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江南水乡文化 开拓语文课程资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母语教学的传统学科,其基础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社会、学校、家庭片面追求升学率,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被人为地“赶”上了应试教育道路,缺失了人文性,没有了审美感。好在有一批有历史责任感的语文教育专家,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活性。自是,语文教学天地一片宽阔。单从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来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仅指语文教科书,而且还包括教师(指教师学识素养)、校图书馆、学校人文和自然环境,还有互联网络、社区、城市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可见,《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资源还是很丰富的。这就启发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扩大视野。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从语文教科书中跳出来,迈向生活,放眼现实,紧跟社会前进步伐。
  比较于城市,农村学校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显形课程资源可能不丰富。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我们语文教师没有关注隐性语文课程资源,不重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而已。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自己所处的小镇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我们西坞街道来说,前身是西坞镇,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积淀的江南水乡小镇,现在正在向生态化、工业化新兴街道迈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挖掘这些乡土文化资源,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很重要的问题。那么如何挖掘这些课程资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查历史,观遗迹,感受乡史久长。
  
  大凡有人聚集的地方,小到村落,大到城镇,总是沿革历史发展而来。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会有历史记录,例如,县档案馆保存的县志,村委会保存的村志、族谱等。学生要了解镇、村的历史,可以请有关家长借来这些书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这些草根历史书。在阅读、理解这些乡史的过程中,感受家乡历史久长。另外,散落在小镇古建筑群中的这些弄堂和故居,他们的名字就有很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可以叫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搜罗这些弄堂和故居名称,向乡族遗老探询名称背后的故事,感受家乡历史名人的精神风貌。上面提到古迹话题,使我想起了西坞的居敬桥,这座约有460年历史的三孔石拱桥,可以说是表现这个古镇江南水乡风貌的古建筑之一。“要让学生了解这座桥,知道家乡历史久长”,我心里想。那么怎样来呈现这一课程资源呢?上完了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两篇文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之后,我就结合单元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设计了一堂综合性实践课——《家乡居敬桥》。首先,我让一位在街道工作的学生父亲从档案室借来县志书,叫语文兴趣小组同学查阅出有关居敬桥的历史记载,抄录下来,并借助文言工具书,译出这段文字的意思。我打印好这些资料,分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对桥历史有了初步了解。第二步,我在课堂上让全班同学明确了这次综合性实践课学习任务(观察居敬桥特点),掌握了学习方法(观察建筑物方法)。接下来,就让学生亲临这座古桥。学生学习兴趣之浓厚,学习热情之高涨,学习场面之活跃,自然不必用更多语言来描述。回到学校后,学生实践活动作业——作文《居敬桥》写得很成功,他们普遍都抓住了居敬桥的特点,有条理地作了介绍,不少同学文章中出现了赞美家乡,热爱家乡思想感情的语句,教学效果非常好。
  像这样的古迹,各个乡镇应该都有,我们语文教师不妨挖掘挖掘,带领语文兴趣小组同学在探古访幽过程中,去感悟家乡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二、看庙会,察民俗,体会民风淳朴。
  
  学生时代读过鲁迅先生《社戏》,真是非常难忘。为什么印象如此深刻?原因之一可能就是鲁迅先生向我们展示了绍兴的地方民俗——社戏文化。可以这么说,文化就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我们语文课就挖掘这种资源,让乡土文化走进我们课程,让语文贴近生活。从历史中走来的小镇,大多保存了许多节日民俗和地方民俗。我们可以让学生访问,调查,做好记录。遇到重大节庆日,鼓励学生随家人参加,让学生来感受淳朴浓厚民风。当然我们要向学生指出有些民俗有封建迷信糟粕特点,预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教育。就拿我们西坞街道来说,就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如盘龙公庙会、舞龙、行稻会、灯会等。如果盘龙公庙会有迷信色彩的话,我们可不提。那么街道舞龙会,力邦社区集体婚礼,则是我们西坞街道文化亮点。怎么让学生接触这些课程资源?我们语文教师可采用“课内自然延伸课外,深入观察现实生活”的教学方法。比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以“民俗”为主题单元。课内学生领略的是作家笔下的风俗美;课外,语文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眼光引导到家乡风俗上来。教师先布置学生向家长询问本地民俗有关情况的作业,结合自己亲眼所见的文化活动,写成一篇民俗散文,然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精心的准备,举行一次以“我家乡的民风民俗”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活动中“文、歌、舞、画”并现,声情并茂,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乡民的生活热情,感受民风的淳厚、古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赏美景,展未来,进行美感教育。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故乡的山水不知哺育了多少子孙后代。“谁不说俺家乡好?”倘若问起长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家乡美在何处?游子们总会噙着泪水,闪着泪光,魂萦梦牵般自语“那山……那水……”,脑中闪出一幅幅色彩神异的图画。可见,每个人心中都有深深的故乡情结。维系故乡情结的是故乡的那些景和情。我们语文教师要用审美的眼光,像摄像机那样,筛选出让学生感兴趣的家乡景色美点来,以家乡美丽的自然山水风光来熏陶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家乡美,在内心深处永远留下家乡的美丽倩影。
  每年三月或清明节,学校总会举行类似“游春”、“踏青”等活动。或是金秋十月,秋风送爽的日子里,学校会举行远足活动。我们语文老师可向学校领导建议优选目的地。最好去那些最能反映家乡自然风貌的地方,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如果学校没有类似的活动,我们语文老师可以联系班主任,在班队课安排此类活动。在请示了学校领导,做好了安全教育工作,交代了学习任务后,带学生出来逛逛。在学校邻近处,教师事先选择好地点,师生一起放飞心情,共赏家乡美景。
  像今年,我们西坞中学就组织了一次游春活动——登金娥山。金娥山,是西坞街道的最高峰。带领学生登临主峰,俯瞰平原,西坞美景尽收眼底。语文老师此时可以适时作些解说,吟诵一些诗词,学生自然兴趣盎然,纷纷摄影留念。回到学校,待到照片冲印出来,我以语文兴趣小组同学为骨干,发动全体学生,号召学生用“最精美、最形象、最深情”的语言为相片命名。事后,学生挂印出来的相片的解说词让我大为惊叹,这样有创意的语言在学生以往的作文中见所未见。看来,这样的活动给学生增添了情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效果。
  金娥山是家乡的自然之景,随着街道经济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街道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人文之景——力邦社区。社区不仅风景优美,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更是喜人。如果让学生参观一下现代社区,请社区主任作一个报告,教育效果肯定不错。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带着对课堂已有倦意的学生,来到距西中不远的美丽的力邦社区,学生兴奋不已。当学生听了此处是电影《两只蝴蝶》拍摄地的介绍,观看了“力邦社区集体婚礼”录像后,同学们脸上洋溢着自豪感和幸福感。我想同学们肯定对家乡未来充满了美好憧憬,教育目的也达到了。
  我们不仅是课程实施者,而且还是课程开发者,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富有创造性。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只要我们语文老师热爱自己家乡,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努力钻研新理论,一定会开发出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语文课程,为家乡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邬世军,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奉化。本文编校:王玲
其他文献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俗语用在作文教学中就再恰当不过了。作文教学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作文训练的成效不明显已成为共识。因此,作文教学既要是“放长线钓大鱼——长远计划”,也要“穿钉鞋走泥路——步步落实”,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摸索出“化整为零”训练的方法,长期不断的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果把文章比作一支部队,那么,词语就是这支部队的“兵”,句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其《诗品序》中提出诗歌创作的“滋味”说,滋味,即诗味,诗的艺术魅力、美感。他阐发了滋味的形成有赖于“指示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也就是通过细致深刻的形象描绘,蕴含丰富深厚的思想情感。至唐代诗论家司空图总结优秀诗歌的艺术特征,则进一步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与李生论诗书》)。“近而不浮”,是说诗歌的形象表现得真切、生动、鲜明逼真,好似近在眼前,而不
语文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一语天然万古新,浮华落尽见真淳——语文就是语文,她是天使的翅膀,诗意的精灵,思想的火炬,人文的使者,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是世间最醇厚最醇美的味道。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语文组23位教师,努力追寻诗意、理想的境界,课改与教研齐飞,悦读与生命同在,让语文学习从此变得简单,清明,深刻。  烂漫书山任我行  (曾凤莲)浸润书香,精神奠基。读书益于励志,益于启智,拓展眼界
大纲规定,中学生要“有一定的写作速度”,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要突出一个“快”字。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更明确地提出了快写的具体要求:“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因此,笔者以为,中学生作文应重视快写,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我们正处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事物发展快、生活节奏快、观念更新快、信息传递快是其显著特点。一切都在快,一切都要求你以快制快。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面对千变万化的新动态,如果你不能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已历经10余年的路程,走出教改之初矫枉过正时的热热闹闹,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逐渐回归本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钟启泉),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成了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指标。可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难免会走进一些误区,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下面我将对此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实践介绍相应的策略。  
诗歌,是人类最早的文学形式。“诗言志,诗言情”,人们可以通过诗歌来反映生活,抒情言志,可以用诗歌来进行“人文”与“科学”方面的教育,培养立身处事、济时应变的能力。正因为如此,诗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诗歌教学也成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孔子提倡诗教,唐宋时期以诗赋取士……诗歌教学向来深受国人重视。然而,曾几何时,诗歌教学被淡化了。尽管中小学语文课本上选了一些诗歌作为点缀,然而教师与学生都没
格非,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从此以“叙述空缺”而闻名于“先锋作家”之中。先后出版有长篇小说《敌人》、《边缘》、《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第一部)、《山河入梦》(第二部),小说集《迷舟》、《唿哨》、《雨季的感觉》等。1995年出版有《格非文集》(三卷)。此外,还出版有《小说艺术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格非散文》等。作品被翻
巍巍云台,蕴育着芬芳桃李;滚滚黄海,澎湃着品牌教育。  在“东海第一胜境”江苏省连云港市,成熟而又年轻的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正是春花烂漫,万紫千红。这是传承文明的校园,莘莘学子的青春在这里开花;这是书香浸润的馨园,梦想的种子在这里发芽;这是一所开放的学校,国际化办学视野在这里得到了拓展。  2000年,独立建制的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顺势而立;2007年,连云港外国语学校与历经了34年积淀
情境教学,我们教育人并不陌生。特级教师李吉林历经2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创立了“情境课堂”。走进“情境课堂”,这儿洋溢着“美”、荡漾着“情”、贯穿着“思”,孩子们去感受、体验、想象、操作、表达、展示、创造,享受着童年学习的幸福。  多年来,我们老师都在学习和实践着“情境课堂”。近来,笔者有幸参加了灌南县初中课堂教学视导检查,听看了18节课,写下了18节听课手记。在课堂教学深入改革的今天,我们课堂教学
一.比喻不仅仅是修辞方法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从小学到中学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都会涉及到。在常人眼中,它也仅仅是修辞方法而已,它的作用只在于使语言由抽象变得形象,由枯燥变得生动,由深奥变得浅近而已。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它更是一种思维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思考时由此及彼,连类而及,着力发现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比喻作为载体,人类的思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