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帅”看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转类现象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句子:
  (1)小伙子长得好帅啊!
  (2)那位明星的武打动作好帅啊!
  (3)你的电脑好帅啊!
  例(1)中的“帅”指人的长相漂亮;(2)中的“帅”指人的武打动作打得漂亮;(3)中的“帅”指电脑外观好看。显然这三句话中的“帅”都是形容词,分别用来指称人、动作和事物。如果进一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帅”字隐含了一个事实,就是与一般相比,具备“出众”这一特征。从使用范围来说,形容词的“帅”最初只用来形容人,后来也描述动作、事物,经历了一个使用对象扩大化的过程;并且“帅”后来的用法成为一种时髦语,倍受青年一代的青睐。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帅”的演变规律,然后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进而探求动词、名词、形容词转类的内在理据。
  
  一、“帅”字的来源及演变
  
  先秦文献中,“帅”字运用频率非常高。
  (4)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左传·僖公四年》)
  (5)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左传·闵公二年》)
  在这里“帅”是动词,表示“率领”“带领”之意。
  《说文解字》(卷七下)“帅,佩巾也。”但古代“帅”的本义却很罕见,大量运用的都是它的假借义,用作动词表“率领”“带领”义。
  在先秦典籍中,经常用来表示“率领”义的,还有一个“率”字。如:
  (6)穆、襄率国人以攻公,杀公孙固、公孙郑于公宫。(《左传·文公七年》)
  (7)周市军还去,田儋因率兵车略定齐地。(《史记·田儋列传》)
  《说文解字》(卷一三上)“率,捕鸟毕也。象丝网,上下其竿柄也。”“率”的本义是捕鸟的丝网。古典文献中,“率”表示本义的用法同样很罕见,也是用它的假借义表“带领”“率领”之义。
  其实,古代“率”和“帅”在表示“率领”之意时是相互通用的。
  《辞源》“帅”字条第一义项:“带领。同‘率’。”
  古代“率”和“帅”是一对同源词。《实用同源字典》“[率 帅]它们是义有率领的分别字。古属疏声,分从灰、没二韵。”
  随着语言的发展,“帅”由动词“率领”义,发展为名词,表示“率领或带领的人”。由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动词,转化为跟这种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相关的人或事物,动词便名词化了。这种现象很普遍,属于动词转化为名词的一种重要途径。如:
  “雨”在甲骨文中,画的是下雨的形状,它的本义是动词“下雨”。如:
  (8)雨我公田(《诗经·小雅·大田》)
  (9)大雨霖以震(《左传·隐公元年》)
  可见,这种用法在古代并不罕见,后来才有了名词“雨”的意思。
  另外还有“军”,刚开始也是表示动词,后来才用作名词表“军队”。
  英语中由这种方式构成的词更常见。如:
  V.+tionoperate→operation invent→invention
  V.+erwork→workersing→singer
  V.+orvisit→visitor translate→translator
  V.+ing build→building wash→washing
  英语中动词到名词的转化更明显,它已成为英语构词的一种重要方式。汉语由于缺少形态变化,则更倾向于零形式,即转化前后形式不发生改变。
  “帅”由动词转化为名词,表示军队中的主将、统帅。在古代这种名词的用法就很普遍了,如: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1)晋人既归帅。(《左传·文公元年》)
  (12)密戒飞龙曰:垂为三军之帅,卿为谋垂之将。(《资治通鉴105卷》)
  后来表示名词的意义保存下来了,并与动词同时存在。但在字形上发生了分化,“率”字表示动词意义,而“帅”字就固定表示名词意义。
  魏晋以后,“帅”字一般只表示名词,而没有了动词的用法。如:
  (13)汝为元帅,宜数唤诸将宴会,以说众心。(南北朝《世说新语》)
  (14)报的元帅得知,公主囚在府中,添了个小厮儿,唤做赵氏孤儿哩。(清《赵氏孤儿第一折》)
  (15)宰相须用读书人,将帅亦须用读书人。(清《儒林外史》)
  名词的“帅”又发展为形容词,表示人的外表好看,这是很晚才有的说法,应该说是在现代才出现的。
  名词向形容词的转化,主要是具有这种特征的人或事物转化为表示这种特征性状的形容词。这种转化是把名词所具有的性状特征抽象出来,从而具备形容词的用法。其它的如肉、牛等。
  在英语中,名词到形容词同样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方式。如:
  n.+ysun→sunnyhealth→healthy
  n.+ernsouth→southern north→northern
  n.+ousdanger→dangerous fame→famous
  “帅”转化为形容词最初表示人外貌好看。例如:
  (16)先想我自己,想不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来,即使我有许多毛病,反正至少我比帅哥漂亮、聪明,更像个人儿。(老舍《我这一辈子》)
  (17)“肖女士的长笛是在哪儿学的?”一个很帅的男记者问。(《王朔文集·无人喝采》)
  (18)“那爷们二帅吗?”于德利认真问东宝。(《王朔文集·修改后发表》)
  后来运用范围更加宽泛。如:
  (19)她的英文真帅(指英文好而且动听、潇洒、精彩)!
  (20)武打动作真帅(指漂亮、精彩、无懈可击)!
  (21)她的衣服真帅(指漂亮、时髦、得体、合身、潇洒)!
  以上三例均来自新新教肓网www.xxjy.net。
  由此可见,“帅”字的运用是有阶段性的。用表格表示如下:
  


  
  二、“帅”字演变规律内在理据分析
  
  (一)义素分析理论
  20世纪70年代义素分析传入我国后,我国语言学者开始关注并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来分析、解释汉语的语义问题。“利用义素分析来研究语义是现代语义学的标志之一。”义素是“由分解义位而得到的比义位低一层的语义单位”“属于语义的微观层次”“没有与之对应的语言形式,不管在语言体系还是在言语体系中都不能直接观察到”。“义素分析是一种聚合分析。义素分析就是通过对不同的义位的对比,找出它们包含的义素的方法。”由于义素分析是从一系列具有共同特征的词语中抽象出来的,因而可以反映它们内在的共通的特征,也可以用来分析说明这些词语内部所隐含的某种特征。
  格雷马斯把义素分为核心义素和语境义素(A.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三联书店1999年7月),他认为核心义素是一个词里的极少数的、稳定的、也是极为抽象的义素,这些义素出现在各种语境中。比如,“头”有“山头”“船头”“文章的开头”,格雷马斯从中归纳出“头”有“端点”+“上首”这样一组核心义素。可见核心义素对一个词起关键作用。
  (二)“帅”字演变规律分析
  根据格雷马斯的观点,把词中起关键作用的能够反映该词主要特征的义素叫核心义素。“帅”作动词表“率领”“带领”义,指的是在具体的带兵打仗中号召士兵,起领头作用的动作行为。这个动作行为与其他众多的被带领者相比是“出众”的,因此[出众]是动词“帅”的核心义素。
  因此动词“帅”的语义结构式可以表示为:
  帅(动):[军队]+[带领打仗]+[出众]
  这一动作行为只体现在具体行动中,这就是核心义素起作用的范围。我们在这里把可以体现核心义素特征的范围称为外部辖域,那么动词“帅”的外部辖域就可以表示为“具体的动作行为”。
  “帅”由动词转化为名词表示“主帅”“将帅”之义时,也保存了[出众]这一核心义素特征。“将帅”与普通士兵相比,他的身份地位是最高的,因此也体现出[出众]这一义素特征。
  名词“帅”的语义结构式可以表示为:
  帅(名):[军队]+[身份地位]+[出众]
  这里,名词“帅”的外部辖域是“身份地位”。一个人身份地位高就意味着在语言、行为方面都占有支配权,因此也就必然包括带兵打仗这一行为。
  “帅”由名词到形容词的转化时间跨度较大,它是很晚才出现的。“帅”作形容词最初是用来指人外貌长得好。他们与长相平平的人相比,也是[出众]的。正因为保留了[出众]这一核心义素才使“帅”字具备了转化的内在条件。这时形容词“帅”的语义结构式可以表示为:
  帅1(形):[人]+[外貌]+[出众]
  这里“帅”的外部辖域为“人的外貌”。 由于“人”与“外貌”在一个人身上是统一的,因此形容词“帅”的外部辖域可以整体描述为“人”。这就突破了只用来指军队中的人的限制,也就是无论什么职业、什么身份地位的人,只要长相好,都可以用“帅”来形容。但一般只指男性,这也可以说是由军队中表“元帅”转化而来的有力证据。
  随着形容词“帅”的普遍运用,它的运用范围更加扩大。如上文举例“你的英文好帅啊!”是说英语水平高;“武打动作帅”是指武打的招式漂亮。在这里,“帅”已经突破表示人的范围,可以用来指称人的动作、事物的特征等。所以形容词的“帅”的外部辖域可以表述为“人、动作或事物”。语义式可以表示为:
  帅2(形):[动作或事物]+[外表]+[出众]
  那么,形容词“帅”就可以整体描述为:
  帅(形):[人或动作或事物]+[外表]+[出众]
  可见,“帅”字从动词转化为名词,再由名词转化为形容词,这一系列转化过程中,核心义素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核心义素保持不变,外部辖域逐渐扩大的过程。核心义素[领头]在这中间始终保持不变,管辖的范围,由特殊身份地位的人的“具体行动”到“身份地位”的人,然后到一般的“人”,再扩展到一般性的“动作”“事物”。从人、动作行为到事物的逐步扩大,核心义素的外部辖域的制约性逐渐减弱,直到这种约束趋向于消失,这样它的辖域范围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这就是“帅”从动词到名词再到形容词的内部转化规律。
  
  三、名动形词的转化
  
  (一)动词向名词的转化
  动词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转化为名词,其中动词和名词之间的意义关系非常密切,名词的意义是动词所联系的某种语义成分的“名物化”或“指称化”的意义。不管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还是表示一种事物,都可以看成是动词失去了原来的述谓功能,从而具有名词的指称功能。这种转化符合我们上面讨论的动词向名词转化的理据,也就是动词的核心义素在二者之间保持不变,同时由具体的动作行为转化为表示这种动作行为的人或事物,动词核心义素所管辖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如“编辑”,《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2)做编辑工作的人。”分别表示动词、名词之意。通过这个定义还可以得出,动词“编辑”的核心义素是[整理加工]。当作为名词表示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时,[整理加工]同样是它的核心义素。当它作动词用时表示具体的编辑行为,是针对某篇文章而言的。当作名词时,就不仅仅是对一篇具体的文章的整理加工。因此从动词到名词,[整理加工]这一核心义素管辖的范围变宽了。又如:“报道”,《现代汉语词典》也列有两个义项“(1)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2)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 因此,动词“报道”的核心义素可以概括为[公开报道]。当转化为名词时指报道这种新闻稿,同样具有[公开报道]这一特征。当作名词用时它也不单指对具体一篇新闻的报道。
  (二)名词向形容词的转化
  有人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出发,来揭示名词向形容词的转化规律。认知语言学研究语义特征有数目多少、时间长短、程度高低、离散连续、定量变量等,其中数量语义特征对我们的分析是很有帮助的。“数量语义特征的离散性和连续性”正是名词、形容词转化的内在理据。“离散指的是具有明确边界、可分离的一个个单位,典型的名词所代表的是物质空间的离散性的物质。”“连续指的是没有明确边界、连绵不断的现象。”形容词所代表的属性是连续性的。另外,“维数多少”也是可以把名词和形容词区别开来的语义概念。典型的名词所代表的是二维或三维的事物,形容词所代表的是零维的属性。当词类发生转化时,这个不一致的数量特征必须通过某种手段加以消除。因此名词转化为形容词的时候必须消除其离散性特征,而具备连续性特征。
  由于名词具有明确边界,指称二维或三维的事物,而形容词是零维的,具有连绵不断的特性,因此形容词的辖域要宽一些。这就说明从动词到形容词的转化过程,是维度逐渐消失,辖域逐步扩大的过程。当动词的核心义素不变,维度消失就意味着动词转化成了形容词。
  (三)为什么动词很少直接转化为形容词
  汉语中有大量词类转化现象,在名、动、形这三类实词的相互转化中,只有动词转化为形容词的现象比较罕见,可以说是出现了断层现象。上文我们讨论了“帅”字,它却经历了由动词到名词,然后到形容词的转化,这个过程可以用来解释说明这个问题。动词一般不可以直接转化为形容词,若要实现这样的转化,需要经过一个中转站,即动词要先转化为名词,然后再由名词转化为形容词。即便如此,许多动词在转化为名词后也会出现中止,并没有在名词的基础上再继续转化为形容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是因为这里面有一定程度的制约因素。名词到形容词的转化就需要一个大的跨度,因为形容词本身表示一种性质,进入组合后就可以直接表示这个性质,而名词具有的性质是间接表示出来的,具体说是通过推理抽象得到的。另外就是只有单音节动词在这一系列的转化中才有积极意义,汉语双音节词很难实现这样的转类。
  在汉语中,有很多实词类转化现象,但只有动词到形容词的转化特别少见。“帅”字的词类转化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认为动词到形容词的转化需要经过一个名词阶段,可以说是动词要先实现名物化,然后再转类为形容词。并且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有一个内在的转化理据存在,就是核心义素始终保持不变,外部辖域逐渐扩大。
  
  参考文献:
  [1]章季涛.实用同源字典[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杨升初.汉语语义学论文集(上册)[C].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葛本仪.语言学概要(修订本)[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4]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 田湘映.名词、形容词转化的理据和数量语义限制[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82~85.
  [6]王红旗.非指称成分产生的原因和基础[J].汉语学习,2006,(1):7~13.
  (姚晓杰,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其他文献
塑性防渗墙施工时的质量控制包括重要辅助工程施工、钻孔成槽施工、混凝土浇筑、槽段混凝土浇筑、施工资料质量控制与管理等,单项的施工控制将直接决定最终的施工质量评定,只要
本文通过对大西铁路客运专线二标段水泥改良土配合比设计要求的研究,获得了配合比设计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了准确的确定水泥改良土配合比设计的试验方法。同时进行了提高水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政工程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市政工程的数量剧增,人们对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越来越重视。随着市政工程施工规模的加速扩大,同时也
5)出丝率 出丝率按年份变化,图省略.从图中可以推测如下结果.
一、绪论    文化之于语言可以用水乳交融来概括,语言总是十分敏锐地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的变迁,反过来,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也必然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因此,语言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的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一种语言又必然适应特定时代和文化阶段的要求。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他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也可以说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系
建始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成渝片区,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普通话大致相同,但同中有异,其叠音现象在语音、语义、构词法上更具特色。    一、叠音名词的种类    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建始方言中的叠音名词分为表称谓和表名物的两大类。  1.表称谓的叠音名词。这类叠音名词用于称呼人的亲属、朋友、熟人,数量不多,常见的主要有:  爸爸 妈妈 哥哥 姐姐 弟弟 妹妹 嫂嫂 叔叔 婶婶 舅舅   爷爷 奶
我不赞成梁永国先生《现代汉字体系的科学性、简易性》(《现代语文》2005年第8期)所持的基本观点。其中汉字的“科学性”内涵模糊,暂不予以讨论,而汉字具有不具有“简易性”,则是汉字研究的一块基石,必须弄清楚。  笔者认为,汉字——无论古汉字,还是现代汉字,不具有“简易性”,是繁难的文字体系。  汉字试图通过书写符号来直接显示语言的词义信息,这种图解词义的记录原则是汉字繁难的总根源。  首先,图解词义
“尹”作为治理、董正讲时,常表示治理政事。但据“尹”的甲骨文和古文形体看,“尹”的本义应为治兽,引申为治理政事,又引中为治理政事的官吏。“尹”在古代的常用文献义是职官名
本文介绍了MgO低热微膨胀混凝土在水电站施工中的应用。重点从配合比设计的角度论述了MgO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结合蜀河水电站工程配合比设计试验,提出满足设计要求并能防止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印前技术、设备不断进步,特别是数字化流程的介入,使印前从手工制版走向了电脑制作。与此同时,各类工艺、技术文件数据信息海量涌现于印前设计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