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一向都怕学习文言文那文绉绉的语言、晦涩难懂的字句、永远也分辨不清的异义词……这些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学起来真是索然无味。自然,学生学得难受,老师也教得辛苦。
2007年韶关市语文升中考中,文言文的得分率是31%,其中翻译题得分率27%,内容题(问答题)得分率28%。得分率之低,由此可见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我从两方面工作来改变这种状况:一是速读比赛;二是比较归纳 。
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诵读,只有把原文读熟了,读顺了,才能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否则,学生就会没有兴趣、没有耐心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而以往文言文的“读”就是学生听范读后,再进行集体、个别的诵读,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特点。所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要从“读”开始。
一、 速读比赛激发诵读的兴趣
语文课堂离不开“读”,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
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多了,读熟了,就能增强语感,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古文的句子简短,多数有押韵,读起来应该朗朗上口,可是学生却认为好多字很难读,甚至不懂得读。针对这种情况,我分了几个步骤来解决他们的困难:
1. 要求学生课前熟读课文,把不懂得读、很难读的字作好标志,尽量能查字典弄懂;
2. 课堂听老师或录音范读,并注意已作好标志的字的读音;
3. 请几个学生轮流速读,看看谁读得快又准;
4. 全班共有六小组,任选的两组之间进行速读比赛:每组的第一个同学在老师喊了“开始”后,同时诵读起来,读毕,就轮到第二个同学读,依次轮下去,哪个组的最后那个同学先读完,哪个组就是赢家;
5. 全班分成两大组进行速读比赛,形式与上面的环节一样——因为人越多,比赛越精彩,此起彼伏,更能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
进行4,5环节时有要求:老师要求同学的诵读要大声,能让大家都听得到;但学生读书的速度一加快,声音就有点模糊不清,有些人就有可能少读、漏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每组互相派一人去听对方的诵读;这样比赛,同学们就没有异议了,赢得开心,输得心服。
我开始采用这种速读比赛时,还担心学生不能适应,因此我自己示范了几次快速诵读——舌头卷得飞快,几句话才换一口气,一篇课文在极短的时间内读完,快而清晰。学生除了拍手,还发出“哇、哇”的惊讶声,少许的羡慕、少许的敬佩都流露在脸上,我心中乐了:鱼儿上钩了。尤其是当我看到学生还没有轮到自己读时,他已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大有一展雄风的模样;看到自己组落后于别组时,学生焦急地捶打着桌面,并鼓励组员“读快一点,读快一点”的情形;看到自己组即将胜利时,他们相互击掌、拥抱在一起的样子。我更加相信我的决定是对的,更加坚定了这种速读教学方式。
事实证明这种速读比赛极大地提高了诵读兴趣,激发了学生好强的心理、竞争的意识,促进了他们的团结合作,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我想速读比赛真的能让学生快乐地读书,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 比较归纳提高学习的效率
无论是文言文的单篇课习,还是文言文的单元复习,都要涉及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虚词的用法、文章的思想感情等的学习。如果仍是独篇、独单元的复习,学生须记忆的内容特别多,费时又费力,还可能学了后面的课文,忘了前面的知识。而一学期至少要学习7~8篇文言文,一学年学习16篇,初中三年就是48篇,如果这么多的学习内容只是一味死记硬背,每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就会无所适从,更别提三个学年结束后的升中考试了。
比较归纳是课文之间、单元之间进行各个知识点的比较,找出比较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著名语文教学法专家张寿康教授曾指出“在比较中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指出“比较阅读是增长智力,提高能力,增益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异义词等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归纳。
如在教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列子〉二则》的《杞人忧天》时,文中“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的“只使”译为“即使”,我提醒学生上册书的一篇文言文还有哪一个字也译为“即使”。
学生查找后回答——《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虽”。
于是,学期末的复习,就有了学生对“一意多词”的比较归纳:
译为“因此”的字词、译为“故”的比较归纳、译为“难道”的字词……
如译为“难道”的字词:
1.“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宁 《岳飞》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2.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岂能 《〈列子〉二则》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非常有助于他们对文言文的快速理解。如在文言文多处出现的“而”,学生开始碰到这字不懂,当随着“而”字在多篇课文出现了十几次时,对“而”字的意义渐渐懂了,“而”字在后面学习中继续出现,就更进一步加深了印象。在熟读课文基础上的速读,学生对有“而”字的句子记住了,对有“而”字的句子的上下文也记住了。而对这字的比较归纳,则让学生对于“而”字因上下文的关系而解释有变化、对于“而”字的词组因结构不同而用法有变化,都很快弄懂了,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心理学认为两种不同对象的彼此诱导和相互感应,可以提高感知效果,有利于活跃思维,激发智力,加深理解,提高记忆。比较归纳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使得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去体验、揣摩,在教师的指导下共享认识现实、改造现实的快乐。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上面介绍的速读比赛、比较归纳不失为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之一,这两者虽然形式不同,但操作起来却有一共同点,即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和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是起引导、点拨作用,故受到学生的欢迎, 改变了“学生学得难受,老师也教得辛苦”的状况,从而让学生快乐地学,老师轻松地教。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J].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必成.注重诵读注重理解[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4).
(韶关钢铁集团公司东区实验学校)
2007年韶关市语文升中考中,文言文的得分率是31%,其中翻译题得分率27%,内容题(问答题)得分率28%。得分率之低,由此可见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我从两方面工作来改变这种状况:一是速读比赛;二是比较归纳 。
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诵读,只有把原文读熟了,读顺了,才能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否则,学生就会没有兴趣、没有耐心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而以往文言文的“读”就是学生听范读后,再进行集体、个别的诵读,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特点。所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要从“读”开始。
一、 速读比赛激发诵读的兴趣
语文课堂离不开“读”,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
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多了,读熟了,就能增强语感,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古文的句子简短,多数有押韵,读起来应该朗朗上口,可是学生却认为好多字很难读,甚至不懂得读。针对这种情况,我分了几个步骤来解决他们的困难:
1. 要求学生课前熟读课文,把不懂得读、很难读的字作好标志,尽量能查字典弄懂;
2. 课堂听老师或录音范读,并注意已作好标志的字的读音;
3. 请几个学生轮流速读,看看谁读得快又准;
4. 全班共有六小组,任选的两组之间进行速读比赛:每组的第一个同学在老师喊了“开始”后,同时诵读起来,读毕,就轮到第二个同学读,依次轮下去,哪个组的最后那个同学先读完,哪个组就是赢家;
5. 全班分成两大组进行速读比赛,形式与上面的环节一样——因为人越多,比赛越精彩,此起彼伏,更能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
进行4,5环节时有要求:老师要求同学的诵读要大声,能让大家都听得到;但学生读书的速度一加快,声音就有点模糊不清,有些人就有可能少读、漏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每组互相派一人去听对方的诵读;这样比赛,同学们就没有异议了,赢得开心,输得心服。
我开始采用这种速读比赛时,还担心学生不能适应,因此我自己示范了几次快速诵读——舌头卷得飞快,几句话才换一口气,一篇课文在极短的时间内读完,快而清晰。学生除了拍手,还发出“哇、哇”的惊讶声,少许的羡慕、少许的敬佩都流露在脸上,我心中乐了:鱼儿上钩了。尤其是当我看到学生还没有轮到自己读时,他已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大有一展雄风的模样;看到自己组落后于别组时,学生焦急地捶打着桌面,并鼓励组员“读快一点,读快一点”的情形;看到自己组即将胜利时,他们相互击掌、拥抱在一起的样子。我更加相信我的决定是对的,更加坚定了这种速读教学方式。
事实证明这种速读比赛极大地提高了诵读兴趣,激发了学生好强的心理、竞争的意识,促进了他们的团结合作,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我想速读比赛真的能让学生快乐地读书,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 比较归纳提高学习的效率
无论是文言文的单篇课习,还是文言文的单元复习,都要涉及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虚词的用法、文章的思想感情等的学习。如果仍是独篇、独单元的复习,学生须记忆的内容特别多,费时又费力,还可能学了后面的课文,忘了前面的知识。而一学期至少要学习7~8篇文言文,一学年学习16篇,初中三年就是48篇,如果这么多的学习内容只是一味死记硬背,每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就会无所适从,更别提三个学年结束后的升中考试了。
比较归纳是课文之间、单元之间进行各个知识点的比较,找出比较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著名语文教学法专家张寿康教授曾指出“在比较中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指出“比较阅读是增长智力,提高能力,增益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异义词等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归纳。
如在教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列子〉二则》的《杞人忧天》时,文中“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的“只使”译为“即使”,我提醒学生上册书的一篇文言文还有哪一个字也译为“即使”。
学生查找后回答——《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虽”。
于是,学期末的复习,就有了学生对“一意多词”的比较归纳:
译为“因此”的字词、译为“故”的比较归纳、译为“难道”的字词……
如译为“难道”的字词:
1.“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宁 《岳飞》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2.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岂能 《〈列子〉二则》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非常有助于他们对文言文的快速理解。如在文言文多处出现的“而”,学生开始碰到这字不懂,当随着“而”字在多篇课文出现了十几次时,对“而”字的意义渐渐懂了,“而”字在后面学习中继续出现,就更进一步加深了印象。在熟读课文基础上的速读,学生对有“而”字的句子记住了,对有“而”字的句子的上下文也记住了。而对这字的比较归纳,则让学生对于“而”字因上下文的关系而解释有变化、对于“而”字的词组因结构不同而用法有变化,都很快弄懂了,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心理学认为两种不同对象的彼此诱导和相互感应,可以提高感知效果,有利于活跃思维,激发智力,加深理解,提高记忆。比较归纳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使得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去体验、揣摩,在教师的指导下共享认识现实、改造现实的快乐。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上面介绍的速读比赛、比较归纳不失为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之一,这两者虽然形式不同,但操作起来却有一共同点,即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和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是起引导、点拨作用,故受到学生的欢迎, 改变了“学生学得难受,老师也教得辛苦”的状况,从而让学生快乐地学,老师轻松地教。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J].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必成.注重诵读注重理解[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4).
(韶关钢铁集团公司东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