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的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的雕刻师?”
“看!”他父亲说,“以这只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
“唤醒?”
“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达出一个美妙的教育思想:唤醒。
对我们教育者来说,每个学生都正如石块里的狮子,都有他的本然与应然。我们所能做的,不是改造,不是塑造,而是唤醒,唤醒学生本来在沉睡状态的潜能,将他们从暂时的愚昧中解救出来。正如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所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由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唤醒教育的尝试,有一个较成功的案例,现作一次梳理与总结。初二(2)班的李斌同学,升入初中以来学习成绩极其令人担忧,各门功课都不及格。家庭作业屡屡不得完成,问之,答:“我小学从来都不做作业。”他曾经的同班同学向我介绍了他的种种劣迹。概括起来,李斌是一位智商一般,学习态度一般,比较懒惰,对学习丧失兴趣和热情的学生。我还是决定对李斌开始唤醒之旅。
一、寻找唤醒教育支点,重开自尊、自信的大门
“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马克思
我认为,李斌由于长期处于教师、同学、家长不认可的环境中,渐渐麻木地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在学习生活中淡化了自尊的需求,减弱了自信的力量。然而,自尊自信是青少年心灵成长的自然渴求,一般不会因外在环境的恶劣而消失。我特地阅读了青少年自尊自信方面的书籍。青少年自尊自信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渴望表现自己。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愿意在集体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乐于做自己能做到而别人又能见到的好事,以引起大家对自己的注意,赢得大家的喜欢。二是关心自己的形象。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比较注重外貌的修饰、言谈举止的文明,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等。三要求他人尊重自己。他们迫切地想了解自己,也懂得通过了解别人来认识自己,尤其是希望得到教师、家长的理解和尊重。这三个方面李斌表现得不是很强烈,但仍隐约可见。
适逢学完一个诗歌单元,作文课上我建议学生不拘一格大胆写诗。李斌的习作在结构选材上几乎没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他注意了压韵,并且不少诗句借用历史故事,让整首诗带有了历史沧桑感和稍浓的文化气息。我给李斌打了一个很高的分数,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将这首诗的优点大谈特谈。一年多来(甚至几年来),他的名字首次以褒扬的姿态被教师大声地呼出,坐在教室最后的李斌抬起了头,坐姿和眼神流露出激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客观分析受教育者的状况,探寻造成受教育者不良情况的根源,善于发现、捕捉有效时机,以此为支点,唤醒受教育者沉睡已久的潜能。在上述案例中,我考虑的绝不仅仅是提高李斌的写作能力,更多的是以他这次习作的优点作为唤醒教育的支点,在众多学生面前重启了李斌自尊自信的大门。这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二、把握继续唤醒时机,呵护受教育者的自尊自信
强烈的自尊自信是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又是一种强大的自我约束力,促使人燃起智慧的火花,充分挖掘个人的潜力,不断给自己提出新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然而,对学生的唤醒教育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自尊自信的重新建立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育者的持续关注。
李斌开始做一些语文家庭作业了,字迹也变得工整。我用细心与认真对待李斌的一点一滴的进步。私下我还与班委交流自习课上李斌的表现,希望班委带领同学给其一个友好的学习环境;与其他任课老师交流,唤醒他们对李斌进步的期盼。在为李斌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后再辅以适当的真诚的赞扬与鼓励。李斌在一次语文测验中及格了。在看到自己惊人的变化后,我引领李斌作了一次自我剖析,明白自己的优缺点,懂得自尊自信,催人自强不息。自尊自信的人会愈挫愈奋;丧失自尊的人可能会自轻自贱,甚至会自暴自弃。
对学生的唤醒绝不能抓一抓,放一放,需要我们一路耐心、细心地关注、呵护、扶持。唤醒教育本来就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自我生成与建构的过程。人的生命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被唤醒的过程。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觉醒与领悟的过程中,会一次比一次更加真切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从而逐渐地根据真实的自我来自由自觉地建构与完善自我。
三、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引领受教育者实现自我自觉建构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
国庆节来临的前一天,李斌拿着一张《中学生学习报》来找我,他指着其中的一篇《话说“寡人”》对我说:“老师,这一篇有问题。扁鹊不是战国人,他是春秋中期人,历史上还有扁鹊路经虢国,救治虢国王子的故事,虢国是春秋后期被晋国灭的,所以上面是错的。”我一看,报纸的边沿上赫然写着他的观点。于是我跟李斌一起查找資料,明白了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至今还没有形成定论呢。
我极度赞杨了李斌的怀疑精神,以及他现在的学习态度。如今的李斌作业做了,成绩好了,还主动开始了探索研究,基本实现了自我自觉的建构。这种主动的探索研究已经是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了,当学生的这种冲动被激发出来后,教师应该呵护、关怀、唤醒并张扬人的这种生命冲动意识,使之能够在已有的现实规定中奋然而起,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张扬个性,实现自我充分、全面的发展。
唤醒教育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促使人全面觉醒,进而实现自我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教育过程,具有生命性、意义性、立体性和过程性等特征。教师应立足于学生人格心灵的成长,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寻找唤醒的支点,循序渐进,实施人本体结构的唤醒,使文化价值与本体生命融合。美丽的唤醒也将开启学生别样美好的人生。
“看!”他父亲说,“以这只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
“唤醒?”
“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达出一个美妙的教育思想:唤醒。
对我们教育者来说,每个学生都正如石块里的狮子,都有他的本然与应然。我们所能做的,不是改造,不是塑造,而是唤醒,唤醒学生本来在沉睡状态的潜能,将他们从暂时的愚昧中解救出来。正如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所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由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唤醒教育的尝试,有一个较成功的案例,现作一次梳理与总结。初二(2)班的李斌同学,升入初中以来学习成绩极其令人担忧,各门功课都不及格。家庭作业屡屡不得完成,问之,答:“我小学从来都不做作业。”他曾经的同班同学向我介绍了他的种种劣迹。概括起来,李斌是一位智商一般,学习态度一般,比较懒惰,对学习丧失兴趣和热情的学生。我还是决定对李斌开始唤醒之旅。
一、寻找唤醒教育支点,重开自尊、自信的大门
“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马克思
我认为,李斌由于长期处于教师、同学、家长不认可的环境中,渐渐麻木地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在学习生活中淡化了自尊的需求,减弱了自信的力量。然而,自尊自信是青少年心灵成长的自然渴求,一般不会因外在环境的恶劣而消失。我特地阅读了青少年自尊自信方面的书籍。青少年自尊自信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渴望表现自己。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愿意在集体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乐于做自己能做到而别人又能见到的好事,以引起大家对自己的注意,赢得大家的喜欢。二是关心自己的形象。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比较注重外貌的修饰、言谈举止的文明,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等。三要求他人尊重自己。他们迫切地想了解自己,也懂得通过了解别人来认识自己,尤其是希望得到教师、家长的理解和尊重。这三个方面李斌表现得不是很强烈,但仍隐约可见。
适逢学完一个诗歌单元,作文课上我建议学生不拘一格大胆写诗。李斌的习作在结构选材上几乎没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他注意了压韵,并且不少诗句借用历史故事,让整首诗带有了历史沧桑感和稍浓的文化气息。我给李斌打了一个很高的分数,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将这首诗的优点大谈特谈。一年多来(甚至几年来),他的名字首次以褒扬的姿态被教师大声地呼出,坐在教室最后的李斌抬起了头,坐姿和眼神流露出激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客观分析受教育者的状况,探寻造成受教育者不良情况的根源,善于发现、捕捉有效时机,以此为支点,唤醒受教育者沉睡已久的潜能。在上述案例中,我考虑的绝不仅仅是提高李斌的写作能力,更多的是以他这次习作的优点作为唤醒教育的支点,在众多学生面前重启了李斌自尊自信的大门。这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二、把握继续唤醒时机,呵护受教育者的自尊自信
强烈的自尊自信是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又是一种强大的自我约束力,促使人燃起智慧的火花,充分挖掘个人的潜力,不断给自己提出新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然而,对学生的唤醒教育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自尊自信的重新建立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育者的持续关注。
李斌开始做一些语文家庭作业了,字迹也变得工整。我用细心与认真对待李斌的一点一滴的进步。私下我还与班委交流自习课上李斌的表现,希望班委带领同学给其一个友好的学习环境;与其他任课老师交流,唤醒他们对李斌进步的期盼。在为李斌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后再辅以适当的真诚的赞扬与鼓励。李斌在一次语文测验中及格了。在看到自己惊人的变化后,我引领李斌作了一次自我剖析,明白自己的优缺点,懂得自尊自信,催人自强不息。自尊自信的人会愈挫愈奋;丧失自尊的人可能会自轻自贱,甚至会自暴自弃。
对学生的唤醒绝不能抓一抓,放一放,需要我们一路耐心、细心地关注、呵护、扶持。唤醒教育本来就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自我生成与建构的过程。人的生命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被唤醒的过程。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觉醒与领悟的过程中,会一次比一次更加真切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从而逐渐地根据真实的自我来自由自觉地建构与完善自我。
三、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引领受教育者实现自我自觉建构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
国庆节来临的前一天,李斌拿着一张《中学生学习报》来找我,他指着其中的一篇《话说“寡人”》对我说:“老师,这一篇有问题。扁鹊不是战国人,他是春秋中期人,历史上还有扁鹊路经虢国,救治虢国王子的故事,虢国是春秋后期被晋国灭的,所以上面是错的。”我一看,报纸的边沿上赫然写着他的观点。于是我跟李斌一起查找資料,明白了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至今还没有形成定论呢。
我极度赞杨了李斌的怀疑精神,以及他现在的学习态度。如今的李斌作业做了,成绩好了,还主动开始了探索研究,基本实现了自我自觉的建构。这种主动的探索研究已经是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了,当学生的这种冲动被激发出来后,教师应该呵护、关怀、唤醒并张扬人的这种生命冲动意识,使之能够在已有的现实规定中奋然而起,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张扬个性,实现自我充分、全面的发展。
唤醒教育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促使人全面觉醒,进而实现自我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教育过程,具有生命性、意义性、立体性和过程性等特征。教师应立足于学生人格心灵的成长,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寻找唤醒的支点,循序渐进,实施人本体结构的唤醒,使文化价值与本体生命融合。美丽的唤醒也将开启学生别样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