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多些文化意味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uto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一直在强调工具性之时,忘却了“工具”之外还有清风明月,秦砖汉瓦,忽略了内在的文化追求。文化的缺失,带来儿童身心发展的异化: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情怀。因此我们的教育要有文化视野和高度,让语文教学多些文化意味。
   一.紧扣文本,寻觅文化。课标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学角度看,语文就是一种文化。因此我们要立足文本,把语文当作一种文化,来熏陶、感染学生。
   这里有鲜明的民俗文化——
   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端午的鸭蛋》向我们展示了汪曾祺家乡江苏高邮的端午风俗,通过对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介绍和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领悟作者感情呢?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从“在端午的那天,鸭蛋给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记忆”入手,引导学生感知高邮鸭蛋历史悠久、多双黄蛋、质细油多、吃法多样等特点;其次,鼓励学生尝试给高邮鸭蛋撰写广告词,如“吃高邮的鸭蛋,让别人馋去吧!”等;再从现在许多人不过传统节日而过洋节和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韩国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的事实,反思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一方面在遭受我们自己的亵渎,另一方面随时都有被人抢走的可能,需要我们保护;最后指出民俗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不能让传统节日淡出我们的生活。
   教学回归民族的古典情结,追求语文情调性灵,学生一定会有厚重的文化积累。
   这里有精湛的艺术文化——
   “任何一种民族精神,都深深的植根于本民族丰富的文化背景之中。”而学生对文本及相关文化信息的无知,必然导致学生文化素养的缺失。
   笔者教完《核舟记》后,感觉只是完成了知识的简单“搬运”,学生缺乏站起来的文化土壤,语文教学要扎根文化的沃土。细细梳理,文本文化信息至少有两个方面:
   1.核雕文化。据《核工记》载:明末清初核雕工艺堪称一绝,成为收藏中的珍品。因桃核外表有不规则麻纹,而且有无数小孔深入核心,故选料往往是万里挑一,雕刻核舟设计布局就极为艰难,雕刻者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艺,具备超乎想象的耐心,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完成。又由于民间一直把桃木奉为祛邪扶正,避凶趋吉之物品、因而桃核舟被奉为宝中之奇,贵于金银,被列为宫廷秘藏。
   2.文人雅事。核舟的主题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大苏泛赤壁”的文人雅事,也是文学史上的大事。公元1080年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寄托谪居时的思想感情。而核舟“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生动再现了苏轼一行当年泛舟赤壁的动人情景,体现了作者长期被贬却能自解其愁的仙骨道风。
   可见,这枚神奇的核舟和这篇优美的文章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几个干瘪的生字词,还有无限绚丽的文化世界。如何让学生感受王叔远核雕艺术的特点?怎样把“大苏泛赤壁”这幅文学史上飘逸着最醇酒香的图画展现给学生?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结合文本,启迪文化。文本文化含量极其丰富,需要师生以敏感的心灵、多思的头脑、丰富的情感和渊博的学识去感受,去揣摩,去整合,去拓展。
   这里有经典的民族文化——
   首先,领悟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民族精神、核心文化。
   朱自清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与感受为我们写下了一篇至真至美的散文《背影》,它沐浴着后人,昭示人们珍惜亲情,珍视一切。但国学大师季羡林说:“我觉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这样的感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提升了灵魂境界。教学要挖掘激荡人心的情感力量,更要有文化的濡染和积淀。余光中的《乡愁》为什么能在同类题材中独占鳌头?统一是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形成的民族向心力所企盼的趋势。可见不懂文化之深厚,无法领悟特定语境中文章的“魂魄”。
   其次,把文学作品作为丰富的精神养料,让每段文字都成为有血有肉的一段情感,使语文教学成为有民族文化信念的精神家园。看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
   师:读完了全文,林冲的为人你浓缩为哪个字?
   生:忍、让、礼、谦、宽……
   师:你们浓缩的这个字,都有你们的道理。于老师把你们说的这个“让”字写到黑板正中,它能把你们交流的其它字都概括进去。
   师:林冲的“礼让”、“忍让”、“谦让”、“宽让”,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修养和高尚的品德。读一读孔子的《论语》,“温、良、恭、俭、让”是中华民族的五大美德。林冲的为人是这个“让”字,“忍”字不能概括这样深厚的文化。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教师概括林冲的人品为“让”字,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为“让”字找到了源头。学生则站在较高的文化平台,赏析人物形象,结合中华文化,努力寻找人物心灵深处归属的家园。学生踏上了愉悦的文化寻根之旅,打亮了人生文化底色,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感悟了经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作家冯骥才说:“文化是民族的一根神经。如果没有了民族文化,那这个民族就成了植物人。”同样,民族文化也是语文的一根神经,抽去这根神经,语文就是一个植物人似的语文。
   这里有厚重的地方文化——
   文化学家皮尔森说过,“文化不只是一个名词,还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文化是一种习得、积累和建构,它融注在日常教学中。
   笔者教学《云南的歌会》后,当学生仍沉浸在云南特有的风景、风物、民情、民风等美妙情境中时,我策划了“睢宁文化”语文实践活动。具体做法:
   1.师生一起理清睢宁文化遗存:文化类《张良圯桥进履》《吕布吊死白门楼》《成侯邹忌在睢宁》《戚姬庙宇》;环保类《最早向世界提出爱鸟的睢宁人》;音乐类《睢宁落子舞》;美术类《睢宁儿童画》等。
   2.学生每人选择一个专题,同专题的学生为探究小组,设计具体的专题实践活动。
   3.一周后,将作品在全班进行交流,评出最佳活动方案、最佳小组、最佳个人。
   在研读、采访、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学生占有充裕的学习资源,围绕专题进行文化综合,文化素养全面提高。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学习目标,不能停留在认识阶段。应当关注社会现实,实现价值引领,在学生心灵中播下文化创造的种子,引导他们带着文化的心态和责任面对社会与生活。
   总之,语文教育活跃着文化的灵魂,充盈着文化的气息,承载着文化的结晶。最大限度地挖掘文化语文的内涵,让语文教学多些文化意味,这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张玉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徐州。责任编校:洪 鸣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近几年,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更加理性的反思阶段。我们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理想之路在何方呢?笔者认为,从偏重内容分析到关注文本表达形式,是语文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是理性的回归。   一.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和谐统一   目前,纵观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文本的思想内容,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总是把“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作为重要的目标来完成,而对和文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历来是最受重视的,也是被研究得最为充分的一个板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阅读教学已成为时下一个时髦的话题。的确,在阅读教学领域我们已摸索出一些比较成功的教学范式,每一个教师都多多少少能说出一些与“阅读教学”这个名词有关的内容。也正是由于阅读教学在课改的浪潮下被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就导致了我们现在中学课堂中普遍出现的一种现象:泛阅读化。我们的许多老师只是把阅读教学想成一个朦朦
作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从小学到高中的重头戏,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它贯穿着整个中小学语文教育。作文分值很大,比重很大,在小学语文试卷中占35/100,占35%的比重,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50∕120,占41.7%的比重,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分值更是高达60∕150至70∕150,占40%至46.7%的比重,如上海、福建等地的高考作文都是70分。   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一直以来是我国广大学者和广大
通过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学习者模糊容忍度情况,模糊容忍度和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及听说读写四方面模糊容忍度的差异性,有助于认识和运用模糊容忍度来促进英语学
汉语中含有非作格动词和及物动词的“V+着”存现句都仅仅表达事物的存在状态这类单一认知行为。但文章认为,这两类存现句在如何实现存在状态方面有着本质不同,而这种差异可归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我没有上过私塾,但在不少文学作品中读到过描写私塾先生教书的片段.更在影视剧中见过活灵活现的场面:酸臭迂腐的私塾先生戴着眼镜,正摇头晃脑地在吟诵着《三字经》,而底下的
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这次新课改,还带来了一股强劲有力的风——创建高效课堂。   推行新课改,打造高效课堂,广大教育界同仁期盼了很久。因为,过去的教育现状是:教师们课内低效,课外乱忙;学生们本末倒置,白天不努力,夜间熬灯油;一所所学校课内低效率,课外抢时间、压作业,搞题海战术,最终质量上不去,即便升学指标上去了也并不代表着真正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是一组考试成绩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