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汉语又具有很浓的民族特色,要拿出汉语文的教学规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要靠我们去学习去探求。
【关键词】汉语文 教学 特点
汉语文教学的特点,汉语是民族特点很突出的语种,汉语文教学是民族性很强的语言教学。跟别的学科的教学有些不同,这些全民性的学科可以参考,甚至部分参照外民族的教学方法,而汉语教学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汉语文的特点去寻找汉语文教与学的特点。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依赖语言环境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所必须的语文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篇章等。例如,要说好普通话,需教给汉语拼音知识,要正确书写,需教给汉字及汉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书写等知识;要准确用词,需教给并积累较为丰富的词语;要掌握各类句式的运用与转换,需了解句子的结构、意义及使用上的细微差别;要准确修辞,需熟悉一些修辞手段及适应题旨情境进行交际的知识;要丰富篇章结构,需学习各种文章的阅读、分析、写作知识等等。
教知识必须要教给规律,不揭示规律的知识教学不适合语文教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工作者整理好所教知识的规律,让学生易学易掌握易见成效。这些规律需要从知识本身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去认真研究什么是语文能力?从小学到中学各阶段的语文能力要求如何?语文教学选取的各知识点的学习有些什么规律?各规律与能力形成之间有什么规律等等。即“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语文教学通过教规律去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点对语文教学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难度最大的。将语文能力提高到社会交际水平。社会交际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语言能力,它要求在规范交际的基础上溶进应变交际的技巧,包括审视与切合语境的能力,调整言语风格的能力等。过去语文教学总在强调规范,用词、造句、成文、交际,老师随时在纠正学生,不让越雷池一步。由于老师对规范的认识以为只是对某些规则的遵守,于是便用这些规则来教育学生,使本来无拘无束的少年儿童,经过老师的“规范”,一个个操着一套“学生腔”。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过失。如此语言水平的学生适应不了纷繁复杂的社会交际的需要。
关于汉语的特点,我国语文界早已有了共识。正如王力先生所说:“西洋的语文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也就是说,西方语言形态外露,形式严谨,治形之法十分管用。而汉语言,是重意会、重神摄、重具象的,人对语言的体味,领悟十分重要。”对语言的体味、领悟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语言综合能力,是对语言敏锐、准确、迅捷的感觉、感受、感知能力(亦可称作“语感”)。这种能力的培养要经过大量的反复的对语言作品的听读、记忆、分析、比较,要融合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听说读写的教学都必须以此为轴心运转,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不懈,方可奏效。如果我们教语文仅仅停留在教形式的阶段,那充其量地做到了传授语文知识,这种教学只能叫半截子教学。
学生学习汉语的规律。我们教的汉语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学习母语。而且大多数是在汉语的环境学习汉语(少数民族学生有些进入小学才开始学习汉语)其中还有五六年在接受系统的小学汉语文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外,他们还随时在向家人、同学、社会学习新鲜词语,丰富表现手法,提高语言水平。这是他们交际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发自自身的。这种自发的学习是中学生提高母语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中学生进行语言教育时,不能忽略他们的语言起点和自身学习语言的能力。
从学习目的看。当今的中学生学习语文太都有目标,就是希望实现上边的追求。不过他们也知道,要实现目标不那么容易,不能速成,需要坐在教室里认真学习一定量的、有些还是枯燥的基本知识及其规则,他们有这个动力和耐力,能够按照课本和老师的要求去学习。但是,如果一个学期、两个学期,甚至两年、三年下来,学生们觉得听了这个语文课对自己目标的实现没有多大帮助的时候,便会失望,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不少求知欲强、目的明确的学生便将精力从课内移到课外,向社会学习,向他们崇拜的语言作品(包括口语、书面语)学习,以求尽快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汉语文教师由于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我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我认为每一位汉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 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
【关键词】汉语文 教学 特点
汉语文教学的特点,汉语是民族特点很突出的语种,汉语文教学是民族性很强的语言教学。跟别的学科的教学有些不同,这些全民性的学科可以参考,甚至部分参照外民族的教学方法,而汉语教学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汉语文的特点去寻找汉语文教与学的特点。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依赖语言环境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所必须的语文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篇章等。例如,要说好普通话,需教给汉语拼音知识,要正确书写,需教给汉字及汉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书写等知识;要准确用词,需教给并积累较为丰富的词语;要掌握各类句式的运用与转换,需了解句子的结构、意义及使用上的细微差别;要准确修辞,需熟悉一些修辞手段及适应题旨情境进行交际的知识;要丰富篇章结构,需学习各种文章的阅读、分析、写作知识等等。
教知识必须要教给规律,不揭示规律的知识教学不适合语文教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工作者整理好所教知识的规律,让学生易学易掌握易见成效。这些规律需要从知识本身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去认真研究什么是语文能力?从小学到中学各阶段的语文能力要求如何?语文教学选取的各知识点的学习有些什么规律?各规律与能力形成之间有什么规律等等。即“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语文教学通过教规律去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点对语文教学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难度最大的。将语文能力提高到社会交际水平。社会交际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语言能力,它要求在规范交际的基础上溶进应变交际的技巧,包括审视与切合语境的能力,调整言语风格的能力等。过去语文教学总在强调规范,用词、造句、成文、交际,老师随时在纠正学生,不让越雷池一步。由于老师对规范的认识以为只是对某些规则的遵守,于是便用这些规则来教育学生,使本来无拘无束的少年儿童,经过老师的“规范”,一个个操着一套“学生腔”。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过失。如此语言水平的学生适应不了纷繁复杂的社会交际的需要。
关于汉语的特点,我国语文界早已有了共识。正如王力先生所说:“西洋的语文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也就是说,西方语言形态外露,形式严谨,治形之法十分管用。而汉语言,是重意会、重神摄、重具象的,人对语言的体味,领悟十分重要。”对语言的体味、领悟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语言综合能力,是对语言敏锐、准确、迅捷的感觉、感受、感知能力(亦可称作“语感”)。这种能力的培养要经过大量的反复的对语言作品的听读、记忆、分析、比较,要融合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听说读写的教学都必须以此为轴心运转,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不懈,方可奏效。如果我们教语文仅仅停留在教形式的阶段,那充其量地做到了传授语文知识,这种教学只能叫半截子教学。
学生学习汉语的规律。我们教的汉语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学习母语。而且大多数是在汉语的环境学习汉语(少数民族学生有些进入小学才开始学习汉语)其中还有五六年在接受系统的小学汉语文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外,他们还随时在向家人、同学、社会学习新鲜词语,丰富表现手法,提高语言水平。这是他们交际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发自自身的。这种自发的学习是中学生提高母语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中学生进行语言教育时,不能忽略他们的语言起点和自身学习语言的能力。
从学习目的看。当今的中学生学习语文太都有目标,就是希望实现上边的追求。不过他们也知道,要实现目标不那么容易,不能速成,需要坐在教室里认真学习一定量的、有些还是枯燥的基本知识及其规则,他们有这个动力和耐力,能够按照课本和老师的要求去学习。但是,如果一个学期、两个学期,甚至两年、三年下来,学生们觉得听了这个语文课对自己目标的实现没有多大帮助的时候,便会失望,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不少求知欲强、目的明确的学生便将精力从课内移到课外,向社会学习,向他们崇拜的语言作品(包括口语、书面语)学习,以求尽快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汉语文教师由于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我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我认为每一位汉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 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