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以儒家思想流派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尤为深远。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定义了人们应该遵守的社会义务和个人品德要求,“仁、义、礼、智、信”构建了整个社会道德体系,有效提升了社会的道德水平,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长盛不衰、使我国成为礼仪之邦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管是儒家思想,还是佛家、道家,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都多多少少带有一些局限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采取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受西方文化影响,好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有的过分的依靠家长,事事依赖家长,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有的孩子自私自利,缺乏爱心,作风漂浮。所以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基层教育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笔者认为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中小学德育意义深远,有利于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修养。
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重视启蒙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启蒙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充分遵循了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启蒙教育思想灿若星河。《三字经》就是一本不错的启蒙教材,古人有云:“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它全文仅有1000多个字,但教育内容包含广泛,具有集思想性、哲学性及教育性为一体的特点,是老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知识遗产,对加强时下我国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字经》中的第一部分(自“人之初,性本善”至“人不学,不知义”)强调了教育和学习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自“为人子,方少时”到“首孝悌,次见闻”)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中的人和事教育少年儿童要知礼仪,懂得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第六部分(自“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重点强调了学习方法和成才的关键是什么。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大多数家庭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沉溺于电视、手机、游戏……还有很多人会借口孩子还小,不能用这样那样的要求来束缚孩子的发展,殊不知,这些错误的教育思想观念造成了多少现实的悲剧,这么多事实仔细剖析一下,可归结为这部分孩子缺失的正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要求的“道德”。我们仔细品读《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部分经典,这其中的深刻含义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注重一个“早”字,在他们性格未定时,及早灌输道德思想,教育他们怎样做人,“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含义不言而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该融入相关课程体系
国家强调中小学教育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给未来的每一个公民打下中华文化的根基,烙上“中华文化标识”!2014年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而且阐述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分阶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先贤孔子以“六艺”教育培养学生,培养了三千弟子有七十二贤人,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在中小学课程中必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例如,语文课要强化汉字教育和中华文化经典的教育。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博大精深,其所展现的书法艺术绚丽多彩、极为奥妙,蕴含的历史源远流长,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当今计算机广泛应用的时代,大多数人只重视识字,而轻视写字,我们要教育学生“字如其人”,写好汉字,就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在中小学语文教材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古文形式的名篇,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从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逐步树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意识。历史课要加强中华民族历史优秀人物的教育,在我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事迹体现着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学习这些人物的精神品格,就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要加强中华传统节日教育,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等,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班队会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了解节日的来历、习俗等。
三、传统文化进校园才能保证后继有人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中有许多瑰宝,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民间艺术逐渐走向衰落,诸如一些传统地方戏曲、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着无人问津、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不管怎样,我们都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要想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就是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发地方课程,内容就是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接受中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使傳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中小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教师最重要的责任之一。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受西方文化影响,好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有的过分的依靠家长,事事依赖家长,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有的孩子自私自利,缺乏爱心,作风漂浮。所以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基层教育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笔者认为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中小学德育意义深远,有利于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修养。
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重视启蒙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启蒙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充分遵循了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启蒙教育思想灿若星河。《三字经》就是一本不错的启蒙教材,古人有云:“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它全文仅有1000多个字,但教育内容包含广泛,具有集思想性、哲学性及教育性为一体的特点,是老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知识遗产,对加强时下我国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字经》中的第一部分(自“人之初,性本善”至“人不学,不知义”)强调了教育和学习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自“为人子,方少时”到“首孝悌,次见闻”)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中的人和事教育少年儿童要知礼仪,懂得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第六部分(自“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重点强调了学习方法和成才的关键是什么。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大多数家庭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沉溺于电视、手机、游戏……还有很多人会借口孩子还小,不能用这样那样的要求来束缚孩子的发展,殊不知,这些错误的教育思想观念造成了多少现实的悲剧,这么多事实仔细剖析一下,可归结为这部分孩子缺失的正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要求的“道德”。我们仔细品读《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部分经典,这其中的深刻含义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注重一个“早”字,在他们性格未定时,及早灌输道德思想,教育他们怎样做人,“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含义不言而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该融入相关课程体系
国家强调中小学教育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给未来的每一个公民打下中华文化的根基,烙上“中华文化标识”!2014年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而且阐述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分阶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先贤孔子以“六艺”教育培养学生,培养了三千弟子有七十二贤人,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在中小学课程中必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例如,语文课要强化汉字教育和中华文化经典的教育。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博大精深,其所展现的书法艺术绚丽多彩、极为奥妙,蕴含的历史源远流长,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当今计算机广泛应用的时代,大多数人只重视识字,而轻视写字,我们要教育学生“字如其人”,写好汉字,就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在中小学语文教材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古文形式的名篇,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从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逐步树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意识。历史课要加强中华民族历史优秀人物的教育,在我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事迹体现着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学习这些人物的精神品格,就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要加强中华传统节日教育,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等,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班队会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了解节日的来历、习俗等。
三、传统文化进校园才能保证后继有人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中有许多瑰宝,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民间艺术逐渐走向衰落,诸如一些传统地方戏曲、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着无人问津、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不管怎样,我们都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要想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就是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发地方课程,内容就是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接受中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使傳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中小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教师最重要的责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