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反思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boygog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首要职能和核心任务,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意义和作用。为了提高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开始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十余年来,各式各样的模式层出不穷,在取得成果和经验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当下,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之下,大学又掀起了一轮新的改革热潮,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一流大学的同时也要坚守教育本真,把握教育规律,妥善处理好“教学”与“教育”之关系;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之关系;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关系。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流大学;教育本真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057-02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 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在此背景之下,全国的高校紧紧围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纷纷进行改革调整。云南大学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在2017年成为42所一流大学之一。而建设一流大学,不仅需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师资,更需要有一流的学生,这就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流大学必然是一流人才的摇篮,一流大学也必然以培养一流人才为己任,能否培养出经国济世的卓越人才已成为衡量一流大学社会声誉和学术地位的重要尺度,也是一流大学内涵发展的必然结果。” [1]云南大学作为边疆综合性大学,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积极探索与时代精神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育人环节。为了适应社会需要,20世纪80年代,学校开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因材施教”,强调灵活管理学生,实行弹性学制,打破了学年学分制的界限;同时开始实行双学士学位制和主辅修制,由“专才”培养逐渐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90年代,云南大学提出了“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和发展目标。自1997年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较大调整。不仅提出适用全校的培养模式,而且也允许“基地班”专业根据需要设置适用于自身的模式。除此之外,从2007年起,学校先后成立了四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行改革实践,设置更加贴合专业特点的培养模式,进而将优秀的实践经验推广至全校、乃至全省。
  当下,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学校强调,“必须发挥云南大学历史悠久、文脉深远、区位独特、学科综合的优势,坚持特色发展之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巩固和彰显云大特色。”[2]2017年,学校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以特色发展为向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全力推进协同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构建“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之上,改革学分设置,改变以往硬性的规定,留有上下波动的空间,给予各专业自由调整的权利;设置第二课堂,强化素质教育;开出多门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推进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等。此次改革力度较大,更加强调不同专业的培养特色和培養重点,着力凸显学校特色。
  革新是学校进步与发展的必经之路,教育本身就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规律,因而大学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既有的优势和条件,彰显自身特色,以便更好的实现创新和突破。又要时刻坚守教育本真,关注教育中固有的矛盾,把握好相应的教育规律。
  一、人才培养要处理好“教学”与“教育”之关系
  大学的职能之一是传递知识,然而单一重复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容易使教学成为一种简单的训练,机械地强加于学生,使学生渐渐地被技术化和物质化,以至于高分低能、高才无德的学生频频出现。而不少教师在“指标”的压力和裹挟之下,把教学当做单纯的任务来完成,上课之余鲜有和同学沟通,而是忙于自己的科研、关注自己的“成果”;忙于评比、忙于“建设”而淡化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
  “教育”具有连续性,强调把所有的知识视为一个统一且不能分割的整体,而非一个个独立的过程。正如纽曼所说“教育不是靠朝花夕拾,而是靠日积月累,是为了一个目标孜孜以求,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一定的理性高度。”[3]教育强调从内而外地挖掘人的潜质,促进人的发展。而“教学”具有阶段性,强调某一时期、某一课程、某一内容所要求达到的具体目的,强调学生在教师教学的短时期内掌握相应的知识。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因而,单纯地强调教学短时期内可能收效显著,但是对于学生整体知识的架构,健全人格的塑造和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则显得捉襟见肘。人的发展是连续性的,无论身体亦或思想都处于持续不断地变化过程之中。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和技术, 不能只关注“教”,更要关注每个人丰富的生命情感和独特的个性培养,不能只关注当下,更应着眼未来。
  大学教育如果只注重技术,只讲求效率,那么无异于工厂,学生无异于接收机。就像杜威提及的:“任何教育如果只是为了传授技能,这种教育就是不自由的、不道德的。”[4]因而大学除了关注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的传播之外,更应关注人的思想道德与精神品质,这就要求大学的人才培养要始终把握素质教育之方向。云南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注重素质教育,实施“百课工程”,推行素质教育“品牌课程”项目建设,开设“第二课堂”,建设校园景观文化等。旨在通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文化育人。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至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云南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然而凌驾于知识之上的是学者的思想、求真的意念,是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比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个性的培养与道德的养成。教育不是让人局限于某一专业,不是单纯地完成使命,而是认知的扩展,智慧的启迪。凯恩斯认为“观念可以改变历史的轨道”,同样的,为师者的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无形中会影响整个校园的面貌和发展前景,因而良好的教育氛围和育人模式对大学至关重要。因而一流大学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人,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要处理好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之关系
  教育有什么用?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具体实际的功用以及无用之大用。正如亚里士多德曾提到的一样“理论知识的目的在于真理,实用知识的目的在其功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大都过于强调教育的实际功用,希望看到教育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忽视了“无用之大用”也是教育的重要方面。
  教育要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要关注的是学生个人的自主建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融入集体的学习环境,又要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性。一流的教育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同一类人,而是强调和而不同。因此需要激发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与目标,然后提升自我、完善自我,逐渐实现人生价值。正如张楚庭先生所说“如果教育是让受教育者放弃思想的自由和快乐,放弃个性的张扬,放弃他之所以是他的独特性,这样的教育谁说不是一种灾难。”[5]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生师比逐步失调,教育资源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教师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这就需要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关注学习过程而非只看重结果。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明白,读书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让其成为一种负担和奴役。在学习中领悟生命、感悟生命,这才是教育的真谛之所在。
  潘懋元先生曾指出:“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使教育不断被削弱,专业面日趋窄化,结果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问题越来越严重。尽管专业知识水平比较高,但视野不广,理想不高,甚至基本的公共道德行为都有所欠缺。”[6]在多元化的社会状态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无疑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功利表现得或明或暗,或轻或重。总的来说,教育功利是一种具体的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自由”始终是人们的生活目标和心灵所向,是人生命的标志。自由教育是永恒的,无论时代发展多么迅速,始终追求的是培养人、并且培养真正的自由人。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我們应尽可能地减少功利性地追求,多一些对自由和本真的坚持。
  三、人才培养要处理好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关系
  科学主义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7],具有较强的规律性、逻辑性和可操作性。其本质是求“真”,强调通过实证向人们揭示世界的客观存在及事物之间的规律,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外在动力。而人文主义关注的是人伦道德以及对人的教化,《易经》中贲卦的彖辞指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8]其本质是求“善”,强调对人内心的呵护与观照。科学主义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人类因对自然的无知而产生的畏惧,打破了人类与世界之间的隔阂,拓宽了认识的界限和领域,从而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大学教育崇尚科学主义,无疑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训练理性思维能力。因此,如果把科学看做是手段的话,那么人文则是目的,强调对人的终极关怀。苏格拉底强调“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科学的发展决定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而人文的强弱则决定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二者始终相辅相成,不能偏废。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云南大学也开始强调网络教学,强调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之下,教师有效地利用信息化设备和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互联网+”的线上教育浪潮此起彼伏,我们看到了科技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给教育带来的便利,但是也清楚的认识到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无论线上教育如何火爆,最终都无法取代面对面的教育。因为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交流和精神的碰撞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比拟、也无法超越的。因此,学校的硬件设施再完善、网络媒体再发达,也要保证师生之间真实情境中的交流。
  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持续探索了三十余年,然而,大学生伤害生命、虐待生命的事件却依然频现报端,这不禁给大学教育带来警醒。单纯追求知识和技术是不能塑造完美的人才的,还需要内在精神与品性的支撑。因此,将生命教育纳入大学人文教育的内涵之中对于人才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个体才能在教育中逐渐彰显其品质,发挥其价值。总的来说,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因此在大学的人才培养中二者不应分离,应当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成为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
  作为一种文化存在,边疆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利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探索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要始终遵循教育规律,坚守教育本真,始终将育人放在大学的首要位置。
  参考文献
  [1] 王树国. 关于一流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2):9-11.
  [2] 韩海阔.云南大学:努力成为全国一流综合性大学[EB/OL].http://www.yn.xinhuanet.com/2016original1/20161216/3580741_c.html.
  [3] 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张楚庭.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 潘懋元.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辞海〔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8] 徐子宏.周易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当代大学生实施必要的军事训练,在训练中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既是落实国家教委通知精神的要求,也是为国家长期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军训期间,大学生的心理转变一般要经历军训前的迫切兴奋心理、军训初的艰苦矛盾心理、军训中的激昂奋进心理、军训后的久久回味心理四个阶段。通过分析影响军训心理转变的因素,提出了针对大学生不同心理特征阶段搞好思想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 军训;大学生;心理特征;
期刊
摘 要: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目前,教师在教学中,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范围不广泛、在应用过程中的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不深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种传统的网络教学还局限于自学过程以及课后的辅导,而多数学生的时间统一安排,利用网络计算机终端时间有限,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如何结合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环境,深入探究现代信息系统的科学教学方法和理念,有效利用各种网络素材、网络硬件系统、相应的配套软件资源
期刊
摘 要: 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科教兴国战略以及人才强国战略,充分显示了教育对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教育事业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思政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存在着活力不足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新时代所提出的一系列实践育人理念,对于将思政课与实践的结合开展实践育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开展实践育人以提高思政课质量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的协调配合,各
期刊
摘 要: 近些年来国家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高中教育决定着学生们考大学的命运,但是还是有的学校存在“一锅端”的教学模式。本研究针对目前在全国普遍存在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进行了谈论,分层教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原则和利用的方法。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077-01  1.
期刊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哲学动静结合原理的指导下,教学过程需要坚持三个统一:即在教学准备方面,要坚持静态预设和动态生成的统一;在教学模式方面,要坚持潜心静学与活动探究的统一;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坚持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统一。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
期刊
摘 要: 城市生态学是城市学、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处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点,是发展中的应用生态学,兴起仅30多年而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城市生态学研究要正确把握城市生态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城市生态学研究方法与大学生学习、城市生态学研究过程与大学生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城市生态学研究水平与大学生创造力提高四个维度。  关键词: 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研究;四个维度;正确把握 
期刊
摘 要: 定向越野是很多学校开设的一门相对比较重要的新兴体育课程,属于必修课,如何使定向越野这门新兴的体育课程在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相关专家提出了“合作教学模式”。本文将从合作教学模式在高校定向越野课程中的优势及其主要内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定向越野 高校 合作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8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070
期刊
摘 要: 定量分析类课程是公共管理专业重要的课程组成部分,该类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理解与分析公共管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升定量分析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充分体现定量分析类课程的教学价值,本文从定量分析类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着手分析,从教材选择、前置课程的安排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公共管理专业;定量分析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 要: 巧用图画,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营造生活化、真实性的識字情境;利用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运用有趣的吟唱,诱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实施灵活丰富的激励性的识字评价。  关键词: 图画;生活;真实;游戏;吟唱;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079-01  认识汉字是学好语文的基础。简单、重复的识字教学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
期刊
摘 要: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只要我们敏锐捕捉、深入挖掘,就一定能够觅得丰富、精彩的感恩教育的内容,为有效渗透感恩教育提供素材。本文将主要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渗透的实践进行论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感恩教育;渗透;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078-01  课堂教学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