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开设的课程。因此,生活既是教与学的媒介,又是教与学的归宿,教师思考与组织教学的路向应当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
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丰富道德认知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解读教材时,应当具备儿童生活的眼光,即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尽量把学生目光引向课本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通过调查了解、参观访问等方式,感知生活,收集信息,丰富道德认知。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包装袋上学问多》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收集各种各样的包装袋、包装盒,观察包装袋,了解上面的信息并记录下来。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就会发现,包装袋上确实有自己平时不关注的信息,还会发现,有的包装袋信息详尽,有的简单。有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包装袋上这些信息有什么学问呢?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继续深入学习探究作了很好的铺垫。又如,学习三年级上册《我的学校》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热爱自己的学校,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感受校园环境的美;还可以让学生当小记者,采访校长、老师,调查了解学校过去与现在开展了哪些活动、获得了哪些荣誉等,激发学生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产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二、引领学生体验生活,激发道德情感
情感是联系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实现由知到行转化的内部条件,是品德内化过程中强大的动力和催化剂。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深入体验,推动学生情感升华。
(一)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若能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创设生活情境,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包装袋上学问多》一课时,教学开始,教师拿出一瓶学生熟悉的酸奶,说:前两周,老师买了一瓶酸奶忘了喝,今天才想起来,请同学们帮忙看下,还能不能喝。学生通过观察奶盒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判断出这瓶奶不能喝,已经过期了。教师从中小结,自然就引出课题。又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我是参与者》一课,导入时,首先,教师播放学生参加活动时的一些相片让学生欣赏;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加了学校、班级开展的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最后,教师小结参与活动的意义,揭示课题。这一教学活动就是从学生生活出发,让学生重温活动,既让学生有亲切感和成就感,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又引出新知,让学生产生对新知学习的期待。
(二)以活动体验为手段,引发情感体悟
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多种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去操作,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而不是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就设计了“夸夸我的动物朋友”这项活动:先出示一组学生熟悉的动物图片,让他们说说这些动物能为人们做什么事,再说说其他动物的作用。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经验畅所欲言,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讨论讨论“应该怎样和动物交朋友”。学生们七嘴八舌,很多方法值得肯定。接着,教师创设了故事情境:明明小朋友也喜欢小动物,他又是怎样对待动物呢?让我们来看看明明和小鸟的故事吧。学生通过眼睛看,脑子思考,嘴巴说,明白了爱动物应该给它们自由,让它们生活在自己的家。然后,教师又让学生观看了《长颈鹿妈妈的诉说》视频,那感人的故事情境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使学生知道了怎样才是真正地对动物好,成为它们真正的朋友。在这样的感受体验中,学生是真正用心灵去感受,容易产生心理认同感,提升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进而转化为道德准则。
(三)联系思想与社会实际,提高道德认识
品德教学的目标是指导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口头上,应当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社会实际,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才能让学生正确地理解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如,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包装袋上学问多》时,首先,教师出示部分学生在学校附近小商铺买的包装食品,让学生当一回“小小质检员”。学生应用前面所学知识进行鉴定才发现,自己经常购买的食品多是“三无产品”。接着,教师播放一则新闻视频:某地一所小学有三个学生因食用“辣条”,导致一死二伤的惨剧。看后让学生谈感受,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三无产品”、垃圾食品的危害。最后,播放学生上学、放学时在附近小摊小店买零食的画面,让学生劝告自己或其他同学,不要再去购买不合格食品。如此针对学生实际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对包装袋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生活的能力,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指导实践生活,促进品德内化
学生的认识与行为之间有一条鸿沟,实践则是实现认识转化为行为的桥梁。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后延伸”这个环节,把课堂教育同日常行为教育结合起来,化虚为实,重视实践锻炼,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各种活动,促进品德内化。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保护牙齿》一课时,在学生学了有关牙齿的知识,懂得怎样保护牙齿之后,布置他们回家用所学的知识保护自己的牙齿,还可以教大人们保护牙齿,并请家长配合开展评选健康牙齿小明星活动。这样,就巧妙地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又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又如,学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一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家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家人的爱:父母下班了,给他们倒杯水;吃饭时,为家人盛饭拿筷子;家人生病时,端水送药,学着照顾;平时还可以帮忙洗水果、倒垃圾,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还可设计一张家校联系卡,促进学生去实践对家人的爱。
总之,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理念,坚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统筹把握。课前,让学生去调查访问,搜集信息;课中,教师创设各种活动情境,并对活动予以支持、合作与指导,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课后,教师要以生活为归宿,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达到“生活即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华侨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丰富道德认知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解读教材时,应当具备儿童生活的眼光,即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尽量把学生目光引向课本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通过调查了解、参观访问等方式,感知生活,收集信息,丰富道德认知。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包装袋上学问多》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收集各种各样的包装袋、包装盒,观察包装袋,了解上面的信息并记录下来。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就会发现,包装袋上确实有自己平时不关注的信息,还会发现,有的包装袋信息详尽,有的简单。有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包装袋上这些信息有什么学问呢?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继续深入学习探究作了很好的铺垫。又如,学习三年级上册《我的学校》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热爱自己的学校,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感受校园环境的美;还可以让学生当小记者,采访校长、老师,调查了解学校过去与现在开展了哪些活动、获得了哪些荣誉等,激发学生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产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二、引领学生体验生活,激发道德情感
情感是联系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实现由知到行转化的内部条件,是品德内化过程中强大的动力和催化剂。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深入体验,推动学生情感升华。
(一)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若能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创设生活情境,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包装袋上学问多》一课时,教学开始,教师拿出一瓶学生熟悉的酸奶,说:前两周,老师买了一瓶酸奶忘了喝,今天才想起来,请同学们帮忙看下,还能不能喝。学生通过观察奶盒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判断出这瓶奶不能喝,已经过期了。教师从中小结,自然就引出课题。又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我是参与者》一课,导入时,首先,教师播放学生参加活动时的一些相片让学生欣赏;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加了学校、班级开展的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最后,教师小结参与活动的意义,揭示课题。这一教学活动就是从学生生活出发,让学生重温活动,既让学生有亲切感和成就感,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又引出新知,让学生产生对新知学习的期待。
(二)以活动体验为手段,引发情感体悟
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多种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去操作,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而不是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就设计了“夸夸我的动物朋友”这项活动:先出示一组学生熟悉的动物图片,让他们说说这些动物能为人们做什么事,再说说其他动物的作用。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经验畅所欲言,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讨论讨论“应该怎样和动物交朋友”。学生们七嘴八舌,很多方法值得肯定。接着,教师创设了故事情境:明明小朋友也喜欢小动物,他又是怎样对待动物呢?让我们来看看明明和小鸟的故事吧。学生通过眼睛看,脑子思考,嘴巴说,明白了爱动物应该给它们自由,让它们生活在自己的家。然后,教师又让学生观看了《长颈鹿妈妈的诉说》视频,那感人的故事情境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使学生知道了怎样才是真正地对动物好,成为它们真正的朋友。在这样的感受体验中,学生是真正用心灵去感受,容易产生心理认同感,提升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进而转化为道德准则。
(三)联系思想与社会实际,提高道德认识
品德教学的目标是指导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口头上,应当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社会实际,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才能让学生正确地理解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如,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包装袋上学问多》时,首先,教师出示部分学生在学校附近小商铺买的包装食品,让学生当一回“小小质检员”。学生应用前面所学知识进行鉴定才发现,自己经常购买的食品多是“三无产品”。接着,教师播放一则新闻视频:某地一所小学有三个学生因食用“辣条”,导致一死二伤的惨剧。看后让学生谈感受,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三无产品”、垃圾食品的危害。最后,播放学生上学、放学时在附近小摊小店买零食的画面,让学生劝告自己或其他同学,不要再去购买不合格食品。如此针对学生实际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对包装袋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生活的能力,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指导实践生活,促进品德内化
学生的认识与行为之间有一条鸿沟,实践则是实现认识转化为行为的桥梁。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后延伸”这个环节,把课堂教育同日常行为教育结合起来,化虚为实,重视实践锻炼,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各种活动,促进品德内化。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保护牙齿》一课时,在学生学了有关牙齿的知识,懂得怎样保护牙齿之后,布置他们回家用所学的知识保护自己的牙齿,还可以教大人们保护牙齿,并请家长配合开展评选健康牙齿小明星活动。这样,就巧妙地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又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又如,学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一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家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家人的爱:父母下班了,给他们倒杯水;吃饭时,为家人盛饭拿筷子;家人生病时,端水送药,学着照顾;平时还可以帮忙洗水果、倒垃圾,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还可设计一张家校联系卡,促进学生去实践对家人的爱。
总之,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理念,坚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统筹把握。课前,让学生去调查访问,搜集信息;课中,教师创设各种活动情境,并对活动予以支持、合作与指导,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课后,教师要以生活为归宿,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达到“生活即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华侨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