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可视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益成熟,对解决学习者存在的障碍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将系统的阐述学习中存在的三种障碍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学习障碍;扁平化设计;心智图
一、学习过程中的存在的三种障碍分析及一般解决方法
第一种障碍为缺乏实体物。实体物:是指一个主题中的实际物体;生活中的事物;与意义相反。缺乏实体物会使学生有压迫感,引发一些影响学习效果的表现。在教学中,可通过观看实物、图片、视频,帮助学生建立相应情景,解决因实体物缺失而造成的学习障碍。
第二种障碍为梯度过陡。梯度:是指一步接着一步,一级接着一级,逐渐完成某事的过程。每一步都易于完成。复杂、困难的事,只要能合理设计完成步骤与过程,也就能顺利、轻松的完成。梯度过陡,说明在学习中跳过了某一梯度,直接到达下一梯度,造成了学习障碍。由于学习中没有真正掌握前一梯度的知识内容,只有回溯到不理解知识的初始位置再学习。不同教材版本的知识内容设计顺序有所不同,应根据教学目标把握合理的教学顺序,给学生的学习设计合理的梯度,防止梯度过陡造成的学习障碍。
第三种障碍为误字。误字:指跳过的定义,或误解的定义。学习的知识是由各种字、词组成的一系列定义,如果一个学生在某个学科上没有误字,他就可以在这个学科上实践所学。而解决误字的方法,就是不要忽视它,找到它,并理解它。我们如果对于某知识无法理解,一定是在更早的地方出现了误字,则要找到它,并理解它。
二、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解决三大学习障碍的做法
利用图形组织器,绘制相关的心智图,实现思维可视化,帮助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图形组织器的工具主要有手绘与机绘两种模式,它们各有优缺点,使用中注意体会。徒手绘制的特点是设备简单、不受场所限制、使用比较灵活和适宜表现瞬间灵感,便作品较随意,不易改动和转移。机绘(即数字化的方式)通过相应的软件,如Office,WPS自带的绘图工具画些基本的图形。也可以利用专门的软件,如MindManager,Inspiration,MindMapper,Xmind,FreeMind,iMindMap,心智图1.0等进行专业化的绘制,这类软件大同小异、图形模板丰富、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功能强大,只要熟悉一两种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
心智图可以表现出学习者对某事物、现象的理解过程,让他人本不可知的思维变成可以看到,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易于有效的解决学习中存在的误区,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心智图(尤其是机绘)可以大量使用图形、图象、视频、声音等,较多的体现了事物的情景,有利于解决因缺乏实体物而造成的学习障碍。
心智图,体现了思维的過程,从而让学习中的梯度变成可以看见,容易找出并补充对于知识理解中可能欠缺的部分,从而解决梯度过陡引起的学习障碍。
通过对心智图的多次解读与再加工,可以解决因“误字”所引起的学习障碍。
思维可视化,也体现在利用图形、图片、视频再现事物发展过程及现象,让知识的理解更具形象化,不再枯燥无味。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挂图、照片或多媒体展示,有游学条件的,可带学生到实地去寻找相关场景,从而实现知识的升华,让学习更具意义。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上,多展示实验、多让学生动手实验,易于学生理解和建立相应的知识情景,对于学科学习有很大的好处。
可见,通过思维可视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习中存在的三大障碍,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更多的实例大家可访问“好学吧”主题网站(haoxueba.com),以利更多的交流与互动。
三、教与学中思维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及其作用
在我们的教与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以物理学科为例,以前的物理教学中,多数的中学物理实验,仅为最为基础的部分,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高端的实验,在课堂中根本无法实现,或者条件较差的学校,连最为基础的实验都无法满足。但现在,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仿真虚拟实验如NoBook出品NB物理实验、NB化学实验、NB生物实验就能较好的再现实验过程与现象,可以大部分替代一些复杂的实验。同时,网络资源可以共享,先进校与薄弱校的交流互动日益方便、频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师资、器材上的不足,从而让在不同地方的人共享丰富的学习资源。
多数的教学课堂中,老师呈现教学内容的时候还是首选PPT作为展示媒介,而由于现在多数的显示屏幕都已经向扁平化发展,从显示终端来看,多数已经由原来的屏幕尺寸比例4:3变成了16:9或16:10,所以在课件制作中,也应该加以变化。当然,这一变化我们通过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对比分析,发现对于学生思维可视化的建立其实也是有好处的。
近两年来,已经大部学校实现了班班通,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呈常态化,对于课件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呈现的内容应该是易于学生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对所要传授的内容进行归纳与简化,注意梯度的合理性,逐步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
二是,呈现的方式应该是易于学生接受。不同年级,其思维方式必然不同,教学的方式应该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由于接收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图像、声音、文字。其中文字相对是最抽象的,所以PPT中应该以图片为主、声音为辅、加之必要的文字说明。而且尽可能根据扁平化设计的原则来设计PPT,不要有不必要的修饰及过多的颜色,总之简洁、实用、易于理解是我们对课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是,多设计些互动的内容。PPT不是用来代替黑板的,而是实现一些黑板上无法实现的动作,其中互动式的课件十分理想。设计课件时可以对学生可能作答的部分内容作些预设,但不要生搬硬套,少些“标准答案”,多些生成性的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价值更大。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戴鸿斌.心智图学习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思维可视化在中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15-524)研究成果。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学习障碍;扁平化设计;心智图
一、学习过程中的存在的三种障碍分析及一般解决方法
第一种障碍为缺乏实体物。实体物:是指一个主题中的实际物体;生活中的事物;与意义相反。缺乏实体物会使学生有压迫感,引发一些影响学习效果的表现。在教学中,可通过观看实物、图片、视频,帮助学生建立相应情景,解决因实体物缺失而造成的学习障碍。
第二种障碍为梯度过陡。梯度:是指一步接着一步,一级接着一级,逐渐完成某事的过程。每一步都易于完成。复杂、困难的事,只要能合理设计完成步骤与过程,也就能顺利、轻松的完成。梯度过陡,说明在学习中跳过了某一梯度,直接到达下一梯度,造成了学习障碍。由于学习中没有真正掌握前一梯度的知识内容,只有回溯到不理解知识的初始位置再学习。不同教材版本的知识内容设计顺序有所不同,应根据教学目标把握合理的教学顺序,给学生的学习设计合理的梯度,防止梯度过陡造成的学习障碍。
第三种障碍为误字。误字:指跳过的定义,或误解的定义。学习的知识是由各种字、词组成的一系列定义,如果一个学生在某个学科上没有误字,他就可以在这个学科上实践所学。而解决误字的方法,就是不要忽视它,找到它,并理解它。我们如果对于某知识无法理解,一定是在更早的地方出现了误字,则要找到它,并理解它。
二、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解决三大学习障碍的做法
利用图形组织器,绘制相关的心智图,实现思维可视化,帮助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图形组织器的工具主要有手绘与机绘两种模式,它们各有优缺点,使用中注意体会。徒手绘制的特点是设备简单、不受场所限制、使用比较灵活和适宜表现瞬间灵感,便作品较随意,不易改动和转移。机绘(即数字化的方式)通过相应的软件,如Office,WPS自带的绘图工具画些基本的图形。也可以利用专门的软件,如MindManager,Inspiration,MindMapper,Xmind,FreeMind,iMindMap,心智图1.0等进行专业化的绘制,这类软件大同小异、图形模板丰富、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功能强大,只要熟悉一两种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
心智图可以表现出学习者对某事物、现象的理解过程,让他人本不可知的思维变成可以看到,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易于有效的解决学习中存在的误区,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心智图(尤其是机绘)可以大量使用图形、图象、视频、声音等,较多的体现了事物的情景,有利于解决因缺乏实体物而造成的学习障碍。
心智图,体现了思维的過程,从而让学习中的梯度变成可以看见,容易找出并补充对于知识理解中可能欠缺的部分,从而解决梯度过陡引起的学习障碍。
通过对心智图的多次解读与再加工,可以解决因“误字”所引起的学习障碍。
思维可视化,也体现在利用图形、图片、视频再现事物发展过程及现象,让知识的理解更具形象化,不再枯燥无味。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挂图、照片或多媒体展示,有游学条件的,可带学生到实地去寻找相关场景,从而实现知识的升华,让学习更具意义。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上,多展示实验、多让学生动手实验,易于学生理解和建立相应的知识情景,对于学科学习有很大的好处。
可见,通过思维可视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习中存在的三大障碍,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更多的实例大家可访问“好学吧”主题网站(haoxueba.com),以利更多的交流与互动。
三、教与学中思维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及其作用
在我们的教与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以物理学科为例,以前的物理教学中,多数的中学物理实验,仅为最为基础的部分,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高端的实验,在课堂中根本无法实现,或者条件较差的学校,连最为基础的实验都无法满足。但现在,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仿真虚拟实验如NoBook出品NB物理实验、NB化学实验、NB生物实验就能较好的再现实验过程与现象,可以大部分替代一些复杂的实验。同时,网络资源可以共享,先进校与薄弱校的交流互动日益方便、频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师资、器材上的不足,从而让在不同地方的人共享丰富的学习资源。
多数的教学课堂中,老师呈现教学内容的时候还是首选PPT作为展示媒介,而由于现在多数的显示屏幕都已经向扁平化发展,从显示终端来看,多数已经由原来的屏幕尺寸比例4:3变成了16:9或16:10,所以在课件制作中,也应该加以变化。当然,这一变化我们通过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对比分析,发现对于学生思维可视化的建立其实也是有好处的。
近两年来,已经大部学校实现了班班通,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呈常态化,对于课件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呈现的内容应该是易于学生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对所要传授的内容进行归纳与简化,注意梯度的合理性,逐步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
二是,呈现的方式应该是易于学生接受。不同年级,其思维方式必然不同,教学的方式应该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由于接收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图像、声音、文字。其中文字相对是最抽象的,所以PPT中应该以图片为主、声音为辅、加之必要的文字说明。而且尽可能根据扁平化设计的原则来设计PPT,不要有不必要的修饰及过多的颜色,总之简洁、实用、易于理解是我们对课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是,多设计些互动的内容。PPT不是用来代替黑板的,而是实现一些黑板上无法实现的动作,其中互动式的课件十分理想。设计课件时可以对学生可能作答的部分内容作些预设,但不要生搬硬套,少些“标准答案”,多些生成性的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价值更大。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戴鸿斌.心智图学习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思维可视化在中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15-52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