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尊师之道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x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氏春秋·尊师》中写道:“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所以尊师也。”唐宋之际广为流行的训诫类蒙书代表作《太公家教》里也有一段经典的尊师重道之语:“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由此可见,古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是多么深厚。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
  而在具体做法上,古人尊师重道的行为,更是令人动容;其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和发扬。
  “程门立雪”可谓尊师重道的典范。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今福建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七岁能写诗,八岁能作赋,人称神童。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1076)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任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的寒风来到程颐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闭目养神。二人不敢打扰,恭恭敬敬地侍立在门外。过了良久,程颐醒来,从窗口发现了依然站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此时,他们脚下的积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程颐赶忙起身迎他们进屋。这件事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人们广为传颂的佳话。
  子贡尊师重道的做法也值得世人称道。子贡,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推其为“儒商始祖”。公元前479年,孔子溘然長逝。老师去世后,众弟子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之树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南宋名将、爱国志士岳飞,也是尊师重道的楷模。岳飞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钱上学。但他非常好学,常在私塾窗外听讲,没钱买纸笔,就以树枝为笔,以大地为纸。私塾老师周侗很喜欢这个勤学的孩子,就免费收岳飞为学生,教育他如何做人,帮助他树立保国安民、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每逢单日习文,双日习武,还教他射箭绝技,使其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岳飞不负师教,勤学苦练,文武双全。后来他率岳家军屡建奇功,成为令金兵闻风丧胆的一代英豪。
  周侗去世后,岳飞披麻衣,驾灵车,执孝子之礼,以父礼安葬他。且在朔望之日,无论在外行军打仗,还是驻扎营中,他都要祭拜自己的恩师。痛哭之后,他必定会拿起老师赠送的三百斤“神臂弓”,射出三支箭。岳飞说:“老师教我立身处世、精忠报国的道理,还把他一生摸索出的箭法和武艺都传授给我,师恩是我一生都不能忘怀的。”
  对于尊师,古人不但身体力行,而且还教育子女要这样做。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李世民深知国家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就要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他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为此,他为几个儿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之人。而且,他还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有一次,太子李承乾的老师李纲患足疾,不能行走。李世民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令太子亲自迎接。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步行出入皇宫也要诚惶诚恐。皇帝特许李纲坐轿入宫,且让太子亲迎,足见对这位太子之师的尊重。后来,唐太宗又让礼部尚书王珪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十分生气,当着王珪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丝毫不敢失礼。
  古代也有通过尊师而功成名就、终成大器的。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求学的时候,见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熟读各家典籍,是远近闻名的大儒。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为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郭林宗体弱多病,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时,郭林宗呵责他煮得不好。魏昭听后就去再煮。这样一连三次。当魏昭第四次端着粥进来而没有半点不悦之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郭林宗正式收魏昭为徒,将毕生所学都教给了他。魏昭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
其他文献
一、打下广泛的基础  有一些人认为,学科的分类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另一些人则将学科的分类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他们认为古希腊罗马人强调条分缕析,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有学科的分类了。从世界范围来看,古代东西方的学科都不可能分得那么细,都是各学科的知识混在一起的,古代并没有严格的学科分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有文史哲、政经法、农工医这样的分法呢?中国古代都是综合性的学科,有些学科相对来讲是基础性的学科。因
期刊
引子:《步辇图》背后的故事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中有两组人物:左侧三男相次而立,规矩而拘谨;前面执笏者是朝中的礼官,他红袍虬须,神态沉着,引导使者晋见。其后身形瘦小,头戴平顶小帽,身穿团花窄袖长袍,发饰与衣着都与其他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五十三  文成公主(625—680),李姓,名字不详,唐朝宗室女。其事迹主
期刊
关于“牛”的成语有很多,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对牛弹琴”了。这个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现在多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清代著名画家石涛反其意而用之,创作出一幅流传千古的名画《对牛弹琴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可谓意境深邃,寓意深远。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一篇《画语录》,几乎成为中国画学史乃至中国美学史的压卷之作
期刊
旧事①:宫中有要市外物②,令官吏主之,与人为市,随给其直③。贞元末④,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⑤,稍不如本估⑥。末年不复行文书⑦,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⑧,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⑨。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
期刊
张謇(1853—1926)是清末状元,他把“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深深地融入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的实践中,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备受国人敬仰。张謇在辛勤工作的同时,不忘通过家书对独生子张孝若进行教育。  张謇中年得子,自然对孝若疼爱有加,并寄托了全部希望。他曾说:“我即一子,一坏即无后望。我老矣,不得不为久计也。”因此,张謇对张孝若的每一步成长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期刊
郁离子谓执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数与①,抑亦以为良而倚以图治与?”  执政者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  郁离子曰:“若是,则相国之政与相国之言不相似矣②。”  执政者曰:“何谓也?”  郁离子曰:“仆闻农夫之为田也,不以羊负轭③;贾子之治车也,不以豕骖服④。知其不可以集事,恐为其所败也。是故三代之取士也⑤,必学而后人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不鄙其侧陋⑥。今风纪之司⑦,耳
期刊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全宋诗》)【赏析】  此诗所写,仿佛一幅乍雨时晴的行吟图,读来可爱。首联写云,写云来云往,云聚云散,且以一“议”字,将云拟人化,也可爱化。其实际意思不过是说天上的云时聚时散,一会儿像要下雨,一会儿又不像要下雨,然一经拟写,令人似见众云之眉眼表情,似见其聚之吵嚷,散之扬长。颔联写风写雨
期刊
子昂字伯玉,梓州人。開耀二年许旦榜进士。初,年十八时,未知书,以富家子任侠尚气弋博,后入乡校,感悔,即于州东南金华山观读书,痛自修饰,精穷坟典,耽爱黄、老、《易》象。光宅元年,诣阙上书,谏灵驾入京。武后召见,奇其才,遂拜麟台正字。令云:“地藉英华,文称暐晔。”累迁拾遗。圣历初,解官归。会父丧,庐冢次,县令段简贪残,闻其富,造诈诬子昂,胁取赂二十万缗,犹薄之,遂送狱。子昂自筮卦,惊曰:“天命不佑,吾
期刊
古人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仔细品品这七样,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大概就是酱了。今天看来,作为一种调味品,酱似乎并非不可或缺的。不过,既然古人把它列入“七件事”中,必定有它的道理。这就需要我们从“酱”的源头说起了。  “酱”最初由“爿(pán)”和“酉”组成。“爿”表示“酱”的读音与之接近。“酉”的古文字形像一种盛酒的器皿,表示“酱”的意思跟酒有关。后来,字形中增加了“肉”,表示“酱”的意思
期刊
秋①,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②。昔襄阳庞德公③,至老不入州府;而扬子云草《玄》寂寞④,多为后辈所亵,近似之矣。呜呼!冠冕之窟⑤,名利卒卒⑥,虽朱门之涂泥⑦,士子不见其泥,矧抱疾穷巷之多泥乎⑧?  子魏子独踽踽然来⑨,汗漫其仆⑩,夫夫又不假盖⑾。不见我病色,适与我神会。我弃物也,四十无位。子不以官遇我,知我处顺故也⑿。子挺生者也⒀,无矜色,无邪气,必见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