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这是在《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功能的多面性;以及劳技教育的多途径实施与多学科渗透的特点。它的开设,对于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这样的新课程,我们如何开展劳动与技术教学,是摆在每一所学校面前的难题,“兰文化的魅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正是笔者做出的一次尝试。
一、资源优势,以兰文化为课程“靠山”——课程的由来
确定“兰文化的魅力”这一主题的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
自然资源:我校位于偏远地区,地势以丘陵山地为主,周边林地山区上有丰富的野生兰花资源,是盛产兰花的地方,并且本地许多家庭都有栽植兰花的喜爱,在自家房屋前后常见到或地栽或盆栽的兰花,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社会基础以及实践的阵地。同时学校内也设置了专门的种植区,给学生创设集体养护兰花的环境,为实践活动创设了条件。
人文资源: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时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国文化先师孔夫子曾说:“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嗅其香,与之俱化也”的比喻,这是崇尚真善美的确切表达。他还将兰花称之为“王者之香”,这句话流传至今,足以证明中国兰花在历史文化上所占的地位。纵观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不乏通过兰花联结友谊、促进交流、陶冶性灵、培养情操的事例。兰事活动已涉及经济、文化、民俗和日常生活的许多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兰文化。
课程现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国家指定的一项学习领域,它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在我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新教材中有供8-9年级选用的《花木栽培》一书;同时在《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中学校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管理当中指出,要结合学校实际优先开发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校本课程。
二、多元呈现,多元整合——内容的圈定
在课程内容的规划过程中,以立足现实、贴近学生、便于教学、体现综合为基本原则,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主体,利用劳动与技术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同时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指定领域的关系。本课程的规划正是以这些要求出发,以“兰文化的魅力”这一综合项目为载体将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融合在一起实施,使三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本课程中利用了学生各种学习活动方式如:栽植实践、活动方案设计、资料搜集、调查、参观、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社会实践、演示、总结、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三、素质提高,重在体验——目标追求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小组为单位,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结合,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长他們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给学生以美的愉悦,学生欣赏;学习兰花的高贵品格,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关爱自然,关注社会”的思想感情。具体目标为:
1、增进学主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四、 注重过程,尊重多元——课程的实施
本课程的实施中学生活动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启动——人人栽种
指导老师讲解示范兰花的栽植程序(劳动与技术课中完成),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以社区为单位以五-七人为一个活动小组,完成一盆或几盆兰花的栽植。
第二阶段:查询——增长知识
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有分工、有合作地从各个方面去搜集、整理和探究有关兰花的资料,并完成一份手抄报的设计。
第三阶段:养护——亲身体验
学生栽植的兰花进行集中养护,学校将设置一定的养植区域。让学生自己浇水,施肥等常规养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作记录。结合养护的记录,人人进行兰花养护方面的周记、随想等写作。
第四阶段:研究——敢于探索
根据探索养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个或几个课题进行研究,设计小课题的研究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五阶段:成果汇报——资源共享
经过前面一系列活动之后,通过多种活动来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
1) 通过对兰花的观察与欣赏,以“我心目中的兰花”为题,写一篇文章。
2) “五一节”兰花专题黑板报比赛。
3) 暑期出一期手抄报。
4) 学唱有关兰花的歌曲(《兰花草》本主题的主题曲)。
5) 举办校内兰花展。
6) 社区宣传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以宣传画、科普小文、倡议书、诗歌等形式创作宣传画板)。
五、模式建构——多向互动,多样功能
(一)系统性的活动模式——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倡导学生追求成功。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过程,以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并形成良好技术素养的过程。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体验性学习、操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学生从事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利用劳动与技术课,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比如:结合花卉种植这一大内容下重点讲授兰花的分类、兰花的欣赏、兰花的花盆、兰花的上盆、兰花培育中的技术、兰花的名称、兰花的历史、品种、兰花的图片、工艺品、兰花的美食和药用、兰花的名胜古迹、兰花的诗文、故事、传说、兰花与名人等内容。在劳动与技术的教学教育过程中逐步编著出本校的兰花种植培育方面的校本教材。 (二)研究性的活动模式——联系学科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习者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文化和学习者自身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主题,进行跨学科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种富有兰花专题下的小课题研究:对兰花进行无土栽培及无土栽培的优越性、对当地野生兰花的调查研究、设计班级形象宣传画、兰花种子萌发实验、研究水对兰花的生长的影响、研究阳光对兰花的生长的影响、研究不同植料对兰花的生长影响、兰花的病虫害防治、兰盆与对兰花生长的影响、兰花的观赏与应用价值、有关描写兰花的诗词名句等。
(三)实践性的模式——加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关注自己。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社会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而参与社会、服务社区、理解社会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培养学生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的过程,而且是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从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规划主题出发,主要以社会调查(本地的兰花市场)、访问(参观访问本地的养兰大户)、考查(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考查本地兰花资源)、社会实践(兰花义卖)、社会服务(调查学校的特困同学,并给予资助)、社会宣传(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以宣传画、科普小文、倡议书、诗歌等形式创作宣传画板)等形式进行开展。让学生走出校門,接触社会,深入社会,回报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参与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竞赛性的模式——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把综合实践活动变成“礼物”送给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在学生的系列活动中寻找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并设计为竞赛性的活动,让他们在成果共享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评价策略——注重过程,尊重多元
1、注重过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2、尊重多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朗诵、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3、注意反思。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一、资源优势,以兰文化为课程“靠山”——课程的由来
确定“兰文化的魅力”这一主题的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
自然资源:我校位于偏远地区,地势以丘陵山地为主,周边林地山区上有丰富的野生兰花资源,是盛产兰花的地方,并且本地许多家庭都有栽植兰花的喜爱,在自家房屋前后常见到或地栽或盆栽的兰花,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社会基础以及实践的阵地。同时学校内也设置了专门的种植区,给学生创设集体养护兰花的环境,为实践活动创设了条件。
人文资源: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时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国文化先师孔夫子曾说:“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嗅其香,与之俱化也”的比喻,这是崇尚真善美的确切表达。他还将兰花称之为“王者之香”,这句话流传至今,足以证明中国兰花在历史文化上所占的地位。纵观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不乏通过兰花联结友谊、促进交流、陶冶性灵、培养情操的事例。兰事活动已涉及经济、文化、民俗和日常生活的许多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兰文化。
课程现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国家指定的一项学习领域,它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在我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新教材中有供8-9年级选用的《花木栽培》一书;同时在《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中学校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管理当中指出,要结合学校实际优先开发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校本课程。
二、多元呈现,多元整合——内容的圈定
在课程内容的规划过程中,以立足现实、贴近学生、便于教学、体现综合为基本原则,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主体,利用劳动与技术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同时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指定领域的关系。本课程的规划正是以这些要求出发,以“兰文化的魅力”这一综合项目为载体将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融合在一起实施,使三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本课程中利用了学生各种学习活动方式如:栽植实践、活动方案设计、资料搜集、调查、参观、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社会实践、演示、总结、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三、素质提高,重在体验——目标追求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小组为单位,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结合,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长他們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给学生以美的愉悦,学生欣赏;学习兰花的高贵品格,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关爱自然,关注社会”的思想感情。具体目标为:
1、增进学主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四、 注重过程,尊重多元——课程的实施
本课程的实施中学生活动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启动——人人栽种
指导老师讲解示范兰花的栽植程序(劳动与技术课中完成),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以社区为单位以五-七人为一个活动小组,完成一盆或几盆兰花的栽植。
第二阶段:查询——增长知识
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有分工、有合作地从各个方面去搜集、整理和探究有关兰花的资料,并完成一份手抄报的设计。
第三阶段:养护——亲身体验
学生栽植的兰花进行集中养护,学校将设置一定的养植区域。让学生自己浇水,施肥等常规养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作记录。结合养护的记录,人人进行兰花养护方面的周记、随想等写作。
第四阶段:研究——敢于探索
根据探索养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个或几个课题进行研究,设计小课题的研究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五阶段:成果汇报——资源共享
经过前面一系列活动之后,通过多种活动来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
1) 通过对兰花的观察与欣赏,以“我心目中的兰花”为题,写一篇文章。
2) “五一节”兰花专题黑板报比赛。
3) 暑期出一期手抄报。
4) 学唱有关兰花的歌曲(《兰花草》本主题的主题曲)。
5) 举办校内兰花展。
6) 社区宣传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以宣传画、科普小文、倡议书、诗歌等形式创作宣传画板)。
五、模式建构——多向互动,多样功能
(一)系统性的活动模式——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倡导学生追求成功。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过程,以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并形成良好技术素养的过程。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体验性学习、操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学生从事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利用劳动与技术课,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比如:结合花卉种植这一大内容下重点讲授兰花的分类、兰花的欣赏、兰花的花盆、兰花的上盆、兰花培育中的技术、兰花的名称、兰花的历史、品种、兰花的图片、工艺品、兰花的美食和药用、兰花的名胜古迹、兰花的诗文、故事、传说、兰花与名人等内容。在劳动与技术的教学教育过程中逐步编著出本校的兰花种植培育方面的校本教材。 (二)研究性的活动模式——联系学科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习者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文化和学习者自身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主题,进行跨学科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种富有兰花专题下的小课题研究:对兰花进行无土栽培及无土栽培的优越性、对当地野生兰花的调查研究、设计班级形象宣传画、兰花种子萌发实验、研究水对兰花的生长的影响、研究阳光对兰花的生长的影响、研究不同植料对兰花的生长影响、兰花的病虫害防治、兰盆与对兰花生长的影响、兰花的观赏与应用价值、有关描写兰花的诗词名句等。
(三)实践性的模式——加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关注自己。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社会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而参与社会、服务社区、理解社会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培养学生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的过程,而且是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从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规划主题出发,主要以社会调查(本地的兰花市场)、访问(参观访问本地的养兰大户)、考查(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考查本地兰花资源)、社会实践(兰花义卖)、社会服务(调查学校的特困同学,并给予资助)、社会宣传(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以宣传画、科普小文、倡议书、诗歌等形式创作宣传画板)等形式进行开展。让学生走出校門,接触社会,深入社会,回报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参与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竞赛性的模式——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把综合实践活动变成“礼物”送给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在学生的系列活动中寻找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并设计为竞赛性的活动,让他们在成果共享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评价策略——注重过程,尊重多元
1、注重过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2、尊重多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朗诵、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3、注意反思。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