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的“占有欲”不同于成人,它解释为产生对他人所有物的欲望,并通过行动占为已有。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孩子的占有欲大部分仅限于情感范畴,家长切勿轻易上升到“品质”的层面加以训斥。事实上,孩子占有欲的表现不一样,家长的应对处理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1 案例:妈妈抱着两岁的敏敏到邻居家串门,刚挨着桌边坐下,敏敏看到盘子里的糖果就不由自主地伸手抓起来。妈妈赶忙制止,要孩子放下糖果,可敏敏小手抓得紧紧的,怎么也不肯松开,还哇哇大哭起来。妈妈边强制着扳开,边斥责说:“没礼貌,怎能见到别人东西就想要呢。”邻居见状忙抓了一把放在孩子手里,敏敏这才停止了哭声。
分析: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对物品的所有权概念还很模糊,他们不清楚东西还存在着“你的”、“他的”、“我的”的区别,所以一旦发现喜欢或感兴趣的东西就认为是自己的,就要伸手占为己有。
对策:家长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能上纲上线厉声斥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和自我意识水平的增长,一般都能克服这种习惯。为了让孩子尽快认识到“你”“我”之分,家长可经常提醒孩子,哪些东西属于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随便拿。
2 案例:一天放学,天天见同学们都离开了,老师也不在,就把走廊上一小盆盛开的太阳花搬回了家。妈妈回家发现后很惊讶,天天兴奋地说:“是我从学校拿回来的!”妈妈严厉地批评天天不该这样做,天天低着头说“你那天在公园不也拿了一盆花?”妈妈这才想起,不久前带孩子去公园玩,看到路边落下一盆月季,估计是别人扔的,就拿了回来,没有想到孩子就“学”到了。
分析: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论有意无意,大小善恶,都会影响着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家有自私自利、爱贪小便宜的父母,其不良行为必然会误导孩子,使他变得自私,占有欲强,
对策:家长要认识到“身教”的重要性,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做人的原则,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自己有了过错时要及时改正,当着孩子的面承认错误,让他也受到教育。
3 案例:周末,晓晓随父母到舅舅家作客。表弟明明拿出新买的电动玩具汽车和晓晓一起玩耍,俩人都玩得很开心,特别是晓晓,到了吃饭的时候还玩兴未减。回家后,爸爸赫然发现了晓晓的背包里藏着明明的电动玩具汽车,责问晓晓时,他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于是爸爸断定是晓晓偷偷拿的,一气之下打了他一巴掌。
分析:随着孩子认识能力的提高,3岁以后一般都能明白物品归属问题。但孩子的自我控制力还比较弱,行为举止上往往是感,情超过理性,当某些物品有着很大的诱惑力时,就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占有欲”。为了达到将心爱物品占为已有的目的,有时孩子会采用偷窃甚至抢夺的方式来占有物品。
对策:孩子不论采取什么方式私自占有别人的东西,家长都应该予以制止和纠正,以免养成孩子的坏习惯,但不能采取粗暴的打骂方式。首先,家长可通过故事,说理等形式强化孩子的认识: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私拿应该受到惩罚。其次,积极引导孩子多参加社交活动,因为占有欲强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封闭,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通过和朋友的接触,能让孩子逐渐理解社会生活的规范,学会待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
1 案例:妈妈抱着两岁的敏敏到邻居家串门,刚挨着桌边坐下,敏敏看到盘子里的糖果就不由自主地伸手抓起来。妈妈赶忙制止,要孩子放下糖果,可敏敏小手抓得紧紧的,怎么也不肯松开,还哇哇大哭起来。妈妈边强制着扳开,边斥责说:“没礼貌,怎能见到别人东西就想要呢。”邻居见状忙抓了一把放在孩子手里,敏敏这才停止了哭声。
分析: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对物品的所有权概念还很模糊,他们不清楚东西还存在着“你的”、“他的”、“我的”的区别,所以一旦发现喜欢或感兴趣的东西就认为是自己的,就要伸手占为己有。
对策:家长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能上纲上线厉声斥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和自我意识水平的增长,一般都能克服这种习惯。为了让孩子尽快认识到“你”“我”之分,家长可经常提醒孩子,哪些东西属于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随便拿。
2 案例:一天放学,天天见同学们都离开了,老师也不在,就把走廊上一小盆盛开的太阳花搬回了家。妈妈回家发现后很惊讶,天天兴奋地说:“是我从学校拿回来的!”妈妈严厉地批评天天不该这样做,天天低着头说“你那天在公园不也拿了一盆花?”妈妈这才想起,不久前带孩子去公园玩,看到路边落下一盆月季,估计是别人扔的,就拿了回来,没有想到孩子就“学”到了。
分析: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论有意无意,大小善恶,都会影响着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家有自私自利、爱贪小便宜的父母,其不良行为必然会误导孩子,使他变得自私,占有欲强,
对策:家长要认识到“身教”的重要性,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做人的原则,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自己有了过错时要及时改正,当着孩子的面承认错误,让他也受到教育。
3 案例:周末,晓晓随父母到舅舅家作客。表弟明明拿出新买的电动玩具汽车和晓晓一起玩耍,俩人都玩得很开心,特别是晓晓,到了吃饭的时候还玩兴未减。回家后,爸爸赫然发现了晓晓的背包里藏着明明的电动玩具汽车,责问晓晓时,他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于是爸爸断定是晓晓偷偷拿的,一气之下打了他一巴掌。
分析:随着孩子认识能力的提高,3岁以后一般都能明白物品归属问题。但孩子的自我控制力还比较弱,行为举止上往往是感,情超过理性,当某些物品有着很大的诱惑力时,就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占有欲”。为了达到将心爱物品占为已有的目的,有时孩子会采用偷窃甚至抢夺的方式来占有物品。
对策:孩子不论采取什么方式私自占有别人的东西,家长都应该予以制止和纠正,以免养成孩子的坏习惯,但不能采取粗暴的打骂方式。首先,家长可通过故事,说理等形式强化孩子的认识: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私拿应该受到惩罚。其次,积极引导孩子多参加社交活动,因为占有欲强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封闭,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通过和朋友的接触,能让孩子逐渐理解社会生活的规范,学会待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