他们,其实我也没有用什么技巧,沟通的前提在于双方有一个对话的平台,我先说一些她熟悉的事,让她心情缓和下来,消除抵抗情绪,并且我也很理解她,要放低自己的姿态,然后再把道理讲出来。我在讯问的时候,就像平时聊天一样,要相互理解,要去沟通。
重视信息情报研判
《方圆》:江阴是一个经济活跃并且发达的地区,案件线索是不是相对也比较多?
沈海洪:是,并且大部分是大案、要案的线索。针对案件线索,我们构建了一个信息情报引导侦查模式。
首先是信息情报研判程序,由专门的研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收集、整理各类信息情报,运用各种科学方法进行评估,提炼出真实、可靠、有价值的信息情报资料,并提出研判意见。接下来是信息情报应用程序,侦查人员主动应用信息情报,充分发挥信息情报拓展线索来源、选择案件突破口、确定侦查方向、完善巩固证据、应对翻证翻供等环节的引导作用。最后是信息情报总结程序,它与侦查终结程序同步进行,是侦查人员在案件侦查终结前,对本案收集、研判、应用信息情报的全过程总结,并将案件侦查过程中产生的再生信息反馈信息情报资料库。
《方圆》:这是个系统的模式,能有效提高自侦案件的效率和质量。作为反贪局长,你自身又是怎样做的?
沈海洪: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我总结出两条经验,一是给我一个线索,我会先去判断哪些信息是有用的,经过筛选,把跟线索有关的所有的信息都汇总出来,做系统分析,将线条延伸到可能涉及的各个环节,将这些点连成线,形成一个办案路线图,引导办案的思维。
另一个我会用类比分析方法,我们国家的行政管理模式具有同构性,比如一个地方的一个部门出了问题,那么我会去思考,类似的、具备相同特征的地区或岗位是不是也可能存在问题?所以,近年来,我们办理了很多窝案串案及系统案件。
《方圆》:如何应对在办案过程中受到的干扰?
沈海洪:在办案过程中,我们需要用智慧和谋略去攻克案件,同时,还要克服层层的办案阻力。我将“蛙跳战术”(编者注:蛙跳战术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太平洋战场,指在层层设防的敌阵中,攻击部队超越前线直入腹地,夺占一个个中心要点)引入到我们的侦查模式中。在侦查过程中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局外人根本不知道我想干什么,这样在我们侦查结束的时候,我基本可以无阻力状态结束“战斗”。
《方圆》:看来这体现了你工科专业的优势。
沈海洪:这个专业背景,可能更有利于我去系统的分析案件。反贪工作也是个“熟练工种”,做的时间长了,就会热爱反贪工作。■
责任编辑:张羽
真正解决问题的利器,在于面对人性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出兵攻打屡屡北侵的南方彝族,为了取得其首领孟获的信任,先后七擒七纵,传为佳话。在江阴市检察院,也流传着一个沈海洪两放犯罪嫌疑人的故事。
一名农村老板和村主任合开了一个棉花厂,在这期间,他向村主任行贿了一笔钱。江阴市检察院反贪局了解情况后,依法对这名老板进行了传讯,然而,犯罪嫌疑人进了讯问室后,怎么也不肯张口,什么也不说。讯问的当天晚上,对于案情他只字不提,反倒是提到第二天有一批棉纱要到货,他需要回厂里收货。当时大部分办案人员不同意他回去,但沈海洪决定,让他走,但必须随叫随到。
过了两天,他们又掌握了一些新的证据,再次将他叫来,他依然对案情只字不提,并且再次提出要回去,理由是他从小由姑姑养大,而姑姑刚刚去世,明天要回去奔丧。沈海洪想了想之后,再次同意了他的要求,让他走了。
第二天晚上,这名老板办完丧事,回到了检察院,面对沈海洪,说出了实情。原来,他不敢交代的原因是,他和村主任办厂,拿出了100万入股,而这笔钱没有任何字据及合同,他怕将案情说出来之后,村主任会不认账。
面对这一情况,沈海洪当即跟他说:“这样,不管你交不交代问题,你所担心的这件事我都帮你解决。”随后,沈海洪叫一个办案人员去讯问村主任,让其说明和他开厂并且他入股100万的事实,这一过程有同步录音录像。在看完录像后,这名老板对检察院的帮助非常感动,之后就交代了行贿的问题。
这个案子给沈海洪很大的启发。他觉得,真正解决问题的利器,不在于谋略,谋略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些关键时候,还是需要用人最本源的东西去处理,也就是人性中的真诚。面对嫌疑人,你需要站在他的立场上去思考,他担心什么?害怕什么?如果不掌握这些情况,你就无法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