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李荣国,1978年入伍,历任班长、副连长、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主任、军校正团职教官、技术七级,国家一级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会员、西安碑林书学院常务理事。
2008年9月,联勤某分部抗震救灾摄影展览在西安进行多场巡回展,上万人进行了参观。展览留言本上被“震撼、感动、致敬”等文字所充实。在这二百余幅精彩照片中有近百幅出自他之手,其中有几十幅照片曾被军内外多家媒体刊登并参加总政及全国展览;他采写了近三万字的文字稿件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人民军队》等媒体先后刊发,极大地鼓舞了抗震救灾部队的士气。他就是某分部教导队干部李荣国。李荣国总结20多年的新闻工作经历时说,做新闻要心怀大爱。
快速反应,要做“新闻尖兵”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李荣国第一时间赶到451医院,及时报道了医护人员遭遇地震灾害威胁时临危不惧、在手术室坚守岗位抢救生命的事迹,写出的《危难时刻见真情》的特稿,第一时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
5月14日,抗震救灾医疗队组建后,李荣国主动请缨随队采访。在四川灾区采访的两个月时间里,他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风雨兼程,医疗队走到哪里他就跟随到哪里,白天采访拍摄,晚上写稿,有时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身体严重透支。第二医疗队队长费晋秀是军区赴川的6个医疗队长中唯一的女同志,表现突出,事迹感人。为了把她的事迹报道出来,李荣国经过大量深入的体验采访,加班加点整整两个晚上也没有合眼,眼睛熬得生疼难受。最终他着手整理的先进事迹材料不仅被上级转发,同时,采写的稿件在《人民军队》、《德阳日报》和《西北军事文学》上刊登。费晋秀本人也被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刚开始,灾区道路及通讯严重受阻,要想将稿件发到各个媒体就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了在第一时间把医疗队员的感人事迹发出去,李荣国想尽了办法,还经常通过手机播发信息。医疗队员朱望东在母亲病逝、儿子正在准备高考之时,强忍悲痛,仍然坚持在救治防疫第一线。为了把朱望东的事迹发出去,在道路受阻、通讯中断的情况下,他从银厂沟连夜奔袭150公里,赶到绵竹市及时发出报道。
深入采访,要当“游击队员”
在四川灾区,李荣国先后五次深入到灾情最严重的龙门山镇银厂沟和金花镇、遵道镇、广济镇、汉旺镇等灾区,跟随医疗队一起走村串户、翻山越岭、穿越废墟、巡诊救治、送医送药,采写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了体验医疗一队、三队徒步挺进“生命禁区”绵竹市金花镇和“生命孤岛”清平乡、天池乡的情景,他两次跟随医疗队员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徒步深入到大山深处去救治受伤的群众。当行至人称“鬼门关”的小木岭时,突然发生强烈余震,山体大面积滑坡,泥石流夹杂着石块像巨大的瀑布一样从山上呼啸着滚落而下,多亏同行的一位队员眼疾手快地将他拉开。在暴风雨中,他和医疗队员身背30多公斤重的急救物资艰难地向前爬行。余震频繁,危险无处不在,但他没有忘记自己作为随队“战地记者”的职责与使命,冒雨抓拍了医疗队员不顾个人生死赶往灾区救人的感人镜头。
辛勤耕耘,要成“全能选手”
尸体腐烂夹杂着空气中浓烈的洗消液味,包裹着灾区。虽然戴着双层口罩也难以抵御刺鼻难闻的味道,但李荣国却全然不顾,每天要跑好几个巡诊救治点,采写拍摄第一手资料。
在灾区,他经常被队员们的事迹感动着,时常是红着眼圈采访、拍摄,含着热泪写稿。由于天气炎热,他住的帐篷里中午气温高达50多摄氏度,如同“蒸桑拿”。他就在头上搭块湿毛巾,在帐篷外端个小凳写稿子。每篇报道、每幅照片都凝聚着他的激情、血汗和泪水。在灾区近两个月的采访时间里,他以超常的敬业精神,尽心竭力采用多种形式宣扬和讴歌医疗队员的感人事迹。消息、通讯、诗歌、事迹材料以及新闻摄影,哪种报道方式效果好,他就采用哪种,先后有80余篇新闻稿件和图片被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几十家媒体相互转载刊登,激发了部队官兵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和干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
医疗队指挥部搞总结时,让李荣国写一篇个人事迹材料,他却怎么也写不出来,为人嫁衣自己难。领导催急了,他便交了这样一份感言:
山崩地裂灾情惨,白衣战士听召唤。
抢险救人本色显,忘我工作美名传。
赴川三次上一线,捕捉瞬间洒热汗。
倾心笔端树英模,情系灾区爱无言。
责任编辑 李 芸
2008年9月,联勤某分部抗震救灾摄影展览在西安进行多场巡回展,上万人进行了参观。展览留言本上被“震撼、感动、致敬”等文字所充实。在这二百余幅精彩照片中有近百幅出自他之手,其中有几十幅照片曾被军内外多家媒体刊登并参加总政及全国展览;他采写了近三万字的文字稿件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人民军队》等媒体先后刊发,极大地鼓舞了抗震救灾部队的士气。他就是某分部教导队干部李荣国。李荣国总结20多年的新闻工作经历时说,做新闻要心怀大爱。
快速反应,要做“新闻尖兵”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李荣国第一时间赶到451医院,及时报道了医护人员遭遇地震灾害威胁时临危不惧、在手术室坚守岗位抢救生命的事迹,写出的《危难时刻见真情》的特稿,第一时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
5月14日,抗震救灾医疗队组建后,李荣国主动请缨随队采访。在四川灾区采访的两个月时间里,他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风雨兼程,医疗队走到哪里他就跟随到哪里,白天采访拍摄,晚上写稿,有时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身体严重透支。第二医疗队队长费晋秀是军区赴川的6个医疗队长中唯一的女同志,表现突出,事迹感人。为了把她的事迹报道出来,李荣国经过大量深入的体验采访,加班加点整整两个晚上也没有合眼,眼睛熬得生疼难受。最终他着手整理的先进事迹材料不仅被上级转发,同时,采写的稿件在《人民军队》、《德阳日报》和《西北军事文学》上刊登。费晋秀本人也被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刚开始,灾区道路及通讯严重受阻,要想将稿件发到各个媒体就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了在第一时间把医疗队员的感人事迹发出去,李荣国想尽了办法,还经常通过手机播发信息。医疗队员朱望东在母亲病逝、儿子正在准备高考之时,强忍悲痛,仍然坚持在救治防疫第一线。为了把朱望东的事迹发出去,在道路受阻、通讯中断的情况下,他从银厂沟连夜奔袭150公里,赶到绵竹市及时发出报道。
深入采访,要当“游击队员”
在四川灾区,李荣国先后五次深入到灾情最严重的龙门山镇银厂沟和金花镇、遵道镇、广济镇、汉旺镇等灾区,跟随医疗队一起走村串户、翻山越岭、穿越废墟、巡诊救治、送医送药,采写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了体验医疗一队、三队徒步挺进“生命禁区”绵竹市金花镇和“生命孤岛”清平乡、天池乡的情景,他两次跟随医疗队员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徒步深入到大山深处去救治受伤的群众。当行至人称“鬼门关”的小木岭时,突然发生强烈余震,山体大面积滑坡,泥石流夹杂着石块像巨大的瀑布一样从山上呼啸着滚落而下,多亏同行的一位队员眼疾手快地将他拉开。在暴风雨中,他和医疗队员身背30多公斤重的急救物资艰难地向前爬行。余震频繁,危险无处不在,但他没有忘记自己作为随队“战地记者”的职责与使命,冒雨抓拍了医疗队员不顾个人生死赶往灾区救人的感人镜头。
辛勤耕耘,要成“全能选手”
尸体腐烂夹杂着空气中浓烈的洗消液味,包裹着灾区。虽然戴着双层口罩也难以抵御刺鼻难闻的味道,但李荣国却全然不顾,每天要跑好几个巡诊救治点,采写拍摄第一手资料。
在灾区,他经常被队员们的事迹感动着,时常是红着眼圈采访、拍摄,含着热泪写稿。由于天气炎热,他住的帐篷里中午气温高达50多摄氏度,如同“蒸桑拿”。他就在头上搭块湿毛巾,在帐篷外端个小凳写稿子。每篇报道、每幅照片都凝聚着他的激情、血汗和泪水。在灾区近两个月的采访时间里,他以超常的敬业精神,尽心竭力采用多种形式宣扬和讴歌医疗队员的感人事迹。消息、通讯、诗歌、事迹材料以及新闻摄影,哪种报道方式效果好,他就采用哪种,先后有80余篇新闻稿件和图片被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几十家媒体相互转载刊登,激发了部队官兵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和干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
医疗队指挥部搞总结时,让李荣国写一篇个人事迹材料,他却怎么也写不出来,为人嫁衣自己难。领导催急了,他便交了这样一份感言:
山崩地裂灾情惨,白衣战士听召唤。
抢险救人本色显,忘我工作美名传。
赴川三次上一线,捕捉瞬间洒热汗。
倾心笔端树英模,情系灾区爱无言。
责任编辑 李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