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有时只是起到“传道授业”的作用,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有些疏忽。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视野开阔,创新思维,本文是从三方面来探讨的:首先,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奠定创新情感基础;其次要大胆创新,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新奇有趣等特点,引发学生好奇心;立足课堂,根据学科特点,把课前,课中,课后都当成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场,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三,采取学科渗透形式 拓宽创新思维空间。从而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多媒体;创新思维;语文教学;能力培养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创造能力并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创新。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 教育之为教育, 因为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 ‘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 ,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在新课标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成长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视野开阔起来,思维活跃起来,并鼓励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勇于表达,敢于实践。而电脑的普及,及前所未有的“诱惑力”,正好充当了这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创设和谐教学氛围 奠定创新情感基础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只有这样, 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才能得到体现 , 个性才能得以张扬,学生才敢于敞开心扉 ,积极学习,发表见解 , 实现教学目标。而多媒体的互动运用对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大胆的改革,让教师能“弯下腰去”与学生一起参与、探讨、实践,有这种宽松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作支持,有助于帮助老师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他们平等相处 ,一起交流、研究的学习伙伴。在活动中才能保证智力与非智力都处于最活状态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立足三尺爱心讲坛 点燃创新思维火花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要大胆创新,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新奇有趣等特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立足课堂,根据学科特点,把课前,课中,课后都当成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场,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1、巧用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好奇心
多媒体计算机集文字、图形 、图像 、动画 、声音 、视频等功能于一体,且能逼真地再现事件,能使教师适时的选用一些资料,运用到课堂,创设一种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境,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学习说明文《故宫博物院》时,课前我没有按部就班地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在前面几课说明文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的一些常识。)而是先放了一段早几年录制的《话说长江》,当学生听着解说人陈铎那富有磁力,又幽默风趣的语言时,个个凝神专注,后又听老师说陈铎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家喻户晓的电视主持人时,个个咂舌连连。这时老师关掉视频,对学生说,你们也会成为这样的解说员的。学生一听,好奇心顿起,我们能行吗?怎样才能做到啊?他们脸上有的洋溢着兴奋,有的流露出困惑,接着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看时机成熟了,顺势说:“可以看得出来,大家都想当好这个解说员,就是不知道怎样解说,说些什么。如果要我们解说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呢?你可以参考我们课本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其它资料了解。几个学生可以自由合作,一人介绍一个地方。准备二十五分钟。”我的话音刚落,学生马上就如饥似渴地读起课本。二十几分钟后,大家争先恐后,说者投入,听者专注。漏洞一出,补充就来。没有说学习课文,一节课就把课文学完了。这样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又顺利的完成了课堂任务。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属于语文知识层面教学,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现象。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如讲授《春》一文时,我先播放一段录像: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其中有朗润的山,哗哗流动的水,嫩绿的小草,有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鸟儿在繁花嫩叶中卖弄清脆的喉咙,柳树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正在翩翩起舞,学生看到这些美景,都被美景所陶醉。我趁此引入新课,启发学生把看到和想象到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实在不行可参考朱自清的原话,这样,效果大不相同:一方面,欣赏春天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兴趣顿生,萌发想象。另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了学习的佳境。既为后面轻松背诵课文做了铺垫,又培养了孩子们创造思维能力。
3、挖掘网络资源,激发创造灵感
学生的作文源泉来自于生活,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周围生活注意力不够。而网络是一个庞大而开放的系统,其中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供开发享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查阅、引用,而且來得快捷迅速,可供参考、比较、选择、借鉴。因此,教师可以使用网络提供的巨大资源,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在一堂写景作文课中,学生个个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我利用刚学过的的《春》,进行引导启发。文中,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语言优美的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本身就是一篇写景散文的典范,教师利用网络把课文中的美景真实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他们在惊叹美景的同时,对文中描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充满了好奇,教师适时利用电脑的镜头动感地把小草钻出来的情景展现出来,并相机提问:“它钻出来做什么呢?”一时间,学生们产生了许多美丽的联想:小草像一个顽皮的小孩钻出来钻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钻出来享受阳光雨露的滋润,钻出来和蝴蝶、蜜蜂交朋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想象的潜力被调动起来,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了一篇篇关于春的作文,作文中,精彩语句连连,不失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 。 能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不仅拓宽学生的求知领域,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让学生学习不仅有了广度也有了深度,学习也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采取学科渗透形式 拓宽创新思维空间
在现代社会,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都很难用某一种学科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了。往往都是根据具体的问题,灵活运用多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教育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学科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做好这一教学活动,拓宽学生创新思维空间,这也是培养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途径之一。 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实际运用中,完全可以实现语文与历史、地理、音乐等各学科的交叉多元整合,创设多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空间。例如:唐代诗人张继,在上京考试失落后,写下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若学生问:“夜半月落,该是什么月相?”教师大可引导学生利用放学时间上网查,或者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回答:“上弦月。”让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地理知识,这一切只能死记而已,又怎能 “给人昭昭呢。”还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也可以利用课件向学生说明地面状况气候因子的作用和影响:地势高低不同,造成温差不同,开花的时间也就不同了。这样不仅让学生意识到,各科都有其重要性,不能重此失彼。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一科的学习中,其他科的学习能力同时得到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也达到极致。
现行社会,我们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越来越深入。它在教师获取学科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课堂效益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都应该任重而道远,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采取行之有效地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我相信,未来的教育必是“信息技术”的教育,孩子们的思维领域也会越来越宽阔,思路也会越来越创新,就让信息技术的“诱惑”永伴身边吧!
【关键词】多媒体;创新思维;语文教学;能力培养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创造能力并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创新。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 教育之为教育, 因为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 ‘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 ,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在新课标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成长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视野开阔起来,思维活跃起来,并鼓励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勇于表达,敢于实践。而电脑的普及,及前所未有的“诱惑力”,正好充当了这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创设和谐教学氛围 奠定创新情感基础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只有这样, 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才能得到体现 , 个性才能得以张扬,学生才敢于敞开心扉 ,积极学习,发表见解 , 实现教学目标。而多媒体的互动运用对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大胆的改革,让教师能“弯下腰去”与学生一起参与、探讨、实践,有这种宽松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作支持,有助于帮助老师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他们平等相处 ,一起交流、研究的学习伙伴。在活动中才能保证智力与非智力都处于最活状态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立足三尺爱心讲坛 点燃创新思维火花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要大胆创新,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新奇有趣等特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立足课堂,根据学科特点,把课前,课中,课后都当成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场,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1、巧用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好奇心
多媒体计算机集文字、图形 、图像 、动画 、声音 、视频等功能于一体,且能逼真地再现事件,能使教师适时的选用一些资料,运用到课堂,创设一种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境,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学习说明文《故宫博物院》时,课前我没有按部就班地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在前面几课说明文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的一些常识。)而是先放了一段早几年录制的《话说长江》,当学生听着解说人陈铎那富有磁力,又幽默风趣的语言时,个个凝神专注,后又听老师说陈铎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家喻户晓的电视主持人时,个个咂舌连连。这时老师关掉视频,对学生说,你们也会成为这样的解说员的。学生一听,好奇心顿起,我们能行吗?怎样才能做到啊?他们脸上有的洋溢着兴奋,有的流露出困惑,接着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看时机成熟了,顺势说:“可以看得出来,大家都想当好这个解说员,就是不知道怎样解说,说些什么。如果要我们解说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呢?你可以参考我们课本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其它资料了解。几个学生可以自由合作,一人介绍一个地方。准备二十五分钟。”我的话音刚落,学生马上就如饥似渴地读起课本。二十几分钟后,大家争先恐后,说者投入,听者专注。漏洞一出,补充就来。没有说学习课文,一节课就把课文学完了。这样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又顺利的完成了课堂任务。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属于语文知识层面教学,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现象。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如讲授《春》一文时,我先播放一段录像: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其中有朗润的山,哗哗流动的水,嫩绿的小草,有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鸟儿在繁花嫩叶中卖弄清脆的喉咙,柳树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正在翩翩起舞,学生看到这些美景,都被美景所陶醉。我趁此引入新课,启发学生把看到和想象到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实在不行可参考朱自清的原话,这样,效果大不相同:一方面,欣赏春天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兴趣顿生,萌发想象。另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了学习的佳境。既为后面轻松背诵课文做了铺垫,又培养了孩子们创造思维能力。
3、挖掘网络资源,激发创造灵感
学生的作文源泉来自于生活,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周围生活注意力不够。而网络是一个庞大而开放的系统,其中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供开发享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查阅、引用,而且來得快捷迅速,可供参考、比较、选择、借鉴。因此,教师可以使用网络提供的巨大资源,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在一堂写景作文课中,学生个个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我利用刚学过的的《春》,进行引导启发。文中,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语言优美的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本身就是一篇写景散文的典范,教师利用网络把课文中的美景真实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他们在惊叹美景的同时,对文中描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充满了好奇,教师适时利用电脑的镜头动感地把小草钻出来的情景展现出来,并相机提问:“它钻出来做什么呢?”一时间,学生们产生了许多美丽的联想:小草像一个顽皮的小孩钻出来钻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钻出来享受阳光雨露的滋润,钻出来和蝴蝶、蜜蜂交朋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想象的潜力被调动起来,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了一篇篇关于春的作文,作文中,精彩语句连连,不失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 。 能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不仅拓宽学生的求知领域,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让学生学习不仅有了广度也有了深度,学习也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采取学科渗透形式 拓宽创新思维空间
在现代社会,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都很难用某一种学科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了。往往都是根据具体的问题,灵活运用多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教育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学科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做好这一教学活动,拓宽学生创新思维空间,这也是培养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途径之一。 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实际运用中,完全可以实现语文与历史、地理、音乐等各学科的交叉多元整合,创设多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空间。例如:唐代诗人张继,在上京考试失落后,写下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若学生问:“夜半月落,该是什么月相?”教师大可引导学生利用放学时间上网查,或者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回答:“上弦月。”让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地理知识,这一切只能死记而已,又怎能 “给人昭昭呢。”还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也可以利用课件向学生说明地面状况气候因子的作用和影响:地势高低不同,造成温差不同,开花的时间也就不同了。这样不仅让学生意识到,各科都有其重要性,不能重此失彼。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一科的学习中,其他科的学习能力同时得到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也达到极致。
现行社会,我们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越来越深入。它在教师获取学科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课堂效益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都应该任重而道远,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采取行之有效地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我相信,未来的教育必是“信息技术”的教育,孩子们的思维领域也会越来越宽阔,思路也会越来越创新,就让信息技术的“诱惑”永伴身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