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然而,作文常常是教师、学生都感到头痛的问题,教师耗费的心力与学生的作文效果往往呈倒“u”曲线。个中原因甚多,尤其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常见做法,加剧了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局面,在这背后有种不良的心理效应在推波助澜。
一、常见做法
教师批改后,表扬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并采取“范读”“点评”“示范”等激励措施;同时,指出其他学生作文存在的缺点,并要求作文写得不好的学生向好作文看齐。
这种做法是通过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的思路去做的。教师认为,这样做既褒奖鼓励了作文优生,又能激励和带动其他同学向他们看齐。
二、潜藏的不良心理效应: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一章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即荣誉越多的科学家,授予他的荣誉就越多;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对其做出的成绩往往不予承认。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在教学中,就是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而好与差的标准主要还是学习成绩。在作文教学中,那些作文能力强的学生,表现机会就多,得到肯定和褒奖的机会也多,机会愈多能力愈强。作文能力弱者表现机会和肯定的机会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露丑”和“批评”。这样一来,就造成优者越优、差者越差,两极分化。更可悲的是,有些作文能力弱的学生在一轮又一轮“被指出不足”的浪潮中渐渐沉沦,直至完全丧失了作文的信心。
三、破解之道:皮格马利翁效应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对之深情地呼唤赞美不止。在他热忱地期望下,塑像变成了活人。
在作文教学中,要求教师对全体学生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学生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注重过程,注重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对学生的进步要通过自己的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会有更显著的进步。
四、实践观察
1.“马太效应”的实践分析
抽取两个班级,这两个班级由不同教师任教作文近一学年,但他们的做法相似,就是作文批改后主要是对几名作文优生进行表扬和点评,并要求其他学生效仿。两班级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作文优生”队伍。笔者设计一组调查问卷,以无记名方式进行。
关于作文优生的调查:37.5%的作文优生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评价、荣誉后,感觉要去付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50%的作文优生觉得“表扬有点多了”,觉得“感觉一般”“没什么的”;12.5%的作文优生觉得自己在作文方面有天赋,教师的表扬“不在点子上”“不给力”。同时,75%的作文优生觉得自己因为在作文上受表扬太多而遭到其他同学的漠视、讥讽、非议。
关于作文优生以外的学生的调查:占28.85%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几名作文优生的表扬“激发了自己学习兴趣”,自己可以“追赶和竞争”;42.3%的学生认为老师“表扬过于集中…‘他们的作文不见得有多好…‘自己没有被重视”;28.85%的学生认为自己和作文优生“差距太大了”“被表扬是不可能的”“想放弃在作文上的努力”。
2.“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践分析
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重在教学过程中倾注感情,发现学生的闪光处,让学生感知到你对他的信心与期望。
实践方案一:一个靶心一支箭。每次作文前只预设一个方面的要求,比如“本次作文要求是要运用三处以上的修辞”,批改之后,不做面面俱到的作文分析,凡是达到预设要求的予以表扬,尤其要表扬取得进步的学生。
作文要求单一,并不意味着降低难度,相反,因为要求单一反而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要求单一意味着标准的单一,让学生感到老师在评价作文时不会“想着法子”找自己作文的不足,只要自己在这方面达到要求,就能得到老师的肯定。
实践方案二:“我”来展示“我”的美。在让学生知晓作文批改的一般标准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照标准,圈画出自己作文的亮点,并为自己打分,但规定每人圈出的亮点数要一致。此举还可以和小组学习探究结合起来,可以2~6人一小组,以自我发现亮点为主,其他成员补充,然后由学习小组长总结成辞。教师要换位思考,真心体会学生这些亮点的可贵之处,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要予以及时评价。最后,教师再次批阅学生自评过的作文,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努力目标。
每人找自己的亮点数量是相同的,既能促使作文自信者好中选优,也有助于作文消极者发现自我。小组合作探究,既是学生间的交流与借鉴,也是学生获得认可和鼓励的良机。
实践方案三:自由才能高飞远。一方面出题要符合学生“口味”,要留空间给学生,尝试让学生写兴趣作文,也可称之为“自由作文”,但主旨要明确;另一方面放手让学生写自己的事,因为无病呻吟是痛苦的写作,有感而发才能写出好文章。张海迪之所以能成为作家,就是从写自传开始的。
尊重学生的兴趣,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同时,让学生参与作文教学,这本身就是教学相长。
实践方案四:“条条大路通罗马。”让作文一般的或者作文情绪消极的学生多一点机会参加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教师采用暗示、鼓励、激励等手段,给予他们在班报、学习园地、校刊、课前演讲、网络作文等阵地展现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这样做能避开作文这个敏感的话题,发挥学生在实践上的长处,并把这种成功的喜悦传递到写作上。
“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是,绝不是单纯单边的鼓励就能做到,还包括教的语气、眼神、神态、动作等,还有学生被唤醒的信心决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颗深沉的爱心。同时需要教师科学施教、多管齐下,注重出题、指导、批改、评价、反馈、展示等多个环节。
一、常见做法
教师批改后,表扬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并采取“范读”“点评”“示范”等激励措施;同时,指出其他学生作文存在的缺点,并要求作文写得不好的学生向好作文看齐。
这种做法是通过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的思路去做的。教师认为,这样做既褒奖鼓励了作文优生,又能激励和带动其他同学向他们看齐。
二、潜藏的不良心理效应: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一章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即荣誉越多的科学家,授予他的荣誉就越多;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对其做出的成绩往往不予承认。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在教学中,就是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而好与差的标准主要还是学习成绩。在作文教学中,那些作文能力强的学生,表现机会就多,得到肯定和褒奖的机会也多,机会愈多能力愈强。作文能力弱者表现机会和肯定的机会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露丑”和“批评”。这样一来,就造成优者越优、差者越差,两极分化。更可悲的是,有些作文能力弱的学生在一轮又一轮“被指出不足”的浪潮中渐渐沉沦,直至完全丧失了作文的信心。
三、破解之道:皮格马利翁效应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对之深情地呼唤赞美不止。在他热忱地期望下,塑像变成了活人。
在作文教学中,要求教师对全体学生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学生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注重过程,注重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对学生的进步要通过自己的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会有更显著的进步。
四、实践观察
1.“马太效应”的实践分析
抽取两个班级,这两个班级由不同教师任教作文近一学年,但他们的做法相似,就是作文批改后主要是对几名作文优生进行表扬和点评,并要求其他学生效仿。两班级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作文优生”队伍。笔者设计一组调查问卷,以无记名方式进行。
关于作文优生的调查:37.5%的作文优生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评价、荣誉后,感觉要去付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50%的作文优生觉得“表扬有点多了”,觉得“感觉一般”“没什么的”;12.5%的作文优生觉得自己在作文方面有天赋,教师的表扬“不在点子上”“不给力”。同时,75%的作文优生觉得自己因为在作文上受表扬太多而遭到其他同学的漠视、讥讽、非议。
关于作文优生以外的学生的调查:占28.85%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几名作文优生的表扬“激发了自己学习兴趣”,自己可以“追赶和竞争”;42.3%的学生认为老师“表扬过于集中…‘他们的作文不见得有多好…‘自己没有被重视”;28.85%的学生认为自己和作文优生“差距太大了”“被表扬是不可能的”“想放弃在作文上的努力”。
2.“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践分析
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重在教学过程中倾注感情,发现学生的闪光处,让学生感知到你对他的信心与期望。
实践方案一:一个靶心一支箭。每次作文前只预设一个方面的要求,比如“本次作文要求是要运用三处以上的修辞”,批改之后,不做面面俱到的作文分析,凡是达到预设要求的予以表扬,尤其要表扬取得进步的学生。
作文要求单一,并不意味着降低难度,相反,因为要求单一反而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要求单一意味着标准的单一,让学生感到老师在评价作文时不会“想着法子”找自己作文的不足,只要自己在这方面达到要求,就能得到老师的肯定。
实践方案二:“我”来展示“我”的美。在让学生知晓作文批改的一般标准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照标准,圈画出自己作文的亮点,并为自己打分,但规定每人圈出的亮点数要一致。此举还可以和小组学习探究结合起来,可以2~6人一小组,以自我发现亮点为主,其他成员补充,然后由学习小组长总结成辞。教师要换位思考,真心体会学生这些亮点的可贵之处,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要予以及时评价。最后,教师再次批阅学生自评过的作文,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努力目标。
每人找自己的亮点数量是相同的,既能促使作文自信者好中选优,也有助于作文消极者发现自我。小组合作探究,既是学生间的交流与借鉴,也是学生获得认可和鼓励的良机。
实践方案三:自由才能高飞远。一方面出题要符合学生“口味”,要留空间给学生,尝试让学生写兴趣作文,也可称之为“自由作文”,但主旨要明确;另一方面放手让学生写自己的事,因为无病呻吟是痛苦的写作,有感而发才能写出好文章。张海迪之所以能成为作家,就是从写自传开始的。
尊重学生的兴趣,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同时,让学生参与作文教学,这本身就是教学相长。
实践方案四:“条条大路通罗马。”让作文一般的或者作文情绪消极的学生多一点机会参加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教师采用暗示、鼓励、激励等手段,给予他们在班报、学习园地、校刊、课前演讲、网络作文等阵地展现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这样做能避开作文这个敏感的话题,发挥学生在实践上的长处,并把这种成功的喜悦传递到写作上。
“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是,绝不是单纯单边的鼓励就能做到,还包括教的语气、眼神、神态、动作等,还有学生被唤醒的信心决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颗深沉的爱心。同时需要教师科学施教、多管齐下,注重出题、指导、批改、评价、反馈、展示等多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