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信息技术变革的新阶段,建立完善的军警地融合保障体系,是对传统军民结合理论的重大创新。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军队与武警部队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走军警地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以期对推挤军警地融合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军警地融合;后勤保障体系;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战争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新的战争形态,它对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必将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使后勤保障体系的构建呈现出新的特点,需要确立新的指导理念。军警地的融合式发展不仅将国防建设纳入到与经济建设的互动之中,同时,也将武警部队担负的执勤、处突、反恐等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稳定的任务一起纳入到与经济建设的互动之中。
一、 军队与武警部队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思想观念不革新
目前,部分单位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改革步子迈得不大、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解决得不够好。尤其表现在思想观念上,许多人存在旧思想、旧观念的舒服,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思维定势上,还没有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大而全、自我封闭、自我保障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做法中解放出来,这显然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后勤保障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 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由于受市场机制、思想观念等问题的影响,部分地区和部分单位的后勤保障体系还停留在独立建设独立发展的阶段,许多基础设施和保障模式仍然还存在军队、武警部队、地方三方独立发展的状态,这样,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牵涉了军队及武警部队完成国防和维稳等核心任务的精力。
(三) 相关政策法规制度不健全
当前,有关军队和武警部队保障社会化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少,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军队保障社会化的基本法规制度,如建立适应社会化保障的标准制度,调整军队职工管理的法律制度,健全社会化保障监督管理的法律制度,完善军人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等。
二、走军警地融合式发展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实现后勤保障体制一体化
部队后勤建设是国家经济建设在国防领域的延伸,后勤是经济与军事联系并转化为战斗力的“桥梁”和“纽带”。走军警地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就能使后勤现代化建设更有效地依托国家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更充分地利用国家资源,使“强军”建立在雄厚的基础之上,又使国防和后勤现代化建设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 有助于推进后勤保障方式社会化
保障方式社会化,是现代后勤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军警地融合、运行高效的社会化保障体系,是本着利于履行部队职能、发挥社会保障优势、减员增效的原则,把社会能办的事交由社会来办。通过实行社会化保障后,收缩滩子、压缩规模、整合资源,集中精力加强军事性强、社会不能取代、直接服务作战的保障系统建设,把作战最直接、最关键的保障能力建强。
(三) 有利于实现后勤保障信息化
借助地方高科技力量的发展观念,积极与军地院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部门“联姻”,借助其知识、技术和资源优势为部队后勤信息化建设服务。依托地方科技力量和资源,优先发展通信、微电子、计算机、等军民通用技术,推广成熟民用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加速部队战斗力生成。
三、推进军警地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 加强军警地融合的体制机制建设
1、 必须强调组织体系的融合性、社会性和双向性特征
融合性就是要突出军警地一体、平战一体、军民通用一体融合;社会性就是军队既要尽可能依托社会办后勤,又要在可能的情况下更多地面向社会;双向性就是既要寓军于民,又要寓民于军。概括起来,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级形式的军警地融合后勤保障体制,充分发挥部队和地方双方后勤保障组织功能,深入挖掘军民双方的后勤保障潜力。
2、 要建立军警地统一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
军队后勤要稳步推进住房保障、物业管理、油料保障、医疗保障、军人保险等社会化改革,完善储、供、运、医、修等军民一体化后勤保障体系融合,最大限度地依托国民经济体系进行军队和武警部队后勤建设,使各种社会资源“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把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能力及时转化为后勤保障力,满足军队建设和作战保障需要。
3、 要建立高度权威的军民融合协调组织体系
建立军民融合大后勤组织体系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设立一个集中统一的、高度权威的组织、领导、协调机构。应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军委总部有关人员组成“军警地融合大后勤办公室”;在地方应成立由地方党委、政府和军队相应单位领导参加的“战区军警地融合建设领导小组”接受国家“军民融合大后勤办公室”的指导。平时采取以军为主、平战结合、条块衔接的办法,对战区内军民融合项目进行具体规划、组织和协调,把本战区内的物资筹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修理等方面的人员、装备统一建档、编组,一旦战时需要, 即可将民力转化为保障力和战斗力。
(二) 加强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设
目前,国家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而军队在这方面的需求缺口很大。以基础设施为例,我国的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等国家公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技术先进、覆盖地域广、传输容量大,有大量富余资源可用。因此,军队和武警部队可以积极吸收地方信息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和成果,采取公开招标、采购等方法, 引进社会优质信息资源。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军队任务拓展需求,而且可以使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运营服务效益提高。因此,应在后勤信息化建设上高度重视军警地融合,把部队后勤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依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加强后勤基础平台和网络环境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和优化整合信息资源。
(三) 要为军警地融合式发展提供法规保障
积极稳妥地推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抓紧完善国防建设法律法规体系,从立法的层面推进改革。一是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二是要建立完善市场经济补偿机制。市场经济中,要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兼顾军事需求的积极性, 必须考虑在经济上满足其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要尽快研究建立完善后勤动员的补偿机制,通过税收减免、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调动市场经济主体进行军民融合的积极性。三是要严格法律法规的监督约束作用。各项法规制度能否顺利实施,主要取决于有关部门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加强有关主管部门对军民融合式发展执法的自觉性、主动性,建立对有关单位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要求的执法监督和日常工作检查的制度,同时要不断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
实现军警地一体化事关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的全局,涉及各有关部门的利益调整,需要依靠国家政策和军政部门协同推动。因此应坚持用政策法规解决军警地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完善规划、实施、评估和监督等运行机制,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确保军警地一体化的各项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曹廷泽,尚喆.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J].军事经济研究.2010,(8):63-65
[2]熊德禹,吕慧芳.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保障建设初探[J].军事经济研究.2010,(7):57-59
[3]王其华.信息化条件下军事后勤动员的崭新要求[J].学习月刊.2010,(3):89-90
[4]赵鹏,李扬.对空军后勤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考[J].实践与探索.2010,(1):228
[5]刘成功.新阶段深化武警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10(5):74-76
[6]潘洁.提高武警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思考 [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11(5):37-39
(作者通讯地址:武警工程大学研究生管理大队,陕西 西安 710086)
关键词:军警地融合;后勤保障体系;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战争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新的战争形态,它对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必将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使后勤保障体系的构建呈现出新的特点,需要确立新的指导理念。军警地的融合式发展不仅将国防建设纳入到与经济建设的互动之中,同时,也将武警部队担负的执勤、处突、反恐等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稳定的任务一起纳入到与经济建设的互动之中。
一、 军队与武警部队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思想观念不革新
目前,部分单位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改革步子迈得不大、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解决得不够好。尤其表现在思想观念上,许多人存在旧思想、旧观念的舒服,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思维定势上,还没有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大而全、自我封闭、自我保障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做法中解放出来,这显然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后勤保障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 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由于受市场机制、思想观念等问题的影响,部分地区和部分单位的后勤保障体系还停留在独立建设独立发展的阶段,许多基础设施和保障模式仍然还存在军队、武警部队、地方三方独立发展的状态,这样,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牵涉了军队及武警部队完成国防和维稳等核心任务的精力。
(三) 相关政策法规制度不健全
当前,有关军队和武警部队保障社会化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少,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军队保障社会化的基本法规制度,如建立适应社会化保障的标准制度,调整军队职工管理的法律制度,健全社会化保障监督管理的法律制度,完善军人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等。
二、走军警地融合式发展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实现后勤保障体制一体化
部队后勤建设是国家经济建设在国防领域的延伸,后勤是经济与军事联系并转化为战斗力的“桥梁”和“纽带”。走军警地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就能使后勤现代化建设更有效地依托国家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更充分地利用国家资源,使“强军”建立在雄厚的基础之上,又使国防和后勤现代化建设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 有助于推进后勤保障方式社会化
保障方式社会化,是现代后勤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军警地融合、运行高效的社会化保障体系,是本着利于履行部队职能、发挥社会保障优势、减员增效的原则,把社会能办的事交由社会来办。通过实行社会化保障后,收缩滩子、压缩规模、整合资源,集中精力加强军事性强、社会不能取代、直接服务作战的保障系统建设,把作战最直接、最关键的保障能力建强。
(三) 有利于实现后勤保障信息化
借助地方高科技力量的发展观念,积极与军地院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部门“联姻”,借助其知识、技术和资源优势为部队后勤信息化建设服务。依托地方科技力量和资源,优先发展通信、微电子、计算机、等军民通用技术,推广成熟民用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加速部队战斗力生成。
三、推进军警地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 加强军警地融合的体制机制建设
1、 必须强调组织体系的融合性、社会性和双向性特征
融合性就是要突出军警地一体、平战一体、军民通用一体融合;社会性就是军队既要尽可能依托社会办后勤,又要在可能的情况下更多地面向社会;双向性就是既要寓军于民,又要寓民于军。概括起来,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级形式的军警地融合后勤保障体制,充分发挥部队和地方双方后勤保障组织功能,深入挖掘军民双方的后勤保障潜力。
2、 要建立军警地统一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
军队后勤要稳步推进住房保障、物业管理、油料保障、医疗保障、军人保险等社会化改革,完善储、供、运、医、修等军民一体化后勤保障体系融合,最大限度地依托国民经济体系进行军队和武警部队后勤建设,使各种社会资源“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把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能力及时转化为后勤保障力,满足军队建设和作战保障需要。
3、 要建立高度权威的军民融合协调组织体系
建立军民融合大后勤组织体系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设立一个集中统一的、高度权威的组织、领导、协调机构。应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军委总部有关人员组成“军警地融合大后勤办公室”;在地方应成立由地方党委、政府和军队相应单位领导参加的“战区军警地融合建设领导小组”接受国家“军民融合大后勤办公室”的指导。平时采取以军为主、平战结合、条块衔接的办法,对战区内军民融合项目进行具体规划、组织和协调,把本战区内的物资筹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修理等方面的人员、装备统一建档、编组,一旦战时需要, 即可将民力转化为保障力和战斗力。
(二) 加强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设
目前,国家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而军队在这方面的需求缺口很大。以基础设施为例,我国的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等国家公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技术先进、覆盖地域广、传输容量大,有大量富余资源可用。因此,军队和武警部队可以积极吸收地方信息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和成果,采取公开招标、采购等方法, 引进社会优质信息资源。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军队任务拓展需求,而且可以使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运营服务效益提高。因此,应在后勤信息化建设上高度重视军警地融合,把部队后勤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依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加强后勤基础平台和网络环境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和优化整合信息资源。
(三) 要为军警地融合式发展提供法规保障
积极稳妥地推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抓紧完善国防建设法律法规体系,从立法的层面推进改革。一是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二是要建立完善市场经济补偿机制。市场经济中,要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兼顾军事需求的积极性, 必须考虑在经济上满足其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要尽快研究建立完善后勤动员的补偿机制,通过税收减免、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调动市场经济主体进行军民融合的积极性。三是要严格法律法规的监督约束作用。各项法规制度能否顺利实施,主要取决于有关部门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加强有关主管部门对军民融合式发展执法的自觉性、主动性,建立对有关单位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要求的执法监督和日常工作检查的制度,同时要不断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
实现军警地一体化事关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的全局,涉及各有关部门的利益调整,需要依靠国家政策和军政部门协同推动。因此应坚持用政策法规解决军警地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完善规划、实施、评估和监督等运行机制,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确保军警地一体化的各项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曹廷泽,尚喆.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J].军事经济研究.2010,(8):63-65
[2]熊德禹,吕慧芳.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保障建设初探[J].军事经济研究.2010,(7):57-59
[3]王其华.信息化条件下军事后勤动员的崭新要求[J].学习月刊.2010,(3):89-90
[4]赵鹏,李扬.对空军后勤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考[J].实践与探索.2010,(1):228
[5]刘成功.新阶段深化武警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10(5):74-76
[6]潘洁.提高武警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思考 [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11(5):37-39
(作者通讯地址:武警工程大学研究生管理大队,陕西 西安 71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