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在新时代,德育走向生活化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我们正在逐步探索如何进行生活化德育。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与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以及社会息息相关的话题,当然生活化德育需要学校提高德育理念,教师加强课堂德育工作,学生加强德育生活实践、家长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唯有齐头并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是生活化德育,如何实施两个方面。
【关键词】中职 生活化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72-02
一、生活化德育的定义和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在他看来,教育应该植根于生活,这样才能够发挥力量。同样的道理,而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植根于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没有能与生活分离开的纯道德生活,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从这份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引导人学会生活。而相反的是,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出现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脱节的问题,这是与客观的实践所不相符的,也是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因此,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生活化”就应解释为:使得某种事物转变为生活的特征或状态。德育与一般性的知识传授、教学技巧不同,它是塑造美好心灵、培育优良品格、养成得体的行为习惯的一种途径和手段,所以不能把德育封闭孤立起来,也不能把德育政治化和口号化,而应该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切实关注和指导学生,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每天遇到的普遍问题,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应该本着“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的原则,在实践中渗透德育理念,通过实践学习德育理念。
中职德育内容的“生活化”是指将中职德育课程与中职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中职德育课程的内容应该来自中职生的实际生活,关注中职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道德困惑,指导中职生的道德选择,为其提供方向性的指导。中职德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真实,德育应该贴合中职生实际生活,不能与社会脱节;其次是具体,具体是指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挖掘出闪光点,不能说大话、空话、盲目喊口号;最后是有用,德育教育应该可以解答中职生的一些道德困惑,传递正能量,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服务于中职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才容易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如何实施生活化德育
1.转变观念,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实施生活化德育首先要做的是转变德育教育的观念,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指导工作,这也是构建学校生活化德育模式的关键。在过去,我们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受教育者的德育主要应该在家庭中完成,到学校只是为了学习书本知识,学生可以按照制订的道德标准自觉遵守,也许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是适用的,但是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可否认的是,德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原本的价值观产生了一些变化,有些变化并不是超好的方面发展的,为此德育工作迫在眉睫。人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他们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受到周围思想的影响,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周围世界,因材施教。如今,社会结构越来越多元化,我们不能够用传统的、过时的德育理念,开展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这样不利于与时俱进,同时开展德育工作也有一定的困难。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欲望,即把学生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把学生作为道德主体,为此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的生活基础也就是道德基础。德育教育应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能够起到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生活,对待生活中的困境,在正确的道德观的指引下做出正确的选择。中职学生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课余生活、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会遇到困难和烦恼。为此德育工作必须深入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回忆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不可否认的是,学的较好的科目,往往是自己比较欣赏的老师,由此印证了“爱屋及乌”,这也可以充分地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互助的朋友关系,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个体,聆听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他们悉心交流。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基础、智力、素质等是各不相同的,在德育中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德育要想生活化,就不能局限于课内,更要延伸到课外。因此老师要积极开展课下的活动,并且布置有意义的实践调查活动。例如开展夕阳红活动,社区走访等,当然这些活动是依据于书本上一些德育知识的,我们所做的实践调查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知识,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对于这些活动还可以开展评比活动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教师需要注意,在这些活动中,不可主次颠倒,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才可以感受到主人翁地位,活动才可以开展下去。
3.创设生活化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于书本知识的分析,因为空白的说教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联系时事热点,还可以做一些课堂小游戏。比如讲到诚信这一节时,可以联系三鹿奶粉事件,塑化剂事件,思念汤圆事件,农夫山泉饮用水不合格等事件,从这些事件中痛斥不法厂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小游戏例如买卖活动,从进货到出售到卖出全过程的展现,这样可以使得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学生的真正参加可以对于书本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总而言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学生出发,联系实际永远是德育生活化的必由之路,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赵静.中职学校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7)
[2]郑重.中职德育课程生活化的探索[J].作家.2007(12)
[3]田文举.渗透新课改精神 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3)
【关键词】中职 生活化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72-02
一、生活化德育的定义和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在他看来,教育应该植根于生活,这样才能够发挥力量。同样的道理,而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植根于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没有能与生活分离开的纯道德生活,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从这份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引导人学会生活。而相反的是,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出现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脱节的问题,这是与客观的实践所不相符的,也是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因此,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生活化”就应解释为:使得某种事物转变为生活的特征或状态。德育与一般性的知识传授、教学技巧不同,它是塑造美好心灵、培育优良品格、养成得体的行为习惯的一种途径和手段,所以不能把德育封闭孤立起来,也不能把德育政治化和口号化,而应该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切实关注和指导学生,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每天遇到的普遍问题,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应该本着“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的原则,在实践中渗透德育理念,通过实践学习德育理念。
中职德育内容的“生活化”是指将中职德育课程与中职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中职德育课程的内容应该来自中职生的实际生活,关注中职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道德困惑,指导中职生的道德选择,为其提供方向性的指导。中职德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真实,德育应该贴合中职生实际生活,不能与社会脱节;其次是具体,具体是指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挖掘出闪光点,不能说大话、空话、盲目喊口号;最后是有用,德育教育应该可以解答中职生的一些道德困惑,传递正能量,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服务于中职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才容易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如何实施生活化德育
1.转变观念,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实施生活化德育首先要做的是转变德育教育的观念,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指导工作,这也是构建学校生活化德育模式的关键。在过去,我们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受教育者的德育主要应该在家庭中完成,到学校只是为了学习书本知识,学生可以按照制订的道德标准自觉遵守,也许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是适用的,但是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可否认的是,德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原本的价值观产生了一些变化,有些变化并不是超好的方面发展的,为此德育工作迫在眉睫。人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他们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受到周围思想的影响,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周围世界,因材施教。如今,社会结构越来越多元化,我们不能够用传统的、过时的德育理念,开展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这样不利于与时俱进,同时开展德育工作也有一定的困难。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欲望,即把学生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把学生作为道德主体,为此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的生活基础也就是道德基础。德育教育应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能够起到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生活,对待生活中的困境,在正确的道德观的指引下做出正确的选择。中职学生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课余生活、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会遇到困难和烦恼。为此德育工作必须深入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回忆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不可否认的是,学的较好的科目,往往是自己比较欣赏的老师,由此印证了“爱屋及乌”,这也可以充分地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互助的朋友关系,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个体,聆听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他们悉心交流。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基础、智力、素质等是各不相同的,在德育中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德育要想生活化,就不能局限于课内,更要延伸到课外。因此老师要积极开展课下的活动,并且布置有意义的实践调查活动。例如开展夕阳红活动,社区走访等,当然这些活动是依据于书本上一些德育知识的,我们所做的实践调查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知识,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对于这些活动还可以开展评比活动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教师需要注意,在这些活动中,不可主次颠倒,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才可以感受到主人翁地位,活动才可以开展下去。
3.创设生活化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于书本知识的分析,因为空白的说教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联系时事热点,还可以做一些课堂小游戏。比如讲到诚信这一节时,可以联系三鹿奶粉事件,塑化剂事件,思念汤圆事件,农夫山泉饮用水不合格等事件,从这些事件中痛斥不法厂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小游戏例如买卖活动,从进货到出售到卖出全过程的展现,这样可以使得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学生的真正参加可以对于书本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总而言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学生出发,联系实际永远是德育生活化的必由之路,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赵静.中职学校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7)
[2]郑重.中职德育课程生活化的探索[J].作家.2007(12)
[3]田文举.渗透新课改精神 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