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黎民:问心无愧走过这一生

来源 :芒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zx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1年,时任《湖南日报》新闻研究室主任的张志浩,写信给郴州市桂阳县一中一位数学教师郁黎民,提出采访请求被拒。他随即又发来许多问题询问,得到回信刊载在《湖南日报》上,引起一片哗然,大家才知道郁达夫的大女儿就在湖南,一个偏僻的小县城。
  当时的湖南省政协主席程星龄是郁达夫在福建时的同事兼好友,看到报道连夜寻找,特别批示将郁黎民增补为正在召开的第五届政协特邀委员。彼时,郁黎民已经在桂阳做了近四十年的教师。
  带着同样的惊讶,我们拜访了郁黎民老人,她已由大儿子邹诚从湖南桂阳接到了长沙,今年90岁高寿。她既有浙江富阳口音,又带有湖南桂阳味道,这昭示她一生的两段主要人生经历。她于去年89岁高龄出版了《我这一生》,用时一年多,回忆了自己的家人以及坎坷的一生,这是上世纪20年代生的知识分子的命运缩影。她对自己书的评价只有平实的两个字“真实”。
  “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电视里放着郁达夫的纪录片,她指给我看她的祖母,富阳的郁达夫故居,是她小时候生活过的家。
  富春江畔南岸的郁家,祖上世代为儒医,书香门第,到郁达夫父辈家道没落,母亲陆氏年轻守寡,抚养三个儿子。陆氏虽不识字,却懂得子女必读书求学的道理,所以从小家教极严。据说二儿子养吾初中时贪玩逃学,被母亲知道,陆氏一手揪住儿子,一手将菜刀在砧板上剁得咚咚响,厉声说要宰了这个不读书的儿子,喝令小儿子跪在一旁,说包庇不告是同罪!从此儿子们再不敢对读书稍有怠慢。
  在陆氏的严教下,大儿子郁华留学日本,后成为北京高等法院的推事,二儿子郁浩在北京海军部任军医,小儿子郁文随大哥同去日本,成为30年代文坛的大作家,正是郁达夫。
  今年是郁达夫殉难69周年,至今来到富阳,还可以看到家乡人以各种形式对他的纪念。1938年,郁达夫到当时革命的中心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的抗日宣传工作,后到新加坡办报宣传抗日,新加坡沦陷后,撤至苏门答腊,在被迫做日军翻译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现在当地一些老人家,还对这个留着胡须的人有着很深的印象。后在当地被暗杀,怀疑是日军所为。夏衍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建国初期,郁达夫被追认为烈士。
  “做应做的事,生死在所不计”
  除了郁达夫,郁家还有两人因抗日牺牲。
  陆氏在日本逼近富阳城时,固执地留在老家,日本人进城后,她因不愿意给日本人服务,夜里偷偷逃到山里,死活不肯出来,结果在饥饿、寒冷、惊吓中死去。
  大哥郁华在上海担任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刑庭庭长,一方面救助进步人士,如共产党在沪工作的重要地下党员廖承志等;一方面严惩汉奸敌伪罪犯,在收到恐吓信后,仍然坚守岗位。“国家民族正在危机存亡之秋,我的岗位在这里,怎么能抛弃自己的职守呢?我应当做我应做的事,生死在所不计。”于一日清早被枪杀于上海寓所门外,成为中国第一个牺牲的高级司法人员。
  郁达夫在流亡印尼期间,帮助印尼当地的共产党及进步人士,也被反动力量枪杀。二哥郁浩抗战期间自开诊所为乡邻看病,常常免费治疗,富阳的男女老少都称他作“鹳山浩伯伯”,秋天还送来各种土产,表达感激。
  郁黎民从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很奇妙,他对父亲的记忆很少。抗战中,郁达夫带着第二任妻子王映霞和郁飞、郁云二子回到富阳避难,郁黎民远远看到了父亲,只是不敢上前相认,郁达夫也未敢认女儿,结果这一面竟成父女的最后一面。然而“郁达夫的大女儿”这个名号却跟随了她一生,影响了她一生。问起她对父亲的感觉,她说:“对郁达夫,我私人上没有什么,但是我敬佩他是一位‘烈士’。”
  最寒冷的岁月,仍有诗文相伴
  90岁的郁黎民,仪态依然有出自书香人家的端庄,每天读书读报,思路清晰,眼不花耳不背,与郁达夫先生一样是小眼睛,但目光专注,书纸上的人生经历从她口中道出,内容虽同,却有活灵活现的生趣。提到文革的经历,她依然对违背人性的不公,感到愤懑。情绪虽饱满,但是说完即闭口不言,静静地坐在那里。
  文革的大字报贴满墙的时候,郁黎民已跟随丈夫邹陔笙在湖南省桂阳县一中教了14年书了。丈夫邹陔笙是农民家庭出身,却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会做古体诗,负责教高中语文。为人正直、忠诚,抗战时期曾是国民党62军机要秘书,解放前从事解放衡阳市的地下工作,由陈毅、李先念直接领导。结果,文革时,这些背景都成了将他定为“历史反革命”的说不清的证据,从此40年,直至90岁高龄的邹陔笙病危躺在床上才得以平反。
  文革初期,一次工作组长找郁黎民谈话,说邹陔笙已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勒令开除回乡受群众监督劳动,郁黎民有两条路,一是和丈夫划清界限,她和儿女可以留在学校;二是一起回家改造。郁黎民当时想,老邹在衡阳做地下工作时,一次险些被白崇禧手下的兵拖出去枪毙,他对解放衡阳是有功的,“他们虽然把他定为反革命,我却知道他是在做革命工作,在这大难临头的时刻,我如不能理解他,谁还能理解他呢?”毅然选择后者。在乡下呆了十几年,直到粉碎四人帮。邹陔笙后来对她说,她的选择救了他,也救了这个家。
  到乡下的第一个除夕夜,雪从瓦缝飘在棉被上,郁黎民与丈夫偎在柴火旁守岁,老邹诗兴大发,当场做了首《岁暮遣怀》的七绝:“窜逐穷乡不值钱,是非颠倒竟谁怜。北窗风雪南窗雨,雨雨风风又一年。”两人相视一笑,将纸丢进火中。在最艰难的岁月,一路走过除了饥饿、寒冷、恐惧,还有诗文相伴,他们以此自嘲自遣,就这样相濡以沫度过了1966年最寒冷的冬天。
  教人求真,一个老师的责任,
  郁黎民一直全身心投入她的教师工作。1957年,两个右派分子在初中部任教,郁黎民和学生说,这是党派来工作的,他会把他的科学知识传授给你们,如果你们不好好上课,吃亏的还是你们自己。两个右派在其他班都会受到学生的侮辱与殴打,只有在郁老师的班可以安静上课。郁黎民以身作则,每天与学生一起晨操,早读提前十分钟到班上查堂,所以学生也很少迟到。学校整顿纪律,要每个班上报几个捣蛋的学生给予处分,郁黎民认为学生的错误主要是教育,他们虽调皮却不至于处分,因此没有上报,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宽容与保护,郁黎民说,散会后学生们那种又跳又笑又叫的场景,到现在她都历历在目。她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使她屡评先进工作者,学生都很团结,学校很信任她。
  文革中,那些他们日夜用心教导的学生都成了揪斗、批判甚至辱骂他们的人,这让夫妇俩十分心痛,邹陔笙甚至一度目光呆滞,有轻生的念头。一次,郁黎民的一个学生晕倒在地,她将学生带回家,她说,老师我不是病,我是饿。郁黎民给他热了两碗粥,不敢给她吃太多。这个学生是地主家庭出身,父亲过世后由母亲带着几个孩子以捡拾锰砂度日,文革初起,这件事被学生写了大字报,认为她立场不稳,特别同情和帮助地主子女。采访中提起这件事,郁黎民还很愤慨:“不管她是不是地主子女,就算是地主本人,晕倒在地上,我也要把他扶起来呀,何况我是她的班主任,我有责任啊。岂有此理!”郁黎民认为,文革最违背人性处,即是对知识分子人格的侮辱,才会有那么多人自杀。问她如何走过那段时期,她只说我们“问心无愧”。
  1991年,郁黎民从40多年的教师岗位上退下来。她将书桌放置在阳台上,光线比较好,这是她现在读书看报的地方。书桌上放着一本《小学生古诗词读本》,已经翻得很旧。老人家的玄孙,现在依然由她来补习古典诗词,
  郁黎民四世同堂,从儿子下来三代,都由她来教。大儿子邹诚深有体会,他3岁时,就由父母教授古典诗词,阅读古典小说,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读书、为人都受到父母很深的影响。他研究生毕业于同济大学,多年来一直从事政府工作。现在大部分的采访都被儿子代为拒绝,“老太太一直为人很低调”。
其他文献
刘建军的工作室挂满了字画,书案正上方的一幅尤为显眼。那是他的书法老师颜家龙老先生很多年前写给他的一首《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刘建军说,这四句话成了他多年来在困境中奋力前行的动力,也是改变他人生轨迹的箴言。“命运很微妙。”他淡然一笑。  从一个普通矿工到如今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刘建军靠的就是这份勤奋与坚守。“人生能走多远,靠的不是双脚,是志向。
期刊
“一个人要不要尊严已经不是理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绝对不能在挣钱的路上把脸失去了,这是我写过的《推拿》之后最想说的话。”  毕飞宇来长沙,只谈三件事:他们家的床、热水瓶和他们村子里的盲人。  他说:“这些对我的未来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写了长篇小说《推拿》,这部小说给他带来了茅盾文学奖。  小说以盲人按摩为主线,他摒弃了传统习惯中对特殊群体“自上而下的悲悯与同情”,而站在盲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世
期刊
“对于不了解的人们来说,也许佛教是狭义上的拜佛诵经打坐吃素。可是,在我看来,佛学更多的是一种豁达的生活哲学,一种积极正面的态度,和一颗平和宽容爱众人的慈悲善心。”  湖南卫视的节目《花儿与少年》,我们看到了久未露面的郑佩佩。许多人对她的印象或许止于周星驰版《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华夫人,或者是香港红极一时的“武侠影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之无愧的影坛“一姐”,但很少有人知道,她也是星云大师的皈依弟子。
期刊
2014年,于坚的《棕皮手记》再版了。  他将1996的《棕皮手记》和2001年的《棕皮手记·活页夹》合成了一本。于坚说,“现在能够再版,说明还有读者想看这本书,也许它还可以读读吧。”  在这个什么都以人民币为转移的社会里,文化活动是有钱就做,没有钱就不做。“搞文化的人没有人民币了就不知道文化该怎么搞。”但,诗不一样,诗人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比较纯洁,基本上没有受到整个社会拜金主义的影响。  于坚在诗
期刊
2014年8月,朱大可带着他的新书《华夏上古神系》,来到长沙举行了一场读书会。  讲座一开始,朱大可就表示了自己对长沙的喜爱。“长沙是一个气场很大的城市。湖南在先秦时期的文化架构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晚清时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很喜欢长沙这座城市,隔两三年就会来一次。”  对于他的新书《华夏上古神系》,他坦言:“不是给大众写的,是给小众中的小众写的。是为这个open的时代,open的群体而写,
期刊
甲午战争120周年,我们对自己的历史依然陌生。这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海战,留给我们的问题,依然考验着今天的中国人。开启中国未来的密钥就在海底的沉轮中。  9月20日,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栏目经过半年筹备,推出年度联席演讲大会——《甲午湖南祭》,由《芒果画报》参与协办。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导马勇,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前馆长戚俊杰、湖南湘军史研究著名学者谭伯牛四位学者联
期刊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南宋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景炎二年,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文天祥只身逃脱,退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被俘。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  苏武牧羊十九载  苏武,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
期刊
看高希希导演的作品,常有为之一振、眼前一亮的感觉:乱云飞渡的时代,飘逸且极具雕塑感的画面,恰到好处的节奏把握,殉天殉地的豪杰,处处张扬着个性,最令人震撼的是总有一颗高高的灵魂在其中——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  《历史的天空》是高希希第一次驾驭战争题材,有人说,这是高希希在尽自己作为军人的本分,原著小说并没有太让人振奋,但他却提炼出了真正的沉痛和激昂。其实,在创作初期,他完全找不到想要表达的灵魂所在,
期刊
“之前的女友总说我像妈妈”  今年年初,一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掀起了一阵剧烈的韩流热潮,朴海镇饰演的男二号李辉京,也俘获了无数女粉丝的心。这个痴情温柔的集团富二代,与全智贤饰演的千颂伊还有金秀贤饰演的都敏俊上演了一场“三角虐恋”,不管对方如何冷眼相对,甚至爱上别人,他的内心始终不曾放弃。催泪的剧情,让朴海镇继《传闻中的七公主》之后,又一次攀上事业的新高峰。  在酒店看到前来录制《快乐大本营》的朴
期刊
两个礼拜前,我买了一台iPhone 5S,要知道在此之前我可是一直用一台连照相功能都没有的老手机,怎么用都不会坏,都不给我换手机的理由  不久前去参观了一个装置艺术,各个时代的手机贴满了整座墙,刚好我拿出手机接电话,只见保安气急败坏得冲过来,要我把手机放回去,大受刺激之下决定换智能机,所以这次的升级简直就是从石器时代突然跳到帝王时代。  我开始学习社交软件,不如说学习怎么用各种社交软件做营销卖巧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