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论从哪个角度、哪个方位、哪个层次来说,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语文。教育研究机构发现,但凡语文学的好的孩子,成人后通常体现为情商高,逻辑能力强,更有全局观。进而成为人际关系的焦点,更受他人的欢迎,也更能体现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语文教育不该只停留在应试上。当今中小学,很多语文老师为贪图一时的成绩,而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这种做法虽然能短时提高学生的成绩,但并不能提高学生真正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语文 轻松 学习
所以语文成绩好并不等于语文水平高。很多时候,这样的语文就代表了无聊无趣的应试,成了公众的众矢之的。更有甚者索性让孩子放弃了语文的学习,只让孩子专注于数理化和外语。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育可悲之处。
语文教研专家认为,只有既能够应付语文的应试考试,又能够活学活用的学生,才是真正的语文好手。对小学生而言,为了现在和将来,必须认真学习语文,并且还要进一步强化语文学习的动机和需要。如何强化成?下面我针对这个问题谈以下看法:
一、强化“掌握工具的需要”
农民种田需要拖拉机,渔民打鱼需要网子。这“拖拉机”和“网子”就是工典。农民没有拖拉机无法种田,渔民没有网子就无法打鱼。同理,小学生没有语文这个工具就无法学习其它各个科目,就有可能出现畸形发展的现象。有了这个工具就可以使其全而发展。运用得不好,将会出现事倍功半的局面;运用得好,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牢固地树立“语文是工具”这个基本观点,并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去训练和强化。
二、强化“奠定基础的需要”
教育家钱伟长先生说得好:“语文是文明社会的基础,也是从革一切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对小学生而言,语文的的确确是学习和生活的“基础”。这个基础夯得实不实,将直接影响到其它各科的成绩。夯得实,可以起到促进、提高其它各科学习质量的作用;夯得不实,就有可能影响其它各科成绩的提高,就数理化而言,其中的定义、定理、法则等就无法理解得准确、透彻,当然,也就无法学好。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奠定好这个基础,并且还要不断地去强化。
三、强化“提高素质的需要”
文化素质的好差,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而语文素质的好差,又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因此,只有语文素质提高了,才会有利于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素质提高了.才会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整体素质提高了,才会有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刻苦学习语文.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努力奋斗。
四、强化“丰富生活的需要”
一个人如果生活很单调,就会枯燥无味;如果生活丰富多彩,就会其乐融融。而语文素质的好差对此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素质高的人随时都可以摸起书来读。这不但可以丰富业余生活、拓宽知识视野、增加个人乐趣,还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已的灵魂。语文素质差的人就连最浅近最通俗的书刊或文章都读不懂,他们的乐趣从何而来?他们的生活怎能丰富多彩?所以,学习语文的确是丰富精神生活的需要。
五、强化“发展自我的需要”
一个人要想发展自我,就必须学好语文。众所周知,人不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情都离不开语文。不是口头的就是书面的,更多的是兼而有之。一个语文素质较高的人,凡是心里想说的话都可以用口头或笔头表达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相反,一个语文素质较差的人,即使是心里有很多想说的话,也表达不清,不是语无伦次就是语意不明,甚至叫人越听(看)越糊涂。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强化语文学习,以达到发展自我的目的。
六、强化“建设祖国的需要”
祖国需要各类优秀人才去建设。小学生要想成为优秀人才.首先必须有较厚实的语文功底。有了这个功底才能铸造好自我,才能有建设祖国的能力。尽管华罗庚、苏步青等教授都是著名的数学家.但是他们哪一位又不是具有很厚实的语文功底?他们对祖国的贡献不单单在数学方面,还包括语文方面。
针对以上的六个需要,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学好语文这门课程,我认为教师应做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注重自身形象,要有亲和力
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爱护、关心、尊重他们,课堂气氛愉快、和谐,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多的情感,并移植到对语文的喜爱之中。
二、丰富课堂内容,改变教学结构
教师要合理、科学的设计教学内容,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设备,要精心制作课件,让课堂生动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布置常规作业,培养良好习惯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教师应让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要准备笔和笔记本,坚持随手笔录,写出心得、体会等内容,以日积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引导、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地强化这“六个需要”,牢固地树立这个基本观点,让学生知道语文的重要性,并对语文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来学习语文时,便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反而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当我们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享受时,不学好也难了!
参考文献:
[1]赵燕萍.新时期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关系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2).
【关键词】语文 轻松 学习
所以语文成绩好并不等于语文水平高。很多时候,这样的语文就代表了无聊无趣的应试,成了公众的众矢之的。更有甚者索性让孩子放弃了语文的学习,只让孩子专注于数理化和外语。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育可悲之处。
语文教研专家认为,只有既能够应付语文的应试考试,又能够活学活用的学生,才是真正的语文好手。对小学生而言,为了现在和将来,必须认真学习语文,并且还要进一步强化语文学习的动机和需要。如何强化成?下面我针对这个问题谈以下看法:
一、强化“掌握工具的需要”
农民种田需要拖拉机,渔民打鱼需要网子。这“拖拉机”和“网子”就是工典。农民没有拖拉机无法种田,渔民没有网子就无法打鱼。同理,小学生没有语文这个工具就无法学习其它各个科目,就有可能出现畸形发展的现象。有了这个工具就可以使其全而发展。运用得不好,将会出现事倍功半的局面;运用得好,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牢固地树立“语文是工具”这个基本观点,并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去训练和强化。
二、强化“奠定基础的需要”
教育家钱伟长先生说得好:“语文是文明社会的基础,也是从革一切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对小学生而言,语文的的确确是学习和生活的“基础”。这个基础夯得实不实,将直接影响到其它各科的成绩。夯得实,可以起到促进、提高其它各科学习质量的作用;夯得不实,就有可能影响其它各科成绩的提高,就数理化而言,其中的定义、定理、法则等就无法理解得准确、透彻,当然,也就无法学好。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奠定好这个基础,并且还要不断地去强化。
三、强化“提高素质的需要”
文化素质的好差,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而语文素质的好差,又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因此,只有语文素质提高了,才会有利于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素质提高了.才会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整体素质提高了,才会有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刻苦学习语文.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努力奋斗。
四、强化“丰富生活的需要”
一个人如果生活很单调,就会枯燥无味;如果生活丰富多彩,就会其乐融融。而语文素质的好差对此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素质高的人随时都可以摸起书来读。这不但可以丰富业余生活、拓宽知识视野、增加个人乐趣,还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已的灵魂。语文素质差的人就连最浅近最通俗的书刊或文章都读不懂,他们的乐趣从何而来?他们的生活怎能丰富多彩?所以,学习语文的确是丰富精神生活的需要。
五、强化“发展自我的需要”
一个人要想发展自我,就必须学好语文。众所周知,人不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情都离不开语文。不是口头的就是书面的,更多的是兼而有之。一个语文素质较高的人,凡是心里想说的话都可以用口头或笔头表达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相反,一个语文素质较差的人,即使是心里有很多想说的话,也表达不清,不是语无伦次就是语意不明,甚至叫人越听(看)越糊涂。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强化语文学习,以达到发展自我的目的。
六、强化“建设祖国的需要”
祖国需要各类优秀人才去建设。小学生要想成为优秀人才.首先必须有较厚实的语文功底。有了这个功底才能铸造好自我,才能有建设祖国的能力。尽管华罗庚、苏步青等教授都是著名的数学家.但是他们哪一位又不是具有很厚实的语文功底?他们对祖国的贡献不单单在数学方面,还包括语文方面。
针对以上的六个需要,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学好语文这门课程,我认为教师应做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注重自身形象,要有亲和力
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爱护、关心、尊重他们,课堂气氛愉快、和谐,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多的情感,并移植到对语文的喜爱之中。
二、丰富课堂内容,改变教学结构
教师要合理、科学的设计教学内容,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设备,要精心制作课件,让课堂生动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布置常规作业,培养良好习惯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教师应让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要准备笔和笔记本,坚持随手笔录,写出心得、体会等内容,以日积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引导、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地强化这“六个需要”,牢固地树立这个基本观点,让学生知道语文的重要性,并对语文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来学习语文时,便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反而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当我们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享受时,不学好也难了!
参考文献:
[1]赵燕萍.新时期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关系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