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理念已严重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新课改条件下,转变教师的职能,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亟待完善,本文就新课改条件下,如何转变教师的角色,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 物理教学 探究实验
物理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这使我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新课程标准是要把科学探究学习和科学内容学习放到同等甚至重要的位置。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条件下,要实现物理教学根本意义上的变革,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师应做好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准备。
一、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已经严重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过程教育”目前正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也是科学课教育设立的主导思想之一。根据学习规律,学生只有成为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和参与者,才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在初中物理课教学中,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地思考,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分数而学习,这就是物理教学实验的追求,也可以说代表了中国教育方式改革的未来走向。初中物理尤其是实验教学操作性强,探究性强,学生独立操作往往会感到困难重重,有些教材中的实验还可能受外界各种环境的影响,导致不可操作,因为操作结果是和课本知识相违背。这些具体问题都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一方面促成学生研究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教学时可以充分融入课堂,既掌握教学的脉络又驾驭实验的开展。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课堂演示实验必不可少。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教师单独做演示。当然,这种方法固然有操作快捷、讲解条理清晰等优点,但也有很不足的方面:一是学生处于旁观地位,缺乏参与意识。二是教师读数或宣布实验结果时,学生半信半疑,总认为教师做了加工修改,缺少客观性。三是课堂隋景呆板,变化少。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毫无意义,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如果在教学中能够这样,例如在教学“摩擦力”时,教师请学生帮忙打开一只沾满油的瓶盖,当连续几个同学都没打开时,学生们积极参与,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如裹上麻布、增大压力等等,最终在打开瓶盖的同时,让学生们联系实际生活,从而很自然地进入“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教学之中。这样,教师扮演的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神奇的物理现象探索之中,这样既使学生能对概念等基本知识理解的更为透彻,又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二、利用课程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年龄较小,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机。初中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刚学物理,时常流露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如果初有学习兴趣,便会用功学习,取得一点成绩,更下一点功夫,于是成绩更好,兴趣越来越浓,对学习终会达到着迷的程度。例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认为一张小小的纸绝对托不住满满的一杯水。因此,在“大气压强存在”的探究实验中,由于实验材料易找,实验简单易做且效果明显,在教学中让大家设计实验亲身体验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结果同学们做了多种实验:吸盘挂钩;纸片“托住”满杯水;乒乓球“托住”满杯水;注射器吸药液;用力吹两张纸的中间,两张纸被大气压紧压在一起;用力吹向小漏斗,小漏斗下的乒乓球被小漏斗紧紧“吸”住等等有趣的实验,使他们智慧的火花在动手实践中产生,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般情况下,初二年级学生的兴趣状况往往处于这种阶段。实践证明,学习兴趣的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使学生取得了好成绩,这种结果又反过来强化了学习兴趣,使它产生更大的效能,为学习提供更强的推动力量。因此,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与知识的传授同样重要。
三、抓好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探究活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于探究实验的教学,是新课改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新点。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众所周知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要提示注意: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力,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学生对学习探究实验就非常重视了。除了让学生做完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外,还可以通过制做教具、学具,把许多演示实验也改成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如演示浮力的大小,电流强度跟电压的关系等实验。然而仅仅有兴趣是不够的,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通过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正确理解原理,明确实验目的,认真设计步骤,详细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特别是一些实验出现了误差后,应要求学生认真讨论,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使学生逐步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
总之,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是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新课改的稳定推进,教师在学生物理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实验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质量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能为学习高中乃至大学物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大力推广加强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兴旺,李霞,新课标改革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学研究,2007(11)。
[关键词]新课改 物理教学 探究实验
物理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这使我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新课程标准是要把科学探究学习和科学内容学习放到同等甚至重要的位置。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条件下,要实现物理教学根本意义上的变革,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师应做好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准备。
一、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已经严重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过程教育”目前正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也是科学课教育设立的主导思想之一。根据学习规律,学生只有成为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和参与者,才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在初中物理课教学中,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地思考,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分数而学习,这就是物理教学实验的追求,也可以说代表了中国教育方式改革的未来走向。初中物理尤其是实验教学操作性强,探究性强,学生独立操作往往会感到困难重重,有些教材中的实验还可能受外界各种环境的影响,导致不可操作,因为操作结果是和课本知识相违背。这些具体问题都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一方面促成学生研究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教学时可以充分融入课堂,既掌握教学的脉络又驾驭实验的开展。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课堂演示实验必不可少。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教师单独做演示。当然,这种方法固然有操作快捷、讲解条理清晰等优点,但也有很不足的方面:一是学生处于旁观地位,缺乏参与意识。二是教师读数或宣布实验结果时,学生半信半疑,总认为教师做了加工修改,缺少客观性。三是课堂隋景呆板,变化少。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毫无意义,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如果在教学中能够这样,例如在教学“摩擦力”时,教师请学生帮忙打开一只沾满油的瓶盖,当连续几个同学都没打开时,学生们积极参与,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如裹上麻布、增大压力等等,最终在打开瓶盖的同时,让学生们联系实际生活,从而很自然地进入“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教学之中。这样,教师扮演的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神奇的物理现象探索之中,这样既使学生能对概念等基本知识理解的更为透彻,又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二、利用课程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年龄较小,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机。初中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刚学物理,时常流露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如果初有学习兴趣,便会用功学习,取得一点成绩,更下一点功夫,于是成绩更好,兴趣越来越浓,对学习终会达到着迷的程度。例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认为一张小小的纸绝对托不住满满的一杯水。因此,在“大气压强存在”的探究实验中,由于实验材料易找,实验简单易做且效果明显,在教学中让大家设计实验亲身体验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结果同学们做了多种实验:吸盘挂钩;纸片“托住”满杯水;乒乓球“托住”满杯水;注射器吸药液;用力吹两张纸的中间,两张纸被大气压紧压在一起;用力吹向小漏斗,小漏斗下的乒乓球被小漏斗紧紧“吸”住等等有趣的实验,使他们智慧的火花在动手实践中产生,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般情况下,初二年级学生的兴趣状况往往处于这种阶段。实践证明,学习兴趣的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使学生取得了好成绩,这种结果又反过来强化了学习兴趣,使它产生更大的效能,为学习提供更强的推动力量。因此,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与知识的传授同样重要。
三、抓好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探究活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于探究实验的教学,是新课改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新点。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众所周知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要提示注意: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力,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学生对学习探究实验就非常重视了。除了让学生做完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外,还可以通过制做教具、学具,把许多演示实验也改成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如演示浮力的大小,电流强度跟电压的关系等实验。然而仅仅有兴趣是不够的,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通过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正确理解原理,明确实验目的,认真设计步骤,详细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特别是一些实验出现了误差后,应要求学生认真讨论,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使学生逐步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
总之,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是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新课改的稳定推进,教师在学生物理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实验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质量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能为学习高中乃至大学物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大力推广加强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兴旺,李霞,新课标改革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学研究,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