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临朐县地处沂蒙革命老区,财政收入全省排名百位之后,但高考成绩年年位居潍坊市前列,这得益于政府坚持穷县办大教育,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更是临朐教育人坚持质量为先,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深化教学改革的结果。
实施人才引进机制,把新教师引进来
临朐经济条件差,亦无区位优势,难以大批量吸纳优秀人才,师资素质差是制约县域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针对现状,临朐县采取多层面引进教师,最大限度优化师资结构。自2007年起,临朐县连续实施“千名新教师补充计划”,到2019年共引进新教师2491名,其中1500名补充到农村中小学。同时,强化高端人才引进,到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部属师范类高校及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知名省属师范类高校招聘高层次优秀毕业生到临朐任教。积极引进实习师范生,协调山东师范大学、潍坊学院引进实习师范生302名,弥补了破解大班额和全面二孩带来的临时师资缺口。2019年为高中学校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15名,引进事业编制教师185名,引进聘任制教师150名,有150名聘任制教师选岗,重点补充到大班额学校和农村学校。大量新教师的引进,极大地优化了师资结构,确保了农村小学校校有大学生和音体美专业教师,有效缓解了农村师资的断档问题,师资活力明显增强。
创新激励机制,让每位教师动起来
叠加实施“十百千”工程,努力培育本土专家。2008年,临朐县启动了“十百千名优师培养工程”,每三年选拔培养十名名师、百名学科带头人、千名骨干教师,由县财政拨专款作为培养经费。2012年实施“十百千特色教师打造工程”,每三年评选十名特色名师、百名特色教师、千节特色课堂,形成“教学特色新秀—特色教师—特色名师”成长梯队,确保高质量“滚动”发展。目前已培养出临朐名师、特色名师50多名,特色教师200多名,其中2人被推荐为第四届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1名被评为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11人成为潍坊市名师, 11人被评为省教学能手,14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这些名师,作为全县的本土专家,成为县级校本研训的主力军。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热情。2009年启动县政府教学成果奖,把获奖成果与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等直接挂钩,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吸引更多的教师脚踏实地开展校本研究。同时,从尊重教师、肯定教师的发展能力入手,树立赏识性教育理念,把教师的“亮点”作为教学的生长点,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2012年实施的“十百千特色教师”工程,从特色教学法评选入手,低门槛、高参与,让更多教师发现更多好课堂、好方法,从而发现更多具有科研潜质的好苗子。对教学风格鲜明、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并产生一定影响的,就以教师名字命名教学法(目前已达300多个)。一些学校借鉴这一做法,也以学校名义为教师的教学法冠名,让教师的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倍增,参与教科研的热情更加高涨。
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袁丽,从音乐老师转教语文后,探索研究语文戏剧教学,得到了教研部门的认可,市、县两级教研部门专门为她开推介会,其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潍坊名师、山东省第四届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西南山区嵩山小学的李守祥老师从原生态的“小学数学体验教学法”到现在学校的“体验教育”,在探索和完善中不断成长,2012年登上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讲坛。
组建团队推动抱团发展。一是组建教师团队。为发挥县域名优师典型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我们组建了草根团队,让教师结伴而行,共同成长。教师工作室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县市名师工作室,在县域内发挥辐射作用;第二类是教师工作室,在校内发挥带动作用;第三类是教研员工作室,蹲点跟进,全方位跟进式指导服务。目前全县共组建30多个名师工作室,指导学校组建了70个以学科骨干教师姓名命名的教师工作室和特色教学研究团队,教师工作室成员已逾600人。随着工作室的壮大,第一实验小学、东城街道双语学校及冶源、城关等镇街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和镇街教管办还成立了名师工作室群和镇域工作室联盟,县教研室也根据地域成立了三个县级教师工作室片区联盟,真正实现了组团发展。二是组建学科团队。县域内课题研究或项目实施等研究范围相关或相近的学校,探索“互助共赢—交流联动—有效整合—共同发展”的新型学科发展模式。临朐县龙泉小学、临朐县东城街道文昌小学等10所学校组建了全县小学语文生活化习作团队,临朐县五井镇五井小学、临朐县城关街道北苑小学等组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共同体,小学英语专家型教师团队、小学科学教师联盟、书法青年教师成长团队等组织也纷纷成立,开展形式多樣的同课异构、互讲互评、教学沙龙等教学研究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共同成长。
完善研训机制,让所有教师强起来
优化研训策略,确保教研质量。一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立“项目提报—审核认定—集中发布”的县级培训项目统筹管理机制,统一发布培训菜单。二是考核评价,确保质量。制定出台了《临朐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学时管理办法》《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和登记的通知》等文件,建立“差额化”学分登记办法,将教师学分获取情况计入教职工年度考核,实行“德、能、勤、绩、学”一体化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实行学分前置审核制度,把学分完成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称评聘、年度考核、评优树先的前置条件,以此带动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三是统一步调,全面保障。在全县中小学落实“每学科每周半天无课日”制度,确保每周为每学科教师留出半天研修时间。加强培训经费管理,凡是列入重点培训项目的培训费用全部由县教育局统一支付,把“每所学校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要不低于年度办公经费5%”的规定作为一条考核学校的“硬杠杠”,确保培训经费的到位。
实施项目推进,引领课堂教学。针对全县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目标导引课堂教学和语文素养提升两大工程作为全县重点研究的课题,引领教师在深化研究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一是政策引领,从行政层面全面发动。先后制定下发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让两大工程成为“一把手”工程。二是科学规划,从专业层面宏观引领。坚持小学、初中、高中三段联动,打通学段壁垒,让教师在集中培训、跟进指导、课例研修等活动中不断前行。三是多元评价,从机制层面保障运行。制订评价标准,从项目基础保障、推进与实施、项目成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四是典型培育,从标杆层面持久带动。根据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指导学校与教师进行研究,不断总结学校与教师经验,推出研究成果。搭建各级平台,开展研讨、培训、推介等活动,让成果服务更多的学校;依托评价调节,督促全县各级学校落实。
落实评聘机制,让城乡教师活起来
针对亟须解决的缺编、不均衡和职业倦怠等3大类9个问题,我们积极探索教师交流轮岗办法,全力推进“县管校聘”改革,进一步均衡了县域内师资,破解教师职业倦怠等难题,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活力。
根据“打开学段,打破城乡,聘出导向,聘出干劲”的改革原则,科学制定出岗位竞聘方案,充分预演过程,制定出具体的操作办法,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从每个乡镇选取一名优秀教师直接参与城区学校竞聘,在农村工作8年以上的老师通过抽签参与其他城区岗位竞聘。在抽签中采用每个乡镇、每所学校限总数、限学科的办法,确保了乡村学校原有教师结构不被打乱。确定人选后,组织入围人选进行分学科说课展示,设岗学校派出以校长为首的选聘小组现场观摩,设岗学校与入围人选进行双向选择,最终确定出岗位聘任人员。这样做,既落实了学校用人自主权,又尊重了教师的选择权。
对于城乡跨校竞聘对农村学校师资队伍造成的数量缺口,我们采用了三种形式进行补充。一是新补充教师向农村学校倾斜,以此优化了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学历和学科结构。二是政策引导教师流向农村学校。从职称竞聘、待遇落实等方面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城区学校优秀师资向乡村学校流动。2019年开始,在农村工作满20年的可以直接参加高级教师评聘。三是组建共同体带动农村学校。先后组建了镇街学校一体化学区、城乡学校虚拟化学区、优质学校集团化学区等,采用名师送课、音体美专业教师走教等形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带动全县乡村薄弱学校发展。
实施人才引进机制,把新教师引进来
临朐经济条件差,亦无区位优势,难以大批量吸纳优秀人才,师资素质差是制约县域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针对现状,临朐县采取多层面引进教师,最大限度优化师资结构。自2007年起,临朐县连续实施“千名新教师补充计划”,到2019年共引进新教师2491名,其中1500名补充到农村中小学。同时,强化高端人才引进,到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部属师范类高校及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知名省属师范类高校招聘高层次优秀毕业生到临朐任教。积极引进实习师范生,协调山东师范大学、潍坊学院引进实习师范生302名,弥补了破解大班额和全面二孩带来的临时师资缺口。2019年为高中学校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15名,引进事业编制教师185名,引进聘任制教师150名,有150名聘任制教师选岗,重点补充到大班额学校和农村学校。大量新教师的引进,极大地优化了师资结构,确保了农村小学校校有大学生和音体美专业教师,有效缓解了农村师资的断档问题,师资活力明显增强。
创新激励机制,让每位教师动起来
叠加实施“十百千”工程,努力培育本土专家。2008年,临朐县启动了“十百千名优师培养工程”,每三年选拔培养十名名师、百名学科带头人、千名骨干教师,由县财政拨专款作为培养经费。2012年实施“十百千特色教师打造工程”,每三年评选十名特色名师、百名特色教师、千节特色课堂,形成“教学特色新秀—特色教师—特色名师”成长梯队,确保高质量“滚动”发展。目前已培养出临朐名师、特色名师50多名,特色教师200多名,其中2人被推荐为第四届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1名被评为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11人成为潍坊市名师, 11人被评为省教学能手,14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这些名师,作为全县的本土专家,成为县级校本研训的主力军。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热情。2009年启动县政府教学成果奖,把获奖成果与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等直接挂钩,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吸引更多的教师脚踏实地开展校本研究。同时,从尊重教师、肯定教师的发展能力入手,树立赏识性教育理念,把教师的“亮点”作为教学的生长点,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2012年实施的“十百千特色教师”工程,从特色教学法评选入手,低门槛、高参与,让更多教师发现更多好课堂、好方法,从而发现更多具有科研潜质的好苗子。对教学风格鲜明、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并产生一定影响的,就以教师名字命名教学法(目前已达300多个)。一些学校借鉴这一做法,也以学校名义为教师的教学法冠名,让教师的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倍增,参与教科研的热情更加高涨。
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袁丽,从音乐老师转教语文后,探索研究语文戏剧教学,得到了教研部门的认可,市、县两级教研部门专门为她开推介会,其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潍坊名师、山东省第四届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西南山区嵩山小学的李守祥老师从原生态的“小学数学体验教学法”到现在学校的“体验教育”,在探索和完善中不断成长,2012年登上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讲坛。
组建团队推动抱团发展。一是组建教师团队。为发挥县域名优师典型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我们组建了草根团队,让教师结伴而行,共同成长。教师工作室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县市名师工作室,在县域内发挥辐射作用;第二类是教师工作室,在校内发挥带动作用;第三类是教研员工作室,蹲点跟进,全方位跟进式指导服务。目前全县共组建30多个名师工作室,指导学校组建了70个以学科骨干教师姓名命名的教师工作室和特色教学研究团队,教师工作室成员已逾600人。随着工作室的壮大,第一实验小学、东城街道双语学校及冶源、城关等镇街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和镇街教管办还成立了名师工作室群和镇域工作室联盟,县教研室也根据地域成立了三个县级教师工作室片区联盟,真正实现了组团发展。二是组建学科团队。县域内课题研究或项目实施等研究范围相关或相近的学校,探索“互助共赢—交流联动—有效整合—共同发展”的新型学科发展模式。临朐县龙泉小学、临朐县东城街道文昌小学等10所学校组建了全县小学语文生活化习作团队,临朐县五井镇五井小学、临朐县城关街道北苑小学等组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共同体,小学英语专家型教师团队、小学科学教师联盟、书法青年教师成长团队等组织也纷纷成立,开展形式多樣的同课异构、互讲互评、教学沙龙等教学研究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共同成长。
完善研训机制,让所有教师强起来
优化研训策略,确保教研质量。一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立“项目提报—审核认定—集中发布”的县级培训项目统筹管理机制,统一发布培训菜单。二是考核评价,确保质量。制定出台了《临朐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学时管理办法》《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和登记的通知》等文件,建立“差额化”学分登记办法,将教师学分获取情况计入教职工年度考核,实行“德、能、勤、绩、学”一体化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实行学分前置审核制度,把学分完成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称评聘、年度考核、评优树先的前置条件,以此带动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三是统一步调,全面保障。在全县中小学落实“每学科每周半天无课日”制度,确保每周为每学科教师留出半天研修时间。加强培训经费管理,凡是列入重点培训项目的培训费用全部由县教育局统一支付,把“每所学校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要不低于年度办公经费5%”的规定作为一条考核学校的“硬杠杠”,确保培训经费的到位。
实施项目推进,引领课堂教学。针对全县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目标导引课堂教学和语文素养提升两大工程作为全县重点研究的课题,引领教师在深化研究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一是政策引领,从行政层面全面发动。先后制定下发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让两大工程成为“一把手”工程。二是科学规划,从专业层面宏观引领。坚持小学、初中、高中三段联动,打通学段壁垒,让教师在集中培训、跟进指导、课例研修等活动中不断前行。三是多元评价,从机制层面保障运行。制订评价标准,从项目基础保障、推进与实施、项目成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四是典型培育,从标杆层面持久带动。根据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指导学校与教师进行研究,不断总结学校与教师经验,推出研究成果。搭建各级平台,开展研讨、培训、推介等活动,让成果服务更多的学校;依托评价调节,督促全县各级学校落实。
落实评聘机制,让城乡教师活起来
针对亟须解决的缺编、不均衡和职业倦怠等3大类9个问题,我们积极探索教师交流轮岗办法,全力推进“县管校聘”改革,进一步均衡了县域内师资,破解教师职业倦怠等难题,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活力。
根据“打开学段,打破城乡,聘出导向,聘出干劲”的改革原则,科学制定出岗位竞聘方案,充分预演过程,制定出具体的操作办法,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从每个乡镇选取一名优秀教师直接参与城区学校竞聘,在农村工作8年以上的老师通过抽签参与其他城区岗位竞聘。在抽签中采用每个乡镇、每所学校限总数、限学科的办法,确保了乡村学校原有教师结构不被打乱。确定人选后,组织入围人选进行分学科说课展示,设岗学校派出以校长为首的选聘小组现场观摩,设岗学校与入围人选进行双向选择,最终确定出岗位聘任人员。这样做,既落实了学校用人自主权,又尊重了教师的选择权。
对于城乡跨校竞聘对农村学校师资队伍造成的数量缺口,我们采用了三种形式进行补充。一是新补充教师向农村学校倾斜,以此优化了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学历和学科结构。二是政策引导教师流向农村学校。从职称竞聘、待遇落实等方面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城区学校优秀师资向乡村学校流动。2019年开始,在农村工作满20年的可以直接参加高级教师评聘。三是组建共同体带动农村学校。先后组建了镇街学校一体化学区、城乡学校虚拟化学区、优质学校集团化学区等,采用名师送课、音体美专业教师走教等形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带动全县乡村薄弱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