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崭新的综合课程,通过知、情、意、行,让学生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了解、适应社会;运用电教手段,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优化整合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拓展教育空间。
【关键词】课程目标 开放课堂 课程整合 激发兴趣 提高效率 拓展空间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72-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有别于其它学科,没有特别具体和太多的知识点,而更加强调亲身参与和情感体验,因此,更加需要比较开放的课堂和视野。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现代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涵盖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就显得十分必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的要求,这些课程资源大体包括三类:一是人文资源,如学生、教师、家长、各种社会人士等;二是物化资源,如图书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以及影视、音像、网络、软件等电子音像资源等;三是地域资源,如各种馆室、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等,要求教师尽可能地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从而丰富课程资源。
《品德与生活》与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相比,教学目标上不再单一、抽象,而具有多维度和层次性。内容上摒弃了枯燥的知识和简单的说教,而更贴近社会生活和儿童实际,呈现方式上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参与实际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这种开放的课程,要求教师采取开放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亲身体验,获得学习的方法和经验,诱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建构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观点和能力。下面从几个很小的点切入,谈谈信息技术在活跃课程呈现方式方面的优越性。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能提供文本、动画、图形、声音等大容量信息,给人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利用其创设的教学情景,开展教学活动,可以给师生创设一种全新的课堂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并让学生与情境自然融合。
《品德与社会》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社会环境(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又有社会活动(日常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活动),还有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规范、规则、法律、制度等)。很多内容单靠老师的讲解,既让学生难以领悟,也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如果巧妙地凭借信息技术直观形象、视听结合、动静搭配、操作简便的优势,则能为学生主动接受情感熏陶、思想内化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教学《我的家乡在哪里》时,可以用“flash动画”的形式制成课件,在中国地图“内蒙、江苏、山西”等省区区域中,轻点鼠标,随即出现不同服饰的男、女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当地的方言分别介绍自己家乡的特点。然后点部分学生,点击中国地图中自己家乡的位置,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用自己的语言简单介绍,并根据自己平常的积累和上网查得的资料,接着逐一介绍相邻的省、市。教学《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时,可以用在屏幕上播放新疆民歌——《咱们新疆好地方》的形式切入新课,同时在身着维族服饰的新疆舞蹈画面中,插入新疆风光的背景画面,然后播放、展示祖国部分风景名胜的风光片。这样的方式无疑会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师生在充盈着轻松和快乐的气氛中,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积淀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山和水的朴素情感。
二、有益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除了具备动感、直观的特点外,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长处,就是信息量大。利用这一优势,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省时高效,让学生很轻易地明理悟道。
《品德与社会》是在儿童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和问题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者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从而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的,比如一些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这样枯燥的纯文字条文,让学生领悟起来确实很有难度。而让学生把客观要求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实现品行的统一,更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如果我们把一些抽象的意识,用具体、形象的画面呈现出来,比如将一些具体的行为方式转化成电教媒体资料,学生就可以根据生活中似曾相识的画面提供,更加直观地进行认识上的判断,甄别行为方式的对错、美丑。这样用电教媒体呈现学习材料的教学方式,将抽象、模糊的道德条文具体化,自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比如,在教学《我们的生活需要谁》一课时,可以将学生一天的生活制成多媒体课件,浓缩在一段专题片中,播放专题片让学生从中找出生活中为大家服务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体会到自己的生活的确离不开他们。几分钟的画面,却可以反映出十几个甚至更多的劳动者的艰辛劳动,比用干巴的语言信息,去介绍生活中为人民服务的劳动者要有效得多。试想在那样撼动人心、贴近生活的专题片情境中,学生的情感能不受到震撼?他们的心灵能不得到净化?
又如,在教学《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这课时,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的图片或书籍,以及歌颂家乡的歌曲、诗歌,家乡历史上的名人、伟人等。不论在何地,学生搜集的资料(如歌碟、图片、书籍、光盘等)都不可胜数。如果逐一展示要用很长的时间,如果部分展示又会挫伤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但教师若是在学生搜集工作完成后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就可尽纳其中而又不用花费较长的时间,做到两全其美。学生可以轻松快乐地浏览课件中的图片,尽赏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还可以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汇报交流自己的收集、学习情况。
观察活动旨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但有些涉及到对社会的认识活动,要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体验,需花费较长的时间,这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情境再现,就可以节省组织活动的时间,特别是对于那些组织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安全系数比较低的活动,从而使课堂的有效学习时间更多。
三、有利于拓展课程学习的空间
《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校内或是校外的一些活动,强调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而研讨问题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统一结论,为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和创造空间。
利用网络交互性,非线性的特点,可以组织网络学习。师生可以直接对话,学生之间也可以建立双向、多向交流,课堂外的人员如家长、社会相关人士也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学习,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架,这一模式下,学生可自主学习,也可以向教师、同学、其它人学习,大家平等交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最合理、科学的学习途径,在学习的时间上也可不受一堂课的限定,跨越时间和空间,向课程学习的深度、广度上延伸。
例如,学习《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时,可以确定以下学习目标:①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了解有关交通运输方面的资料;②分组学习,了解交通运输各个方面的情况,如交通工具的种类,各类交通工具的速度、运力、运费、安全性等方面的情况;③分别总结归纳出各类交通工具的特点;④课堂汇报(可用图画、图表、资料等方式);⑤教师引导学生制成比较图表;⑥对照图表说说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研讨如何爱护交通工具;⑦提供不同的情境,让学生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
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品德与社会》是紧扣社会生活的极具时代性和现实性的一门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整合是大势所趋,也大有可为。虽然过分强调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失偏颇,但暇不掩瑜,恰当的电教手段,必将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学习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目标 开放课堂 课程整合 激发兴趣 提高效率 拓展空间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72-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有别于其它学科,没有特别具体和太多的知识点,而更加强调亲身参与和情感体验,因此,更加需要比较开放的课堂和视野。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现代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涵盖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就显得十分必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的要求,这些课程资源大体包括三类:一是人文资源,如学生、教师、家长、各种社会人士等;二是物化资源,如图书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以及影视、音像、网络、软件等电子音像资源等;三是地域资源,如各种馆室、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等,要求教师尽可能地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从而丰富课程资源。
《品德与生活》与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相比,教学目标上不再单一、抽象,而具有多维度和层次性。内容上摒弃了枯燥的知识和简单的说教,而更贴近社会生活和儿童实际,呈现方式上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参与实际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这种开放的课程,要求教师采取开放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亲身体验,获得学习的方法和经验,诱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建构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观点和能力。下面从几个很小的点切入,谈谈信息技术在活跃课程呈现方式方面的优越性。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能提供文本、动画、图形、声音等大容量信息,给人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利用其创设的教学情景,开展教学活动,可以给师生创设一种全新的课堂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并让学生与情境自然融合。
《品德与社会》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社会环境(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又有社会活动(日常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活动),还有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规范、规则、法律、制度等)。很多内容单靠老师的讲解,既让学生难以领悟,也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如果巧妙地凭借信息技术直观形象、视听结合、动静搭配、操作简便的优势,则能为学生主动接受情感熏陶、思想内化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教学《我的家乡在哪里》时,可以用“flash动画”的形式制成课件,在中国地图“内蒙、江苏、山西”等省区区域中,轻点鼠标,随即出现不同服饰的男、女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当地的方言分别介绍自己家乡的特点。然后点部分学生,点击中国地图中自己家乡的位置,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用自己的语言简单介绍,并根据自己平常的积累和上网查得的资料,接着逐一介绍相邻的省、市。教学《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时,可以用在屏幕上播放新疆民歌——《咱们新疆好地方》的形式切入新课,同时在身着维族服饰的新疆舞蹈画面中,插入新疆风光的背景画面,然后播放、展示祖国部分风景名胜的风光片。这样的方式无疑会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师生在充盈着轻松和快乐的气氛中,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积淀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山和水的朴素情感。
二、有益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除了具备动感、直观的特点外,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长处,就是信息量大。利用这一优势,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省时高效,让学生很轻易地明理悟道。
《品德与社会》是在儿童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和问题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者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从而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的,比如一些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这样枯燥的纯文字条文,让学生领悟起来确实很有难度。而让学生把客观要求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实现品行的统一,更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如果我们把一些抽象的意识,用具体、形象的画面呈现出来,比如将一些具体的行为方式转化成电教媒体资料,学生就可以根据生活中似曾相识的画面提供,更加直观地进行认识上的判断,甄别行为方式的对错、美丑。这样用电教媒体呈现学习材料的教学方式,将抽象、模糊的道德条文具体化,自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比如,在教学《我们的生活需要谁》一课时,可以将学生一天的生活制成多媒体课件,浓缩在一段专题片中,播放专题片让学生从中找出生活中为大家服务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体会到自己的生活的确离不开他们。几分钟的画面,却可以反映出十几个甚至更多的劳动者的艰辛劳动,比用干巴的语言信息,去介绍生活中为人民服务的劳动者要有效得多。试想在那样撼动人心、贴近生活的专题片情境中,学生的情感能不受到震撼?他们的心灵能不得到净化?
又如,在教学《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这课时,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的图片或书籍,以及歌颂家乡的歌曲、诗歌,家乡历史上的名人、伟人等。不论在何地,学生搜集的资料(如歌碟、图片、书籍、光盘等)都不可胜数。如果逐一展示要用很长的时间,如果部分展示又会挫伤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但教师若是在学生搜集工作完成后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就可尽纳其中而又不用花费较长的时间,做到两全其美。学生可以轻松快乐地浏览课件中的图片,尽赏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还可以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汇报交流自己的收集、学习情况。
观察活动旨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但有些涉及到对社会的认识活动,要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体验,需花费较长的时间,这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情境再现,就可以节省组织活动的时间,特别是对于那些组织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安全系数比较低的活动,从而使课堂的有效学习时间更多。
三、有利于拓展课程学习的空间
《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校内或是校外的一些活动,强调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而研讨问题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统一结论,为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和创造空间。
利用网络交互性,非线性的特点,可以组织网络学习。师生可以直接对话,学生之间也可以建立双向、多向交流,课堂外的人员如家长、社会相关人士也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学习,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架,这一模式下,学生可自主学习,也可以向教师、同学、其它人学习,大家平等交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最合理、科学的学习途径,在学习的时间上也可不受一堂课的限定,跨越时间和空间,向课程学习的深度、广度上延伸。
例如,学习《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时,可以确定以下学习目标:①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了解有关交通运输方面的资料;②分组学习,了解交通运输各个方面的情况,如交通工具的种类,各类交通工具的速度、运力、运费、安全性等方面的情况;③分别总结归纳出各类交通工具的特点;④课堂汇报(可用图画、图表、资料等方式);⑤教师引导学生制成比较图表;⑥对照图表说说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研讨如何爱护交通工具;⑦提供不同的情境,让学生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
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品德与社会》是紧扣社会生活的极具时代性和现实性的一门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整合是大势所趋,也大有可为。虽然过分强调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失偏颇,但暇不掩瑜,恰当的电教手段,必将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学习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