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的小说语言观的现状研究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照研究王安忆小说与其小说理论成为研究者研究王安忆小说理论的重要渠道,文章以王安忆的小说语言观为点,从语言学和文学批评两个角度系统梳理学术界目前对王安忆小说理论中小说语言观的研究现状,揭示研究背后被忽视的王安忆的小说语言观折射出的中国当代小说家小说理论创作的“类现象” 。
  【关键词】王安忆 小说语言观 “类现象”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73-02
  在国内当代文坛上,王安忆被认为是历久弥新的具有鲜活特质的作家之一。在二十多年来不断的作品创作中,语言风格一直处于生长状态,无意识的在不同阶段的创作表现出鲜明的特色,通过对自我创作经验的反思、总结,提出了对小说语言独特的理论观点。目前,学界对王安忆小说语言观给予了持续关注,大致从语言学角度、文学批评角度两方面进行关照。
  语言学角度。目前笔者搜集到的资料还没有见到对王安忆小说语言观进行专门研究的专著,多数研究都是围绕王安忆“抽象语言”,以王安忆的小说作品《长恨歌》为对照文本进行的语言特点研究,研究成果涉及硕博论文以及期刊文献。语言“陌生化”、“抽象化” 问题是被研究最多的。李东伟的硕士论文《<长恨歌>的变异修辞研究》对王安忆小说作品中的变异修辞现象从手段探析、效果、成因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比较中肯的见解。同时作者在与阎光升合写的文章《<长恨歌>组合搭配变异手段探析》中对《长恨歌》出现的组合搭配的变异现象作了细致的分类说明。白朝霞《探索语言的陌生化——王安忆<长恨歌>语言艺术谈片》、赵淑琴《王安忆<长恨歌>的陌生化语言分析》等文章,对《长恨歌》中这一特殊语言表达方式,同样进行了研究,但与李东伟不同的是白、赵以陌生化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白朝霞的文章以陌生化产生的新鲜感、艰深化、生命体验效果为框架结合《长恨歌》中实例进行分析,最后指出王安忆《长恨歌》的成功之处在于陌生化语言的运用。赵的文章则是介绍了“陌生化”的定义及具有的语言审美作用,并分析了《长恨歌》中陌生化语言使用的情况。文章还指出陌生化语言的实现方式还有很多,如降用、易色等。以上文章都是从纯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语言本体实例分析王安忆作品的语言特色。其次,文章《论诗意在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体现》中作者陶宣、罗运华从作品标题、作品语言、作品结构三个方面阐述了小说《长恨歌》中体现的诗意。作者认为王安忆的作品承袭了陈鸿撰的《长恨歌传》和白居易的《长恨歌》,王安忆用《长恨歌》作为标题正是理解了诗句当中的诗意,并指出王安忆通过“无个性的个性”的语言、意象等多种辞格的综合运用,勾画出一幅心灵的图画。除了对“陌生化”和“诗意化”的研究分析外,杜学霞的《论<长恨歌>的语言讽刺艺术》分析了《长恨歌》的讽刺艺术,并将《长恨歌》中的讽刺分为两种:“明显的和较为含混的或语言表层的和语言深层的。”文章结合语言实例分别指出两种讽刺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价值。黄玮的《略论<长恨歌>的修辞艺术》对《长恨歌》的修辞艺术做了更为全面的概括:比喻辞格变化多端、辞格的综合应用、隐喻的广泛使用、抽象化语言的广泛使用。不同于前者,张莹在硕士论文《王安忆小说修辞研究》,从修辞艺术的角度,全面阐释了王安忆小说语言观,其中“陌生化”部分主要从语素调整、词义变异、词性变异和搭配变异四方面来阐释王安忆小说语言陌生化这一性质。并从抽象化的词语、抽象化的辞格和抽象化的叙事三方面,试图将文学评论中抽象化的特点落实到其作品中具体的语言上。
  由于文本研究对象的限制,此前对于王安忆小说语言特点的研究成果虽多,但其局限性和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缺乏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和评价是目前王安忆小说语言特点研究的缺憾。目前,只有李鲁平在《构筑的语言世界——评王安忆的小说语言的演变》中对王安忆前后所发表的作品在语言上做了比较和分析,并尝试性揭示其对传统文学语言和生活化语言的认同和追求,从而勾勒出王安忆小说语言的嬗变轨迹,梳理出王安忆小说语言“抽象化”观点的演变脉络。这种探索对于作家作品研究是有益而且值得推崇的。
  相对于作品特点研究的缺憾,从文学批评角度对王安忆的文学创作理论开展的研究即涉及到对王安忆小说语言观的整体研究、又包含了对“四不要”具体观点的评析。其中整体研究方面较为成功的应属李淑霞的博士论文《王安忆小说创作论》,李淑霞在文中梳理出王安忆二十多年的小说语言变化轨迹,并将条轨迹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描述性的具体化语言阶段;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长恨歌》的写作,叙述性的抽象化语言阶段;从九十年代中期《长恨歌》之后的写作,叙述性的具体化语言阶段。
  曹爱华认为,王安忆“四不原则”中的“不要独特性” 宣示了其叙事风格观,“不要语言的风格化”体现了王安忆的叙事语言观,至于从具体语言到抽象语言的演变不过是王安忆在小说叙事中尝试、探索后发生质变的过程。这种观点将王安忆的小说语言演变归为发展的必然性。 胡彩霞在硕士学位论文《论王安忆的小说理论》犀利的指出:就“四不要”总体来看,这应该是针对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的。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和性格,这是文学创作的特殊任务。 梁宁宁也在《王安忆的小说观念》提出自己的观点:“‘四不原则’表面上是对技巧的排斥,实质上十对技巧的追求”。涂昊也在中国文学研究上发表文章《论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小说语言理论》中指出:王安忆在《心灵世界》,将语言分为日常语言和小说语言,并将其相对应的称之为“具体语言”和“抽象语言”,要求作家去创造并掌握一套抽象语言的表达方法。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理论之所以引起学术界的研究和争议,归其原因无外是其作家身份的特殊性。其实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小说进入了文学史上通称的“新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出现了一些具有标识性的创作流派。来看,它们从作品在题材、叙事以及结构上面都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的特点;从流派来看,不同的流派在主旨、风格以及影响力上也是各放异彩。在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这种井喷式创作逐渐回归理性,小说家陆续开始了对小说创作本身的思考与探索,这种行为可以视为创作者本身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内在观照,由此产生的成果成为创作者的另一种文本形式,即有关小说的文论创作。   1988年王安忆在《文艺报》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理论的作品《我看长篇小说》开启了她长达20年之久的小说理论研究和撰写之路。格非的《小说叙事研究》和《文学的邀约》、残雪的《艺术复仇——残雪文学笔记》和《于天上看见深渊》、张大春的《张大春的文学意见》和《小说稗类》、马原的《小说密码》、阎连科的《发现小说》、张炜的《小说坊八讲》等以作家创作经验为经络梳理形成的创作理论接踵而至。之后,王安忆、马原、格非以及残雪等为代表的作家还通过分析、解读一系列的经典作品来揭橥、暗示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并在这种解读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了自身的创作立场。由此可以看出,小说家的文论创作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别的现象,而是一种植根于小说创作之上自觉地思考、建构小说理论的“类现象”。之所以将这种文学现象称之为“类”,首先在于创作者身份的同类性;然后在于此类文论创作的共时性;最后则是因为诸多小说家的小说文论创作是自生发、自发展的,并且彼此在不约而同地研究同一个对象时又在客观上呈现出相互呼应的效果,因而也就具有了同构性。
  在当代小说家小说理论创作的探寻中,对小说“语言”问题探讨是王安忆创作理论研究的关注重点。她曾多次谈到,希望创造一个纸上的“宏伟建筑”,虚构一个纸上的“语言的建筑物”。她一直在不断探索、总结着文学创作的方法和小说语言的特点,并在报刊杂志及《漂泊的语言》《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等著作中,表达自己的小说语言观和其它的创作理论主张。在《心灵世界》中王安忆清晰的阐述了这一问题,指出,小说语言和现实语言存在着区别;强调,在小说里,“抽象语言”是可以运用于各种类型的创作,用于各种表达,是小说世界真正的建筑材料,是小说真正的语言,而“动词”是抽象化语言的灵魂。由于对“抽象语言”这一小说语言的独特见解,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小说语言观。不得不说,王安忆的小说语言观折射出的中国当代小说家小说理论创作的“类现象” ,因此对王安忆小说语言观的研究在文学史上更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纪实和虚构——创造世界方法之一种》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年 6 月版
  [2]《心灵世界》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版
  [3]《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年 6 月版
  [4]《小说当下处境》 文学报 2005年9月15日
  [5]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年 8月第 1 版
  [6]洛奇:《小说的艺术》 作家出版社 1998年2月第1版
  [7]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1989年3月第1版
  [8]格非:《小说叙事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次版
  [9]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花城出版社 1984年12月第一次版
  [10]巴赫金:《小说理论》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作者简介:
  乔秀玲,女,1983年生,三峡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2012级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的教与学是学生与老师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习欲望,指导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到学生与教师间心理状态的同步即学生要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结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与学 优化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
【摘 要】本文以为让情景教学走进初中历史教学完全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和要求,更重要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让情景教学走进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原则分析;生动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5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怎样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起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位历史教师面前的一
摘要: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正确的提问方式能够促使幼儿积极开动大脑,引发对事物的深入思考,从而对被提问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研究教师提问策略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精心创设情境对其实施循循善诱,激发他们参与到各种活动中的欲望,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也有助于形成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提问策略,语言教学,观察事物  【分类号】G613.2  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还处于完善阶段,教师如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09-01  中学体育教材和体育达标项目中都有中长跑项目,而男子1500跑和女子800米跑,对与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来说几乎时长跑了,因为在初中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全面发展成长时期,身体各器官发育不均衡,肌肉的发育落后于骨骼的发育,而且肌肉中水分较多,蛋白质和无机物较少,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性较差。
网络平台的日趋完善深刻影响着公共议题的建构,丰富的议题储备,较低的参与成本和公民身份的转换共同促成公共参与行为的日趋成熟。公共议题以其争议性和公共性展示出多元力量
反应蒸馏通过将反应操作和分离操作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使得系统具有更低的能耗,降低了经济成本,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化工过程强化技术。然而,常规的单反应段蒸馏塔并不总是适
【摘 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唐卡的概念及分类,进而分析了藏族地区中学美术唐卡课程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最后结合国家的新课改内容,提出了唐卡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藏族地区 中学美术 唐卡课程 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10-02  唐卡在翻译上又被翻译为唐噶或者是唐喀,是藏语的不同拼写方式,在意思上进行理解
【摘 要】现行体育课程体系中,体育“课课练”要在过去的基础上,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具体情况,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具体来说,要和课堂主教材、课后实践活动相结合起来,应做到内容多样化、形式有趣化、安排时机合理有效化、强调多样化评价方式,使其成为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课课练” 认识 内容 形式 时机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
STEM即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首字母缩写,STEM教育提倡整合和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知识,重在培养创新能力。世界各国为了应对挑战,高度重视,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高度推出STEM教育政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虽然STEM在国内的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但一些地区学校已先行开始尝试STEM课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