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政治教师是否具有完美的人格,浓郁的爱国情结,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净化学生的心灵,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同时结合生活主题,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高中政治;教育教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地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而中学生的思想又不成熟。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一、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净化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依靠价值观自身具有的真理力量,又要依靠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既是教师素质形象的展现,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自己要做到知行合一,一言一行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为学生做出榜样。例如,敬业、平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思想政治课,同时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对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为学生树立起高大形象,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并能不断感染、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对学生要怀有一种真挚的爱,这种爱是原则性、教育性和广博性的统一,是由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交织凝聚而成的一种教育情操,具有强烈的感化、引动、调节和激励的功能,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对学生心灵的感召、感动和感化,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教师工作中对教学、对集体、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都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现,会自然地、多层次、多侧面地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不断提高着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效仿老师的言行和人格,逐步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意识和观念。
二、抓好课堂教学,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
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多种渠道并行,其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思想理论体系,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其完整性和系统性,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专题单独来讲。《文化生活》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节,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来展现的,同时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各个模块中,要把价值观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全过程。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一手抓知识讲解,一手抓思想和行为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重视以理服人,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但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晓之以理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动之以情。要根据高中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特点,找准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情感的切合点,善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例如在教学《文化生活》第七课“永恒的中华民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时,可以给学生讲岳飞、邓世昌、钱学森等人的故事,以及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时用身体保护火炬的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事迹等。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讲自己身边感到我们的爱国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学生的爱国之情会油然而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以为质”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深厚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它们的传承和升华。政治教师要注意对这些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挖掘阐释,讲清其内涵和源流,以及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到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当然,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需要根據新时期的要求进行整理过滤,需要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结合,需要“古为今用”和“时代精神”相统一。
三、结合生活主题,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首创培养“人中人”“真人”“真善美的活人”“长久的现代人”的全新的教育目标。他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晚会上发表演讲时强调“每天四问”进德修业,可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而有着大大的进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的四个模块,名称里都有“生活”一词,这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贴近学生个人实际生活。而且评价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效果,要看到受教育者是否认同并践行。那么,政治教师对于思想政治课中所采用的生活元素,无论是生活事件的呈现,还是真实观念冲突的诱发,其最终目标都要唤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切情感认同,并且在实践中践行。例如,我在讲授《文化生活》第九课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没有立即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点的学习和总结,而是请学生就自己平时所见所闻,说一说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学生立即激烈地议论开了,并争着发言,列举的不文明行为包括了一些在校学生的校园不文明行为。我将学生的发言要点列在黑板上,在知识点学习结束后,又请学生谈了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的认识,使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一些不经意的不文明行为有了正确的认识。那节课后,我发现学生在校的一些诸如乱丢垃圾、讲脏话行为真的大大减少了。甚至之前天天丢在水池里容易造成堵塞的擦手纸也彻底消失了。可以说,这次授课的结果,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感悟,通过生活主题,使学生获得超越书本知识之外的更深刻的东西,深度的情感体验还可以使政治理论由刻板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感性形象,从而使学生由感而动,由感而通,由感而化,达到更高层次的思想浸润和情感的投射与转移,以不经意的方式达到了不言之教、不言而喻的教学效果,带给学生从内到外的收获。
四、结语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帮助中学生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当前中学政治教学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高中政治;教育教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地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而中学生的思想又不成熟。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一、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净化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依靠价值观自身具有的真理力量,又要依靠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既是教师素质形象的展现,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自己要做到知行合一,一言一行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为学生做出榜样。例如,敬业、平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思想政治课,同时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对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为学生树立起高大形象,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并能不断感染、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对学生要怀有一种真挚的爱,这种爱是原则性、教育性和广博性的统一,是由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交织凝聚而成的一种教育情操,具有强烈的感化、引动、调节和激励的功能,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对学生心灵的感召、感动和感化,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教师工作中对教学、对集体、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都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现,会自然地、多层次、多侧面地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不断提高着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效仿老师的言行和人格,逐步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意识和观念。
二、抓好课堂教学,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
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多种渠道并行,其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思想理论体系,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其完整性和系统性,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专题单独来讲。《文化生活》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节,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来展现的,同时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各个模块中,要把价值观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全过程。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一手抓知识讲解,一手抓思想和行为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重视以理服人,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但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晓之以理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动之以情。要根据高中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特点,找准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情感的切合点,善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例如在教学《文化生活》第七课“永恒的中华民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时,可以给学生讲岳飞、邓世昌、钱学森等人的故事,以及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时用身体保护火炬的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事迹等。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讲自己身边感到我们的爱国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学生的爱国之情会油然而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以为质”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深厚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它们的传承和升华。政治教师要注意对这些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挖掘阐释,讲清其内涵和源流,以及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到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当然,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需要根據新时期的要求进行整理过滤,需要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结合,需要“古为今用”和“时代精神”相统一。
三、结合生活主题,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首创培养“人中人”“真人”“真善美的活人”“长久的现代人”的全新的教育目标。他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晚会上发表演讲时强调“每天四问”进德修业,可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而有着大大的进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的四个模块,名称里都有“生活”一词,这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贴近学生个人实际生活。而且评价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效果,要看到受教育者是否认同并践行。那么,政治教师对于思想政治课中所采用的生活元素,无论是生活事件的呈现,还是真实观念冲突的诱发,其最终目标都要唤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切情感认同,并且在实践中践行。例如,我在讲授《文化生活》第九课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没有立即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点的学习和总结,而是请学生就自己平时所见所闻,说一说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学生立即激烈地议论开了,并争着发言,列举的不文明行为包括了一些在校学生的校园不文明行为。我将学生的发言要点列在黑板上,在知识点学习结束后,又请学生谈了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的认识,使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一些不经意的不文明行为有了正确的认识。那节课后,我发现学生在校的一些诸如乱丢垃圾、讲脏话行为真的大大减少了。甚至之前天天丢在水池里容易造成堵塞的擦手纸也彻底消失了。可以说,这次授课的结果,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感悟,通过生活主题,使学生获得超越书本知识之外的更深刻的东西,深度的情感体验还可以使政治理论由刻板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感性形象,从而使学生由感而动,由感而通,由感而化,达到更高层次的思想浸润和情感的投射与转移,以不经意的方式达到了不言之教、不言而喻的教学效果,带给学生从内到外的收获。
四、结语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帮助中学生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当前中学政治教学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