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时减少,教学内容增加,老师们普遍感到语文教学时间不够。如何做一个称职、优秀的,尤其是受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来上好语文课呢?依据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热爱语文学科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课,欣赏自己所教的语文课中的教学内容,才会上好语文课。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欣赏语文的品质,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语文课中的一切过程和素材以及活动,我们的心理才会是愉悦的,我们的精神才会饱满,我们才愿意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语文教学工作中去。才会去博览群书,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也才会有上好语文课的能力,具备上好语文课的气势,才会把上语文课当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包袱。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二、要注重阅读教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等。可见多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反复读是理解文章的根本方法,善于读书是能提高自身素质、智慧的。
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比讲解课文,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阅读、大量积累。语文教材提供的阅读量是有限的,语文素材积累也是有限的,只有借助教材通过“读”的引领,让学生养成了读书习惯,学生才会在课外找书读,在生活中拓展阅读量;只有凭借课本通过“读”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感悟文本的情趣。在指导学生朗读中进行语文教学,在引领学生读书中落实教学目标。比如学生读《声声慢》,明白了《声声慢》就是李清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才会进一步去阅读词人的其他作品,更深层次地了解词人所处的时代特点、家庭变故等。时下一些庸俗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进入校园,对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很有诱惑力,它极大地抢占了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老师要正确引导,读一部文学名著,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对话;可读一部庸俗、低劣的作品,却如同与一个浅薄无聊、恬不知耻的势利小人交谈。
三、要少讲授多倾听
语文学科重在学生感悟、理解,老师的“讲授”,就是把自己所知道、所理解、所感悟的东西传授给学生,那样学生等着接受就行,一个人的思维代替了几十个人的思维,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代替了几十个人的生活经验,学生完全被禁锢。因此老师要“少讲授”,这样学生没有多少现成的东西可以接受,只好自己去学、去理解、去感受,学生却在不经意间被解放了,可以自己思考,可以结合自己的爱好,联系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去感悟了。“讲”和“少讲”,便在无意中促使学生形成了被动和主动两种截然相反的学习态度,形成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但是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牵动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声声慢》,此词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因词人生活的变化,词的风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发展为哀婉凄凉、忧愤深沉。而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过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加之创造性的连用叠词等来渲染和传达的。因此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及作用,在诵读中捕捉词中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这样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老师要重视倾听。听一听学生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兴趣是什么、思维倾向是什么?真正尽可能做到“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会“听”的语文老师,才会教出会“说”的学生。首先要有听的耐心,尤其在面对表达不流畅,不清楚的学生时,老师一定要耐心听完学生的发言,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如果学生在发言时因为说得不好而被老师打断或中止,他必然会有失败、受到挫折的感觉,必然会损伤他在言语表达上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同时注意在听的时候与学生保持情感上的交流,要让学生从老师的动作、眼神和表情中看到鼓励,看到赞赏,从而获得成功的感觉。
语文课堂上少讲多听,才能让学生真正有展现自我感受的空间和时间,才有可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高表达的能力,增强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四、要强化能力训练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例如,变教师评改作文为学生互批互改,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样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在评改、审查、商榷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贯穿始终。通过阅读,了解了同学作文的思路,并且使自己的作文思路更清晰,从而起到了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还可以开展课前“诗文朗诵”和“听记故事”的训练或者看视频短片写评论等,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注意力,培养了积极思维的习惯,改变了学生在“听、说”方面的消极状态,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改革旧的语文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一、要热爱语文学科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课,欣赏自己所教的语文课中的教学内容,才会上好语文课。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欣赏语文的品质,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语文课中的一切过程和素材以及活动,我们的心理才会是愉悦的,我们的精神才会饱满,我们才愿意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语文教学工作中去。才会去博览群书,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也才会有上好语文课的能力,具备上好语文课的气势,才会把上语文课当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包袱。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二、要注重阅读教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等。可见多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反复读是理解文章的根本方法,善于读书是能提高自身素质、智慧的。
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比讲解课文,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阅读、大量积累。语文教材提供的阅读量是有限的,语文素材积累也是有限的,只有借助教材通过“读”的引领,让学生养成了读书习惯,学生才会在课外找书读,在生活中拓展阅读量;只有凭借课本通过“读”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感悟文本的情趣。在指导学生朗读中进行语文教学,在引领学生读书中落实教学目标。比如学生读《声声慢》,明白了《声声慢》就是李清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才会进一步去阅读词人的其他作品,更深层次地了解词人所处的时代特点、家庭变故等。时下一些庸俗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进入校园,对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很有诱惑力,它极大地抢占了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老师要正确引导,读一部文学名著,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对话;可读一部庸俗、低劣的作品,却如同与一个浅薄无聊、恬不知耻的势利小人交谈。
三、要少讲授多倾听
语文学科重在学生感悟、理解,老师的“讲授”,就是把自己所知道、所理解、所感悟的东西传授给学生,那样学生等着接受就行,一个人的思维代替了几十个人的思维,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代替了几十个人的生活经验,学生完全被禁锢。因此老师要“少讲授”,这样学生没有多少现成的东西可以接受,只好自己去学、去理解、去感受,学生却在不经意间被解放了,可以自己思考,可以结合自己的爱好,联系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去感悟了。“讲”和“少讲”,便在无意中促使学生形成了被动和主动两种截然相反的学习态度,形成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但是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牵动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声声慢》,此词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因词人生活的变化,词的风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发展为哀婉凄凉、忧愤深沉。而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过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加之创造性的连用叠词等来渲染和传达的。因此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及作用,在诵读中捕捉词中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这样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老师要重视倾听。听一听学生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兴趣是什么、思维倾向是什么?真正尽可能做到“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会“听”的语文老师,才会教出会“说”的学生。首先要有听的耐心,尤其在面对表达不流畅,不清楚的学生时,老师一定要耐心听完学生的发言,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如果学生在发言时因为说得不好而被老师打断或中止,他必然会有失败、受到挫折的感觉,必然会损伤他在言语表达上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同时注意在听的时候与学生保持情感上的交流,要让学生从老师的动作、眼神和表情中看到鼓励,看到赞赏,从而获得成功的感觉。
语文课堂上少讲多听,才能让学生真正有展现自我感受的空间和时间,才有可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高表达的能力,增强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四、要强化能力训练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例如,变教师评改作文为学生互批互改,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样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在评改、审查、商榷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贯穿始终。通过阅读,了解了同学作文的思路,并且使自己的作文思路更清晰,从而起到了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还可以开展课前“诗文朗诵”和“听记故事”的训练或者看视频短片写评论等,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注意力,培养了积极思维的习惯,改变了学生在“听、说”方面的消极状态,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改革旧的语文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