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才来(1960——),安徽枞阳县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市西城区人大代表。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家创新基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此后至今,吴才来又把目光锁定在中西部地区,足迹遍布祁连山、阿尔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可可西里、昆仑山等。1997年,他所在的实验室参与了中法专家合作考察可可西里的活动,考察途中,一场暴风雪突然而至,他一下病倒了,在打了两针强心剂之后,总算“捡回一条命”。尽管如此,提起可可西里,吴才来仍然兴奋异常,因为这片无人区有大量珍贵的矿石,他们此次科考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吴才来还相继参加了国家“八五”金矿专项攻关项目、地矿部重点项目“中国东部濒太平洋地区中、新生代火成岩组合、时空分布及岩浆作用动力学过程”“中国火成岩图编图”等项目的研究,几乎走遍了祖国各地,这一切,都缘于他对地质的热爱。
努力换来的成绩也是斐然的。吴才来曾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荣获过地矿部科技成果二、三、四等奖各一项,安徽省铜陵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地质所“科技奋斗奖”和第二届中青年“敬业奖”。他还曾被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授予“地学新星”,多次荣获“地质矿产部直属机关优秀青年”和“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优秀党员”光荣称号。
“人类的生存跟石头都有关系”
“人类的生存跟石头都有关系。”见记者有些迟疑,吴才来笑了笑,解释说:“比如说贫血。作为一种常见病,贫血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而且呈现出地域特征,成了一种‘地方病’。为什么呢?这跟当地的矿物含量有关。”
最直接的例子是矿物元素在农作物生长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河南平顶山郊区的老陈,在一次散步时偶然发现了山坡上的树的生长秘密:同一年栽种的树木,石头越多的地方,长得越高越茂密。于是老陈大胆设想,可否把这些石头开发出来做成肥料。为此,他北上寻找专家咨询和支持。老陈找到的正是吴才来。此时的吴才来,正在搞农业和地质科学交叉学科的研究。
老陈不知道,他发现的这块坡地及石头,是最富含微量矿物元素的火成岩。众所周知,土壤是由地下的岩石经过亿万年的转化而形成的。农作物的生长自然依靠土壤的条件,而土壤的条件又受土壤下面岩石的影响,因此,岩石的研究对于土壤的认识和改善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在老陈拿去的那块石头中,吴才来发现它属于火成岩矿,火成岩是最初地球土壤形成中,各类矿物质以及诸多微量元素分布最为广泛的。吴才来说:“亿万年前,在地球最初形成的时候,地质活动频繁,那时的地球表面遍布火山,来自地壳中的岩浆以1400多度的高温喷发出来,炽热的岩浆喷涌而出,到了地表冷凝以后形成岩石,而岩石在风蚀、冰融等自然外力作用下一次次地分解风化,就逐渐形成了地球表面最初的土壤,有了土壤这个基础,再加上阳光、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绿色生命的出现就有了可能,因此也就有了今天这样缤纷绚丽的大千世界。”吴才来的娓娓道来,让人突然生出冷冰冰的石头仿佛有了温度的感觉。
吴才来告诉记者,现在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关心,这也跟土壤、岩石有非常大的关系。地质学界有很多人都在研究农业地质方面的问题,考虑的正是如何把石头中的微量元素转化到土壤中来,改善土壤,从而提高农作物的质量,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的能力。这是关乎人类健康的大事情。吴才来认为,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农业地质学的前景将非常广阔。
博士生面试认石头
“都是被炒起来的。”提到当今流行的奇石收藏热,吴才来这样说。
有人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漫长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石文化史。无论是古希腊乔菲斯蒂斯的《石头志》,还是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这两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地质文献都清楚地记载了人类对岩石的最初认识,甚至人类文明的发展也称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岩石与人类发展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赏石遂成为不少人的一大喜好,但是诸如雨花石、鸡血石、金刚石、孔雀石、龙骨石、玉石……这些被收藏家们津津乐道的名字,在吴才来看来不过是材质不同的石头而已。
博士生面试问石头,这几乎成了吴才来的一个惯例。既然要研究石头,首先要认识石头。不过,这种认识和收藏家们不同,他主要关心的是石头的构成、产生的年代、分布的地域等等。
心怀对石头的敬畏
石头里有时也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同样是对于地球内部——地壳运动的研究,地质与地震是密不可分的。对于汶川地震的发生,作为地质工作者的吴才来感受很深,他指着办公室里的一张中国地质图,开始了地质课的演讲:“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后又遇到四川盆地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能量长期积累之后终于在龙门山地带释放……”
吴才来清晰地记得,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一带曾发生过7.2级地震。地震的周期一般是30多年。不过,地震局与地质局的分离,对龙门地带缺少必要的重视,相应的地质图不完备,仍是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的遗憾。
人类是否能预测地震等灾难?吴才来认为,地震、泥石流、矿难其实都跟地质分布有关系,中长期的观察可以起到预测的作用,不过短期的预报则非常困难。“上天容易入地难”。有报道称,大陆深钻5000米看到的“球体”,是地球上从来没有发现的一种矿物。它是什么、由什么构成、形成于何时等等至今仍是一个谜。
吴才来把石头从“地上”研究到了“天上”。作为岩石专家的他,还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探月工程6人小组的成员之一。随着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对月球资源的日益重视,其他国家也都加快了探月步伐。出于军事、能源开发等方面的考虑,中国已经在探月工程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就是一例。这其中也有吴才来的一份贡献。
在谈及如今的“风水热”时,吴才来微微一笑,说:“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比如住房跟周围环境的关系,可能寻求的是一种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状态。”他说,这可能是古人谓之玄学的一种,不过,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玄学的范畴在逐渐缩小。但是,科学的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此后至今,吴才来又把目光锁定在中西部地区,足迹遍布祁连山、阿尔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可可西里、昆仑山等。1997年,他所在的实验室参与了中法专家合作考察可可西里的活动,考察途中,一场暴风雪突然而至,他一下病倒了,在打了两针强心剂之后,总算“捡回一条命”。尽管如此,提起可可西里,吴才来仍然兴奋异常,因为这片无人区有大量珍贵的矿石,他们此次科考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吴才来还相继参加了国家“八五”金矿专项攻关项目、地矿部重点项目“中国东部濒太平洋地区中、新生代火成岩组合、时空分布及岩浆作用动力学过程”“中国火成岩图编图”等项目的研究,几乎走遍了祖国各地,这一切,都缘于他对地质的热爱。
努力换来的成绩也是斐然的。吴才来曾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荣获过地矿部科技成果二、三、四等奖各一项,安徽省铜陵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地质所“科技奋斗奖”和第二届中青年“敬业奖”。他还曾被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授予“地学新星”,多次荣获“地质矿产部直属机关优秀青年”和“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优秀党员”光荣称号。
“人类的生存跟石头都有关系”
“人类的生存跟石头都有关系。”见记者有些迟疑,吴才来笑了笑,解释说:“比如说贫血。作为一种常见病,贫血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而且呈现出地域特征,成了一种‘地方病’。为什么呢?这跟当地的矿物含量有关。”
最直接的例子是矿物元素在农作物生长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河南平顶山郊区的老陈,在一次散步时偶然发现了山坡上的树的生长秘密:同一年栽种的树木,石头越多的地方,长得越高越茂密。于是老陈大胆设想,可否把这些石头开发出来做成肥料。为此,他北上寻找专家咨询和支持。老陈找到的正是吴才来。此时的吴才来,正在搞农业和地质科学交叉学科的研究。
老陈不知道,他发现的这块坡地及石头,是最富含微量矿物元素的火成岩。众所周知,土壤是由地下的岩石经过亿万年的转化而形成的。农作物的生长自然依靠土壤的条件,而土壤的条件又受土壤下面岩石的影响,因此,岩石的研究对于土壤的认识和改善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在老陈拿去的那块石头中,吴才来发现它属于火成岩矿,火成岩是最初地球土壤形成中,各类矿物质以及诸多微量元素分布最为广泛的。吴才来说:“亿万年前,在地球最初形成的时候,地质活动频繁,那时的地球表面遍布火山,来自地壳中的岩浆以1400多度的高温喷发出来,炽热的岩浆喷涌而出,到了地表冷凝以后形成岩石,而岩石在风蚀、冰融等自然外力作用下一次次地分解风化,就逐渐形成了地球表面最初的土壤,有了土壤这个基础,再加上阳光、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绿色生命的出现就有了可能,因此也就有了今天这样缤纷绚丽的大千世界。”吴才来的娓娓道来,让人突然生出冷冰冰的石头仿佛有了温度的感觉。
吴才来告诉记者,现在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关心,这也跟土壤、岩石有非常大的关系。地质学界有很多人都在研究农业地质方面的问题,考虑的正是如何把石头中的微量元素转化到土壤中来,改善土壤,从而提高农作物的质量,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的能力。这是关乎人类健康的大事情。吴才来认为,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农业地质学的前景将非常广阔。
博士生面试认石头
“都是被炒起来的。”提到当今流行的奇石收藏热,吴才来这样说。
有人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漫长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石文化史。无论是古希腊乔菲斯蒂斯的《石头志》,还是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这两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地质文献都清楚地记载了人类对岩石的最初认识,甚至人类文明的发展也称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岩石与人类发展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赏石遂成为不少人的一大喜好,但是诸如雨花石、鸡血石、金刚石、孔雀石、龙骨石、玉石……这些被收藏家们津津乐道的名字,在吴才来看来不过是材质不同的石头而已。
博士生面试问石头,这几乎成了吴才来的一个惯例。既然要研究石头,首先要认识石头。不过,这种认识和收藏家们不同,他主要关心的是石头的构成、产生的年代、分布的地域等等。
心怀对石头的敬畏
石头里有时也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同样是对于地球内部——地壳运动的研究,地质与地震是密不可分的。对于汶川地震的发生,作为地质工作者的吴才来感受很深,他指着办公室里的一张中国地质图,开始了地质课的演讲:“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后又遇到四川盆地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能量长期积累之后终于在龙门山地带释放……”
吴才来清晰地记得,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一带曾发生过7.2级地震。地震的周期一般是30多年。不过,地震局与地质局的分离,对龙门地带缺少必要的重视,相应的地质图不完备,仍是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的遗憾。
人类是否能预测地震等灾难?吴才来认为,地震、泥石流、矿难其实都跟地质分布有关系,中长期的观察可以起到预测的作用,不过短期的预报则非常困难。“上天容易入地难”。有报道称,大陆深钻5000米看到的“球体”,是地球上从来没有发现的一种矿物。它是什么、由什么构成、形成于何时等等至今仍是一个谜。
吴才来把石头从“地上”研究到了“天上”。作为岩石专家的他,还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探月工程6人小组的成员之一。随着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对月球资源的日益重视,其他国家也都加快了探月步伐。出于军事、能源开发等方面的考虑,中国已经在探月工程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就是一例。这其中也有吴才来的一份贡献。
在谈及如今的“风水热”时,吴才来微微一笑,说:“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比如住房跟周围环境的关系,可能寻求的是一种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状态。”他说,这可能是古人谓之玄学的一种,不过,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玄学的范畴在逐渐缩小。但是,科学的路依旧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