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反映。教师在课堂上只有以情激情,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030-001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反映。我们的祖先历来重视情感教育。孔子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强调通过诗歌教育的熏陶感染,培养人的感情。我国明代学者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他认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说明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开拓思维,学得轻松活泼。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因素,“披文以人情”,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激起情感的共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提高读写水平。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寓于语文教学的一切过程、一切活动之中的,它是语文教学之本,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有知识传递,而没有情感交流,不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就不能完成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使命。
为什么情感教育在语文学科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呢?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人类的情感有调节、动力、强化、感染、迁移、信号等多种功能。这个功能在各种学科教学中都有重要作用,而在语文数学中更具特殊意义。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其一,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作用。语文学科是兼有思想性和工具性的基础学科。既要进行语文能力培养,又要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就能把育人寓于学文之中,培养学生形成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这一任务的完成,不是靠生硬的思想灌输,而是靠情感交流,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其二,是语文数学的内容。一篇篇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课文,无论是描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还是讴歌伟大祖国的锦绣山河;无论是塑料人物的美好心灵,还是鞭挞人世间的丑恶现象:作者的笔端都饱含激情,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由于学生情感的发展与课文思想含义的理解密不可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挖掘和揭示课文中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
其三,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育相统一的教学原则。思想与语言,文与道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总是把一定的观念思想和情感渗透给学生。教师只有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把鲜明的爱和情正确地表达出来,才能以情感人,以情育人,陶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
其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状态。如何将他们学习的兴趣从“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上转移到课文中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情景交融的感人意境和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中来,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将学生“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得到的力量导向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追求。
如何在语文中加强情感教育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体会到要抓住以下三点:
1、分析形象,叩开学生情感的心扉
借形传神,托物言志,是文艺作品的一般规律。情感与形象是紧密相连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和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从而叩开情感的心扉。如教学歌剧《白毛女》时,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代表贫苦大众的杨白劳和代表封建势力的黄世仁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杨家贫寒凄苦熬年关,黄家张灯结彩,欢度除夕等不同的场景气氛的对比,反映严重的阶级对立。通过黄世仁在堂后猜拳行令,狂欢作乐,堂前逼租逼债,逼卖亲生的对比,揭示黄世仁的性格特征,认识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本性。理解黄世仁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从而激起学生憎恨封建社会,同情劳苦大众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引入情境。唤起这生情感的共鸣
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引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喜怒哀乐发生共鸣,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乐其所乐,悲其所悲,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
如讲授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以情激情的氛围,将学生引入悲壮的意境之中。首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用包含感情的语言,描绘韩麦尔先生即将下课时的神情,语言和动作,并进一步揣测他的内心活动。顿时,同学们的心弦纷纷被拨动,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韩麦尔先生与故土和亲人告别的庄严而令人心碎的场面,虽然发生在19世纪的法兰西,然而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接着,教师又由此及彼,引导学生回顽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近代史。一桩桩丧权辱国的事件,使学生产生了和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共鸣,认识到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每一个中国人责无旁贷,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开拓创新。
3、以情感人,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涛
在课堂上,教师必须通过语言的艺术表达情感,把握课文感情的基调。喜怒哀乐,随文章的“情脉”而变,以声传情,以情感人,达到动情与晓理的和谐统一,点燃起学生情感的火花。
如教学《最后一次讲演》时,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李公朴是怎样—个人,然后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讲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李公朴先生是一位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畏强暴、不怕流血牺牲的勇士,他为了反内战,争民主,却不幸倒在反动派的屠刀下……一个热爱民主的爱国之士就这样倒下了,我们悲痛!为烈士的死难而悲痛;我们愤怒!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而愤怒……”教师慷慨陈词,以情激情,使同学们义愤填膺,怒火中烧,对国民党反动派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法西斯罪行充满仇恨。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只有以情激隋,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030-001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反映。我们的祖先历来重视情感教育。孔子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强调通过诗歌教育的熏陶感染,培养人的感情。我国明代学者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他认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说明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开拓思维,学得轻松活泼。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因素,“披文以人情”,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激起情感的共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提高读写水平。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寓于语文教学的一切过程、一切活动之中的,它是语文教学之本,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有知识传递,而没有情感交流,不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就不能完成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使命。
为什么情感教育在语文学科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呢?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人类的情感有调节、动力、强化、感染、迁移、信号等多种功能。这个功能在各种学科教学中都有重要作用,而在语文数学中更具特殊意义。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其一,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作用。语文学科是兼有思想性和工具性的基础学科。既要进行语文能力培养,又要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就能把育人寓于学文之中,培养学生形成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这一任务的完成,不是靠生硬的思想灌输,而是靠情感交流,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其二,是语文数学的内容。一篇篇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课文,无论是描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还是讴歌伟大祖国的锦绣山河;无论是塑料人物的美好心灵,还是鞭挞人世间的丑恶现象:作者的笔端都饱含激情,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由于学生情感的发展与课文思想含义的理解密不可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挖掘和揭示课文中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
其三,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育相统一的教学原则。思想与语言,文与道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总是把一定的观念思想和情感渗透给学生。教师只有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把鲜明的爱和情正确地表达出来,才能以情感人,以情育人,陶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
其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状态。如何将他们学习的兴趣从“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上转移到课文中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情景交融的感人意境和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中来,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将学生“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得到的力量导向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追求。
如何在语文中加强情感教育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体会到要抓住以下三点:
1、分析形象,叩开学生情感的心扉
借形传神,托物言志,是文艺作品的一般规律。情感与形象是紧密相连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和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从而叩开情感的心扉。如教学歌剧《白毛女》时,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代表贫苦大众的杨白劳和代表封建势力的黄世仁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杨家贫寒凄苦熬年关,黄家张灯结彩,欢度除夕等不同的场景气氛的对比,反映严重的阶级对立。通过黄世仁在堂后猜拳行令,狂欢作乐,堂前逼租逼债,逼卖亲生的对比,揭示黄世仁的性格特征,认识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本性。理解黄世仁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从而激起学生憎恨封建社会,同情劳苦大众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引入情境。唤起这生情感的共鸣
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引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喜怒哀乐发生共鸣,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乐其所乐,悲其所悲,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
如讲授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以情激情的氛围,将学生引入悲壮的意境之中。首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用包含感情的语言,描绘韩麦尔先生即将下课时的神情,语言和动作,并进一步揣测他的内心活动。顿时,同学们的心弦纷纷被拨动,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韩麦尔先生与故土和亲人告别的庄严而令人心碎的场面,虽然发生在19世纪的法兰西,然而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接着,教师又由此及彼,引导学生回顽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近代史。一桩桩丧权辱国的事件,使学生产生了和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共鸣,认识到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每一个中国人责无旁贷,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开拓创新。
3、以情感人,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涛
在课堂上,教师必须通过语言的艺术表达情感,把握课文感情的基调。喜怒哀乐,随文章的“情脉”而变,以声传情,以情感人,达到动情与晓理的和谐统一,点燃起学生情感的火花。
如教学《最后一次讲演》时,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李公朴是怎样—个人,然后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讲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李公朴先生是一位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畏强暴、不怕流血牺牲的勇士,他为了反内战,争民主,却不幸倒在反动派的屠刀下……一个热爱民主的爱国之士就这样倒下了,我们悲痛!为烈士的死难而悲痛;我们愤怒!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而愤怒……”教师慷慨陈词,以情激情,使同学们义愤填膺,怒火中烧,对国民党反动派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法西斯罪行充满仇恨。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只有以情激隋,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