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朗读教学也成了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朗读对高年级学生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本文从朗读教学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现阶段小学高年级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优化小学高年级朗读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朗读;教学;优化;措施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朗读的目标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章。而现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写出优美的文章,但是当他们开口说话的时候则会变得天马行空、毫无逻辑性可言,这就可以看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作为学生而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最好的地方之一就是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语音、语义、语法的感受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额的敏感度,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进一步提高和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小学高年级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上朗读时间不充足。在语文课堂上,大多数老师重视的是对课文知识的讲解,往往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读几遍文章,小学生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容易产生懒惰心理,所以这根本就起不到朗读的效果。还有一些老师为了赶课程进度,缩短学生的朗读时间,这样一来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这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养成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学生不能将整篇文章有感情的朗读几遍,也不能理解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2.学生的朗读目标不明确。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来看,没有一个明确的朗读目标的现象十分常见,这就制约了朗读教学的发展。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虽然在朗读,但是没有为学生讲解在朗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省么、应该读出怎样的思想感情,使得学生的朗读知识单纯的为了朗读而朗读,在朗读过后也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这样一来实际的朗读教学与计划中的朗读教学相差甚远。
二、小学高年级朗读教学的优化措施
1.给朗读腾出时间。朗读教学在当今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朗读教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朗读腾出时间,将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上,加强对学生在朗读上的训练,不能重写轻读。这样一来,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使得朗读成为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走向成功的金钥匙。此外,还要将朗读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的工作来做,为学生制定朗读计划,朗读计划中明确学生本阶段所要完成的朗读任务,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明确朗读目标。在上课之前,老师首先要摸清文章的主线,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明确的朗读目标。什么时候应该朗读,朗读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时候应该进行理解性的朗读,以及什么时候进行表演性的朗读等都要在课前提前准备好。在上课的过程中带领学生一起来学习本篇文章,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文章,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3.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尽量不要采取每人一段或者一人通读全文的方式,老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对不同的文章进行朗读。在朗读诗歌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自己感受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在读的过程中要将自己想成诗人,并有感情的朗读。对于叙事性的文章来说,文章中有一些内容是人物之间的对话,这样的话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如《穷人》这篇文章中,文章有许多内容都是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在读这篇文章时应该让学生先通读全文,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并在朗读结束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所扮演的人物的性格是怎样的,自己为什么喜欢他。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而对于写景的文章而言,首先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进行朗读,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最后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这样个性化的朗读,对学生的写作也有一定的意义。最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老师应该及时指出并指导学生给应该怎样去朗读。此外还可以采取学生之间互相评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今后的朗读中能够起到积极地作用。
4.自读中感知,要有“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
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
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5.精读中领悟,重在“巧”。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
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
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朗读教学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对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提高文学素养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朗读方式,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相应的朗读,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朗读;教学;优化;措施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朗读的目标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章。而现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写出优美的文章,但是当他们开口说话的时候则会变得天马行空、毫无逻辑性可言,这就可以看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作为学生而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最好的地方之一就是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语音、语义、语法的感受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额的敏感度,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进一步提高和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小学高年级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上朗读时间不充足。在语文课堂上,大多数老师重视的是对课文知识的讲解,往往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读几遍文章,小学生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容易产生懒惰心理,所以这根本就起不到朗读的效果。还有一些老师为了赶课程进度,缩短学生的朗读时间,这样一来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这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养成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学生不能将整篇文章有感情的朗读几遍,也不能理解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2.学生的朗读目标不明确。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来看,没有一个明确的朗读目标的现象十分常见,这就制约了朗读教学的发展。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虽然在朗读,但是没有为学生讲解在朗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省么、应该读出怎样的思想感情,使得学生的朗读知识单纯的为了朗读而朗读,在朗读过后也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这样一来实际的朗读教学与计划中的朗读教学相差甚远。
二、小学高年级朗读教学的优化措施
1.给朗读腾出时间。朗读教学在当今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朗读教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朗读腾出时间,将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上,加强对学生在朗读上的训练,不能重写轻读。这样一来,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使得朗读成为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走向成功的金钥匙。此外,还要将朗读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的工作来做,为学生制定朗读计划,朗读计划中明确学生本阶段所要完成的朗读任务,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明确朗读目标。在上课之前,老师首先要摸清文章的主线,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明确的朗读目标。什么时候应该朗读,朗读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时候应该进行理解性的朗读,以及什么时候进行表演性的朗读等都要在课前提前准备好。在上课的过程中带领学生一起来学习本篇文章,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文章,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3.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尽量不要采取每人一段或者一人通读全文的方式,老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对不同的文章进行朗读。在朗读诗歌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自己感受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在读的过程中要将自己想成诗人,并有感情的朗读。对于叙事性的文章来说,文章中有一些内容是人物之间的对话,这样的话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如《穷人》这篇文章中,文章有许多内容都是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在读这篇文章时应该让学生先通读全文,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并在朗读结束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所扮演的人物的性格是怎样的,自己为什么喜欢他。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而对于写景的文章而言,首先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进行朗读,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最后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这样个性化的朗读,对学生的写作也有一定的意义。最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老师应该及时指出并指导学生给应该怎样去朗读。此外还可以采取学生之间互相评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今后的朗读中能够起到积极地作用。
4.自读中感知,要有“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
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
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5.精读中领悟,重在“巧”。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
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
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朗读教学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对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提高文学素养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朗读方式,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相应的朗读,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