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日益受到重视。正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永远是主导者,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凸显。”学生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效率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可是,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是单单让学生接受知识就行的,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情感体验,最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光凭课堂教学就能解决的,而是在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反思和评价中形成的。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元认知理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教学效果将会更佳。
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控制、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学”
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在认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积极地对其进行监视、控制和调节,以迅速达到预定的目标。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学理论所积极倡导的观点。自主学习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之上的,实施自主学习要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学”。为此,教师要创设“心理自由”氛围,增强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主体参与意识是指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愿望、志向等思想观念。一定的行为是受一定的意识支配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无主体参与意识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往往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接受者。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基本上更新了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为主体”的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意识。
二、让学生留意生活,增强生活体验,让学生由“惧学”变得“想学”“要学”
新课程改革中,有人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思想品德课教學中,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留意生活、体验生活显得尤为珍贵。如在教学一些内容之前先挤出时间让学生浏览报刊或校园网,关注新闻,关注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然后结合所见所闻及感受,学习相关内容。由于积累了生活经验,学生能自觉地把课内理论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理论时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由于课堂上的交流,学生进一步拓展了知识面,实现了“资源共享”,有利于进一步积累生活经验。通过以上做法,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的理论不是仅仅写在书上的要求死记硬背的理论,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使学生感觉到自己能学好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由于体会到学习该学科的用处,学生由“惧学”变得“想学”“要学”。
三、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策略,让学生“会学”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保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充分调动起来。如果课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自由发言,哪怕发言时间就一两分钟,学生就会围绕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上台演讲,讲一些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并说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与原因。如笔者在上《学会自尊》这节课时,要求学生上台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有关尊严的人或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上台发言。由于讲的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人或事,所以学生讲得真实生动,有真情实感,启示也说得特别深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成功地进行了铺垫和引路。
2.引导学生设计问题主动思考,鼓励学生自我发展
实践证明,提出一个好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价值,那么我们为什么只说不做呢?在这里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要付诸实践。否则这些有价值的理念就流于课后的空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自己解答,具有较高的主动性,是主动者;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学生就是被动者,两者对人大脑的开发、思维的锤炼、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由于其内因不同、主动性有差异,效果显然不同。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问自己作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是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
3.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真正体现自主学习的价值
思想品德课学生提出了问题,也探究了问题的答案,还远远不够,如果不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那么,以后的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减退。所以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共享获得成果的喜悦,这样就会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价值感,成为今后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在动力。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继续深化,是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精神的一种途径,是学生自我风采的展示。一旦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事。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必须注意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效果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倡导将深刻的理论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身实践。具体来讲,教师要注意呈现有思考价值的感性材料,感性材料有利于增强知识的可信度。在学生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要联系学生实际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紧迫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教育。这既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任务要求,也是实施自主学习以增强本学科教学实效的目的所在。
四、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扎实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石,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必须“坚持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自我评价是体现学生评价中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认知心理学观点认为,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中伴随着一种“元认知过程”,其中一个重要机制就是自我监控,对自己认知和记忆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实践证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与学习能力的高低是密切相关,成正比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学会培养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使学生逐渐明晰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自我评价、自我反省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自主学习成为人生发展的基本素养。这样扎实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石,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坚持学”。
总之,世界上没有一本书能穷尽所有的知识,也没有哪一位教师能教完所有的知识,学生学习和学会的过程,最终要靠他们自己去完成。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的。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袁 妮)
可是,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是单单让学生接受知识就行的,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情感体验,最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光凭课堂教学就能解决的,而是在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反思和评价中形成的。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元认知理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教学效果将会更佳。
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控制、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学”
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在认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积极地对其进行监视、控制和调节,以迅速达到预定的目标。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学理论所积极倡导的观点。自主学习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之上的,实施自主学习要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学”。为此,教师要创设“心理自由”氛围,增强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主体参与意识是指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愿望、志向等思想观念。一定的行为是受一定的意识支配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无主体参与意识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往往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接受者。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基本上更新了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为主体”的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意识。
二、让学生留意生活,增强生活体验,让学生由“惧学”变得“想学”“要学”
新课程改革中,有人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思想品德课教學中,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留意生活、体验生活显得尤为珍贵。如在教学一些内容之前先挤出时间让学生浏览报刊或校园网,关注新闻,关注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然后结合所见所闻及感受,学习相关内容。由于积累了生活经验,学生能自觉地把课内理论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理论时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由于课堂上的交流,学生进一步拓展了知识面,实现了“资源共享”,有利于进一步积累生活经验。通过以上做法,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的理论不是仅仅写在书上的要求死记硬背的理论,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使学生感觉到自己能学好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由于体会到学习该学科的用处,学生由“惧学”变得“想学”“要学”。
三、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策略,让学生“会学”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保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充分调动起来。如果课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自由发言,哪怕发言时间就一两分钟,学生就会围绕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上台演讲,讲一些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并说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与原因。如笔者在上《学会自尊》这节课时,要求学生上台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有关尊严的人或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上台发言。由于讲的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人或事,所以学生讲得真实生动,有真情实感,启示也说得特别深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成功地进行了铺垫和引路。
2.引导学生设计问题主动思考,鼓励学生自我发展
实践证明,提出一个好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价值,那么我们为什么只说不做呢?在这里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要付诸实践。否则这些有价值的理念就流于课后的空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自己解答,具有较高的主动性,是主动者;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学生就是被动者,两者对人大脑的开发、思维的锤炼、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由于其内因不同、主动性有差异,效果显然不同。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问自己作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是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
3.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真正体现自主学习的价值
思想品德课学生提出了问题,也探究了问题的答案,还远远不够,如果不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那么,以后的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减退。所以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共享获得成果的喜悦,这样就会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价值感,成为今后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在动力。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继续深化,是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精神的一种途径,是学生自我风采的展示。一旦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事。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必须注意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效果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倡导将深刻的理论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身实践。具体来讲,教师要注意呈现有思考价值的感性材料,感性材料有利于增强知识的可信度。在学生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要联系学生实际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紧迫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教育。这既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任务要求,也是实施自主学习以增强本学科教学实效的目的所在。
四、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扎实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石,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必须“坚持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自我评价是体现学生评价中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认知心理学观点认为,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中伴随着一种“元认知过程”,其中一个重要机制就是自我监控,对自己认知和记忆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实践证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与学习能力的高低是密切相关,成正比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学会培养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使学生逐渐明晰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自我评价、自我反省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自主学习成为人生发展的基本素养。这样扎实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石,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坚持学”。
总之,世界上没有一本书能穷尽所有的知识,也没有哪一位教师能教完所有的知识,学生学习和学会的过程,最终要靠他们自己去完成。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的。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