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如何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探索,谈谈本人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如何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谈谈以下几点认识:
1.创设物理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探究做好铺垫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以问题为导向,利用奇妙生动的物理现象,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心理冲突,诱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增强学习动机。
例如在学“光的折射”现象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情景:“假如你现在是一位渔民,你能叉中鱼吗?”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彩色塑料纸剪成的鱼。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会这样?难道眼睛看到的鱼的位置不够准确吗?由此学生对自己的直觉判断和生活经验产生了怀疑。当我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学生惊奇地发现每根钢丝全都落在鱼的上方,这是为什么呢?与光的折射有关吗?在惊讶之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愿望想揭开问题的谜底,积极主动做实验研究光的折射规律来一探究竟。
可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问题能激起好的探究,教师在问题的引入环节应舍得动脑筋下功夫,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而且为后续学习和发展铺好了路基。
2.在探究实验中突出自主开放性,把培养科学的思维和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从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精心设问,巧妙组织,为学生提供能够大胆猜想、创新思维、多角度分析研究问题的探究环境,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
例如,密度的概念对初中生是很抽象的,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和建立密度概念呢?我对教材做了创造性的处理,以实验探究和思维分析为主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密度概念。首先,我从不同物质的识别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想,启发学生思维。问题1:你如何辨别一小瓶水和酒精,一小块铁和铜?问题2:讲述阿基米德鉴别王冠的故事,通过比较什么证明了王冠里面掺进了其他金属?问题3:一个物理书和两个物理书哪个质量大?继续增加呢?它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学生逐渐认识到: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但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
于是学生们开始积极踊跃地设计实验来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规律,我请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他们有的选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铜等固体,有的选取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盐水等液体,非常认真地测量并记录了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的大小。
最后,开展全班思考讨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何特点?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何特点?是否可以改变这个比值呢?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横向分析、纵向比较、逻辑思维归纳,自己找出了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发现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知道了这个比值的名字叫做密度,充分地理解了密度的概念和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在探究性学习中,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获得同样重要,教师在探究实验中应重视问题的引领和启发作用,使学生完全置身于开放性的探究环境中自主学习,这样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使学生不但学会了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而且提高了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能力,如果不亲自参与探究,学生将无法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无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无法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无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因此,教師在教学中应重视以问题启发思维,用实验引导探究,努力开展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以期实现新课程理念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如何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谈谈以下几点认识:
1.创设物理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探究做好铺垫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以问题为导向,利用奇妙生动的物理现象,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心理冲突,诱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增强学习动机。
例如在学“光的折射”现象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情景:“假如你现在是一位渔民,你能叉中鱼吗?”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彩色塑料纸剪成的鱼。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会这样?难道眼睛看到的鱼的位置不够准确吗?由此学生对自己的直觉判断和生活经验产生了怀疑。当我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学生惊奇地发现每根钢丝全都落在鱼的上方,这是为什么呢?与光的折射有关吗?在惊讶之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愿望想揭开问题的谜底,积极主动做实验研究光的折射规律来一探究竟。
可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问题能激起好的探究,教师在问题的引入环节应舍得动脑筋下功夫,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而且为后续学习和发展铺好了路基。
2.在探究实验中突出自主开放性,把培养科学的思维和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从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精心设问,巧妙组织,为学生提供能够大胆猜想、创新思维、多角度分析研究问题的探究环境,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
例如,密度的概念对初中生是很抽象的,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和建立密度概念呢?我对教材做了创造性的处理,以实验探究和思维分析为主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密度概念。首先,我从不同物质的识别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想,启发学生思维。问题1:你如何辨别一小瓶水和酒精,一小块铁和铜?问题2:讲述阿基米德鉴别王冠的故事,通过比较什么证明了王冠里面掺进了其他金属?问题3:一个物理书和两个物理书哪个质量大?继续增加呢?它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学生逐渐认识到: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但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
于是学生们开始积极踊跃地设计实验来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规律,我请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他们有的选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铜等固体,有的选取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盐水等液体,非常认真地测量并记录了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的大小。
最后,开展全班思考讨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何特点?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何特点?是否可以改变这个比值呢?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横向分析、纵向比较、逻辑思维归纳,自己找出了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发现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知道了这个比值的名字叫做密度,充分地理解了密度的概念和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在探究性学习中,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获得同样重要,教师在探究实验中应重视问题的引领和启发作用,使学生完全置身于开放性的探究环境中自主学习,这样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使学生不但学会了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而且提高了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能力,如果不亲自参与探究,学生将无法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无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无法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无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因此,教師在教学中应重视以问题启发思维,用实验引导探究,努力开展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以期实现新课程理念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