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载GPS矫正了三次走错路后,我们终于沿着正确的方向,离哈梅林老城越来越近。
83号公路显然更适合自驾车旅行,没有错综复杂的交叉路口、没有让人心惊胆颤的飞速超车,身旁划过的是经典的田园风情:修建整齐的草坪后是正在开放、金黄色整片矩形的油菜花田,红色屋顶的村落在地势起伏的高处,因此格外显眼,如此美妙的风景在这条路上随处可见。
不过83号公路“童话之路”的美誉可并不完全来自它那童话般的风景——这条路几乎贯穿《格林童话》作者格林兄弟出生和度过童年的哈瑙、施泰瑙,工作并长期生活的格丁根都位于这条路的沿途,更重要是的,当年他们深入民间,收集童话素材的地方也都集中在这里。他们每次坐着四轮马车有所收获后,便就地加工,格林童话中,很多地名都真实存在于83号公路的沿途,眼下到达的哈梅林(Hamelin)尽管地方很小,但由于是《穿花衣的吹笛手》的故事背景地,因此从一开始就被我在地图上标注五星,是出行重要一站。
跟着老鼠能进城
就如童话中写的那样,早期的哈梅林拜流经此地的威悉河所赐,长期都是一个兴盛的贸易集散地。载着各种货物的船只从遥远的城镇或村庄来到这里,然后又载着不同的货物离开。如今的威悉河上依然热闹,不过船只上装的早不是小麦和烟草,而是变成了手持数码相机的游客。当我刚在城外的停车场停好车,在河岸边漫步的一会工夫,一艘接一艘的观光船接连从身旁闪过,在二层露天的甲板上,一张张慵懒的面孔舒服地将身子半躺着,享受着下萨克森浓郁的日光浴。
比起在船上晒太阳,我对老城更感兴趣,一张大而清晰的地图呈现了哈梅林老城区的分布,纵向平行的三条路与横向宽窄不一的小路垂直交叉,中间占地广阔的城市广场上矗立着市政厅和大教堂,一切看起来都和任何欧洲大小城市没什么不同,除了无处不在的老鼠……
当年,作为港口的哈梅林因为存储粮食的众多仓库而给老鼠栖身提供了条件,鼠患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苦不堪言,于是才引出《穿花衣的吹笛手》的故事,而如今,作为标志性符号的老鼠不仅没有绝迹,甚至成为了城市标志,只是它不再是脏兮兮的样子出现,而是化身为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甚至,成了为人指引方向的路标。
我第一次与这样的“老鼠”相遇,是在通往老城的过街通道里,当我正不知选择哪一个出口时,看到地面上有一只老鼠的图案,长长的尾巴以及和肥胖身躯不成比例的小小头颅,简单的线条被白色填充,不能再简单的图案勾勒出一个趴在地下的老鼠,而顺着它头的方向看去,同样的图案一直向一个方向延伸到台阶以及路面上,“跟着老鼠就能进城”,我立即领会到了设计者的用心,脚踩着老鼠,顺利进入老城。
地面上的老鼠为人们指引方向,让我不用看地图就可以沿着老城逛上一整圈,而路旁随时出现的各种老鼠形象,则为这个童话色彩浓郁的城市继续增添童趣:路两旁的建筑有几百年历史,但由于刚刚进行过外部的粉刷与修葺,所以丝毫看不出斑驳,就在某个有精美雕花窗的二层窗口,一只个头比人还大的灰色毛绒老鼠赫然坐在那里,它双脚垂在半空中,咧着嘴、笑呵呵地朝下看着那些停下来仰头张望它的过路人;这些房子的一层大多都是各种店铺,橱窗中同样随处可见老鼠形象,被卡通化后的它们不再惹人厌恶,不仅可爱好看,有的甚至好吃:一家饼干店的橱窗被一炉刚刚出炉的老鼠形状饼干占满,我刚一推开门,就被扑鼻而来的香味所俘虏,在店主人的热情推介下东尝西买,热腾腾的饼干麦香扑鼻、带手工巧克力糖衣的则香甜得让人充满幸福感。
百年传统,周末说书
除了老鼠,《穿花衣的吹笛手》中的另一位主角吹笛手则显得神秘许多,不仔细寻找并不容易发现,这位能用迷幻的笛声消灭整个城市的老鼠,同样能用笛声让不守信用的居民孩子全部消失的家伙,一直以来是当地人吓唬不听话孩子的法宝,不过当地人的后代似乎与他尽弃前嫌,位于广场上的青铜吹笛手雕像似乎是最好佐证。此外,活生生的吹笛手依然神秘地游荡在城市中,每每出现,总会成为焦点。
在一处红砖老房子的拱形铁栅栏门前,这位红色帽子上插着长长羽毛的家伙突然现身,每有人往里走,他便放开穿着明黄色尖鞋的脚,举着笛子边吹边往前走,就好像当年一样,把我们引入有去无回的黑森林中。不过顺着他的指引,我进入的是童话博物馆,各种有趣的卡通形象装满了这个几百年的老建筑,而让人惊讶的是,这里还详细记录了当年轰动的大规模儿童失踪事件——那是童话故事的前身,原来真有此事!“中午十二点,广场教堂前见哦!”临走的时候,他又卖弄了一次神秘,提示我下一个他现身的地点。
一个挨一个的露天咖啡馆遍布哈梅林广场的周围,这里不仅视野开阔,能看到广场上的所有动静,还是等着看钟声报时的好地方。整点时候,我喝光最后一口咖啡,随人群一起站在广场中央,昂着头,专注地欣赏报时:教堂钟楼里的钟声此时响起,随着节奏,钟楼中央原本关闭的铁门缓缓打开,一众人偶纷纷出场,当钟声最盛时,出来的人物正是吹笛手。此时,刚才的悬疑解开了,原来这里才是他向人们展示自己最特别和重要的舞台。
当整点报时结束,聚集在这里的人们散去后,角落里的人开始越聚越多,不过与刚才游客居多不同,这里人都是简单的居家打扮,拎着菜篮子、推着婴儿车,大家很熟悉的样子,每个人都在与中央的白头发老者打着招呼。一阵寒暄之后,众人安静下来,中间的老人底气十足地开腔了,节奏感很强的德语从他口中呼噜呼噜往外冒,没一会的工夫就凝聚出一个气场。听众随着他的语言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眉头紧锁,全神贯注地,就像每句话都关乎自己的命运一般。
此时,虽然一句不懂,但我也已经明白,眼前是一位说书人呐!这种职业在欧洲相当古老,没有广播、电视的漫长岁月里,他们走南闯北,为无数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是各类信息的传递者。这样的传奇人物,竟然无意中让我遇到。“老兄,他在讲什么。”“当然是《穿花衣的吹笛手》啊!这可是每周末的保留节目,百听不厌!”他小声嘀咕完,便继续专心听了。没过多久,说书结束了,大家显然意犹未尽,七嘴八舌地与他交流着什么,只见说书人耸耸肩,收拾收拾东西径直离开了。
“看来要等下个周末了。他只在每个星期日才来说上一段。”刚才的年轻人跟我说完,也离开了。没想到在这个没有茶水、没有惊堂木,甚至椅子都要自带的地方,竟然有这种传统的说书。听旁边的人议论说,这样的“周末说书”传统已经保留了一百多年,从没有电灯的年代开始,一直到今天,很多人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这样的生活,本身不就像童话吗?
83号公路显然更适合自驾车旅行,没有错综复杂的交叉路口、没有让人心惊胆颤的飞速超车,身旁划过的是经典的田园风情:修建整齐的草坪后是正在开放、金黄色整片矩形的油菜花田,红色屋顶的村落在地势起伏的高处,因此格外显眼,如此美妙的风景在这条路上随处可见。
不过83号公路“童话之路”的美誉可并不完全来自它那童话般的风景——这条路几乎贯穿《格林童话》作者格林兄弟出生和度过童年的哈瑙、施泰瑙,工作并长期生活的格丁根都位于这条路的沿途,更重要是的,当年他们深入民间,收集童话素材的地方也都集中在这里。他们每次坐着四轮马车有所收获后,便就地加工,格林童话中,很多地名都真实存在于83号公路的沿途,眼下到达的哈梅林(Hamelin)尽管地方很小,但由于是《穿花衣的吹笛手》的故事背景地,因此从一开始就被我在地图上标注五星,是出行重要一站。
跟着老鼠能进城
就如童话中写的那样,早期的哈梅林拜流经此地的威悉河所赐,长期都是一个兴盛的贸易集散地。载着各种货物的船只从遥远的城镇或村庄来到这里,然后又载着不同的货物离开。如今的威悉河上依然热闹,不过船只上装的早不是小麦和烟草,而是变成了手持数码相机的游客。当我刚在城外的停车场停好车,在河岸边漫步的一会工夫,一艘接一艘的观光船接连从身旁闪过,在二层露天的甲板上,一张张慵懒的面孔舒服地将身子半躺着,享受着下萨克森浓郁的日光浴。
比起在船上晒太阳,我对老城更感兴趣,一张大而清晰的地图呈现了哈梅林老城区的分布,纵向平行的三条路与横向宽窄不一的小路垂直交叉,中间占地广阔的城市广场上矗立着市政厅和大教堂,一切看起来都和任何欧洲大小城市没什么不同,除了无处不在的老鼠……
当年,作为港口的哈梅林因为存储粮食的众多仓库而给老鼠栖身提供了条件,鼠患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苦不堪言,于是才引出《穿花衣的吹笛手》的故事,而如今,作为标志性符号的老鼠不仅没有绝迹,甚至成为了城市标志,只是它不再是脏兮兮的样子出现,而是化身为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甚至,成了为人指引方向的路标。
我第一次与这样的“老鼠”相遇,是在通往老城的过街通道里,当我正不知选择哪一个出口时,看到地面上有一只老鼠的图案,长长的尾巴以及和肥胖身躯不成比例的小小头颅,简单的线条被白色填充,不能再简单的图案勾勒出一个趴在地下的老鼠,而顺着它头的方向看去,同样的图案一直向一个方向延伸到台阶以及路面上,“跟着老鼠就能进城”,我立即领会到了设计者的用心,脚踩着老鼠,顺利进入老城。
地面上的老鼠为人们指引方向,让我不用看地图就可以沿着老城逛上一整圈,而路旁随时出现的各种老鼠形象,则为这个童话色彩浓郁的城市继续增添童趣:路两旁的建筑有几百年历史,但由于刚刚进行过外部的粉刷与修葺,所以丝毫看不出斑驳,就在某个有精美雕花窗的二层窗口,一只个头比人还大的灰色毛绒老鼠赫然坐在那里,它双脚垂在半空中,咧着嘴、笑呵呵地朝下看着那些停下来仰头张望它的过路人;这些房子的一层大多都是各种店铺,橱窗中同样随处可见老鼠形象,被卡通化后的它们不再惹人厌恶,不仅可爱好看,有的甚至好吃:一家饼干店的橱窗被一炉刚刚出炉的老鼠形状饼干占满,我刚一推开门,就被扑鼻而来的香味所俘虏,在店主人的热情推介下东尝西买,热腾腾的饼干麦香扑鼻、带手工巧克力糖衣的则香甜得让人充满幸福感。
百年传统,周末说书
除了老鼠,《穿花衣的吹笛手》中的另一位主角吹笛手则显得神秘许多,不仔细寻找并不容易发现,这位能用迷幻的笛声消灭整个城市的老鼠,同样能用笛声让不守信用的居民孩子全部消失的家伙,一直以来是当地人吓唬不听话孩子的法宝,不过当地人的后代似乎与他尽弃前嫌,位于广场上的青铜吹笛手雕像似乎是最好佐证。此外,活生生的吹笛手依然神秘地游荡在城市中,每每出现,总会成为焦点。
在一处红砖老房子的拱形铁栅栏门前,这位红色帽子上插着长长羽毛的家伙突然现身,每有人往里走,他便放开穿着明黄色尖鞋的脚,举着笛子边吹边往前走,就好像当年一样,把我们引入有去无回的黑森林中。不过顺着他的指引,我进入的是童话博物馆,各种有趣的卡通形象装满了这个几百年的老建筑,而让人惊讶的是,这里还详细记录了当年轰动的大规模儿童失踪事件——那是童话故事的前身,原来真有此事!“中午十二点,广场教堂前见哦!”临走的时候,他又卖弄了一次神秘,提示我下一个他现身的地点。
一个挨一个的露天咖啡馆遍布哈梅林广场的周围,这里不仅视野开阔,能看到广场上的所有动静,还是等着看钟声报时的好地方。整点时候,我喝光最后一口咖啡,随人群一起站在广场中央,昂着头,专注地欣赏报时:教堂钟楼里的钟声此时响起,随着节奏,钟楼中央原本关闭的铁门缓缓打开,一众人偶纷纷出场,当钟声最盛时,出来的人物正是吹笛手。此时,刚才的悬疑解开了,原来这里才是他向人们展示自己最特别和重要的舞台。
当整点报时结束,聚集在这里的人们散去后,角落里的人开始越聚越多,不过与刚才游客居多不同,这里人都是简单的居家打扮,拎着菜篮子、推着婴儿车,大家很熟悉的样子,每个人都在与中央的白头发老者打着招呼。一阵寒暄之后,众人安静下来,中间的老人底气十足地开腔了,节奏感很强的德语从他口中呼噜呼噜往外冒,没一会的工夫就凝聚出一个气场。听众随着他的语言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眉头紧锁,全神贯注地,就像每句话都关乎自己的命运一般。
此时,虽然一句不懂,但我也已经明白,眼前是一位说书人呐!这种职业在欧洲相当古老,没有广播、电视的漫长岁月里,他们走南闯北,为无数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是各类信息的传递者。这样的传奇人物,竟然无意中让我遇到。“老兄,他在讲什么。”“当然是《穿花衣的吹笛手》啊!这可是每周末的保留节目,百听不厌!”他小声嘀咕完,便继续专心听了。没过多久,说书结束了,大家显然意犹未尽,七嘴八舌地与他交流着什么,只见说书人耸耸肩,收拾收拾东西径直离开了。
“看来要等下个周末了。他只在每个星期日才来说上一段。”刚才的年轻人跟我说完,也离开了。没想到在这个没有茶水、没有惊堂木,甚至椅子都要自带的地方,竟然有这种传统的说书。听旁边的人议论说,这样的“周末说书”传统已经保留了一百多年,从没有电灯的年代开始,一直到今天,很多人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这样的生活,本身不就像童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