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即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古人有云:“少成若性,习惯之为常。”西方有谚语:性格即命运。养成下述五种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一生有莫大的帮助。
观察习惯
父母要善于引领孩子从小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孩子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求知的渴望,只要引导得法,观察和学习本身就不是负担,而是乐趣。孩子通过观察了解新事物,掌握新知识,这种获得感、成就感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孩子对观察到的现象不理解,自然而然会到图书馆或网上寻求答案。父母不妨让孩子做一些小实验,比如上生物课后,养几只蚕观察其长大过程,或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又比如上了物理课,明白凸透镜的原理后,就拿一个放大镜,在太阳光下聚焦报纸,可见报纸被点燃。
爱因斯坦说,使用强制手段或者灌输责任感的方法来促进学生观察和探索,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在猛兽不饿的时候,强迫它进食,会使它厌恶进食的。这话值得我们深思。
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费曼的父亲,常在周末带儿子去卡次基山。在漫步丛林的时候,父亲说:“看见那只鸟儿了吗?那是一只斯氏鸣禽。意大利人把它叫作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现在,你仅仅知道了世界不同国家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可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我们还是来仔细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费曼成年后体会到父亲当年引领他观察自然的教育法,受益匪浅。黑格尔说,聪明人善于异中见同,同中见异。善见异同的敏锐感受力正来自于良好的观察习惯。
阅读习惯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如今有了手机(移动智能终端),不少人用它汲取“营养”,成为低头一族,有的甚至于接近“双眼向屏吃吃傻笑”的脑残人士。国际图书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8.4~8.5本。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人扣除教科书后,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不到1本。
身处学习化社会与终身教育时代,人们应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不论到哪里,随身带本书。有人说出门不能忘了“伸手要钱”(即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也有人说,未来只要带上手机,因为“四大功能”合并为一了。必须看到,未来书本的形态也会演变,手机正在兼备书本的功能价值,但形态改变,本质不变。如果手机的娱乐功能颠覆了阅读功能,人类的智商将直线下降。永远不要忘记让书本陪伴孩子的左右。要让纷扰的心找个安静的家,最好的方法是拿本好书坐在椅子上,不受任何干扰。为避免分心,应远离电视、电脑及手机,将省下的每一分钟,都用于读书。
儿童时就爱读书,是长大后拥有读书习惯的最好保障,同时也有助于获得成功。父母要在找好书、读好书的亲子阅读实践活动中实现两代人的共同成长,在帮助孩子养成读书习惯的同时,也获得自身的成长。
思考习惯
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物理学家查尔斯·斯坦因梅茨认为:“没有什么问题是愚蠢的,人们只有在停止发问时,才会变成傻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证明,人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不费力的快速思维,几秒钟就能得出结果;另一种是费力的慢性思维,对于特定的问题,需要思考到位。卡尼曼指出,平时生活中,基于惰性或功利,人们很少慢条斯理地思考问题,所以快速思维模式占了上风,乃至经常臆想出一些因果关系,最终导致了对事物的错误认识。
与常识相反,经常凭借直觉而来的因果关系,并没有帮助人们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很多时候,这种认知捷径只是给了我们一种自己已经理解的错觉。实际上,我们已经完全陷入了理解的误区之中。
爱因斯坦认为,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太多了,学校不可能一一教授。教育就是忘记在学校所学习的每一样东西后所剩下的部分。如果一个人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必将有利于其专业技术的学习。
动手习惯
古人说“心灵手巧”,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手巧心灵”,一旦脱离了实践,人的智慧就陷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尴尬。上海初中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知识水平经PISA(主要是以纸笔方式衡量)测验,曾两次获得世界第一,但在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并未占优势。
美国教育注重探索精神和自主性,使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具多样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在高等教育阶段造就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没有高學历的学生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谋生中获得快乐。美国中小学的辅课原则是贴近生活,务求实用,包括园艺、电脑、驾驶、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课程,倾向于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使其了解谋生的一般知识,也从中激发对各行各业的兴趣。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美国人一贯重视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和社会实践。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说,手和大脑有高度联系,但关于手的研究还不够,从手切入,是登上脑研究高峰的一条捷径。瑞典专家研究手指活动和脑血流量的关系,证明手指简单活动时,脑血流量约比手不动时增加10%;而手指在做复杂、精巧的动作时,脑血流量会增加35%以上。脑血流量的增加会使思维敏捷,这证明了手和脑之间有密切关系。
上海浦东进才中学的一项“拿筷方式与学习成绩”的调查则显示,80%以上拿筷方式正确的孩子学习成绩优良,而40%拿筷方式欠佳的孩子成绩较差,这或许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手和脑的关系。鉴于这个实验,顾玉东院士提倡孩子上课时手上拿一支笔,因为“大脑多一个兴奋点,有助于理解、记忆和思考”。
感恩习惯
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感恩能够拓展人的思维,思维的开拓会提升个人智能和自我效能感。同时,感恩能培养同情心与助人为乐的精神,是社会和谐的关键。充满感恩的人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压力,在困境中也能发现美好的东西。
感恩可以增强社会归属感,增强作为好公民的责任,使人们对善意更忠诚。父母应以多种形式将感恩贯穿于日常生活中,使发自肺腑的感恩成为自我表达的习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感恩并非付出,实乃幸福。当你想起生命中的恩人,便会涌现感动,这种内心的深刻体验便是一种幸福。一个不会感恩的人,其实是一个苍白和可怜的人。
【编辑:花洁】
观察习惯
父母要善于引领孩子从小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孩子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求知的渴望,只要引导得法,观察和学习本身就不是负担,而是乐趣。孩子通过观察了解新事物,掌握新知识,这种获得感、成就感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孩子对观察到的现象不理解,自然而然会到图书馆或网上寻求答案。父母不妨让孩子做一些小实验,比如上生物课后,养几只蚕观察其长大过程,或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又比如上了物理课,明白凸透镜的原理后,就拿一个放大镜,在太阳光下聚焦报纸,可见报纸被点燃。
爱因斯坦说,使用强制手段或者灌输责任感的方法来促进学生观察和探索,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在猛兽不饿的时候,强迫它进食,会使它厌恶进食的。这话值得我们深思。
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费曼的父亲,常在周末带儿子去卡次基山。在漫步丛林的时候,父亲说:“看见那只鸟儿了吗?那是一只斯氏鸣禽。意大利人把它叫作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现在,你仅仅知道了世界不同国家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可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我们还是来仔细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费曼成年后体会到父亲当年引领他观察自然的教育法,受益匪浅。黑格尔说,聪明人善于异中见同,同中见异。善见异同的敏锐感受力正来自于良好的观察习惯。
阅读习惯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如今有了手机(移动智能终端),不少人用它汲取“营养”,成为低头一族,有的甚至于接近“双眼向屏吃吃傻笑”的脑残人士。国际图书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8.4~8.5本。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人扣除教科书后,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不到1本。
身处学习化社会与终身教育时代,人们应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不论到哪里,随身带本书。有人说出门不能忘了“伸手要钱”(即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也有人说,未来只要带上手机,因为“四大功能”合并为一了。必须看到,未来书本的形态也会演变,手机正在兼备书本的功能价值,但形态改变,本质不变。如果手机的娱乐功能颠覆了阅读功能,人类的智商将直线下降。永远不要忘记让书本陪伴孩子的左右。要让纷扰的心找个安静的家,最好的方法是拿本好书坐在椅子上,不受任何干扰。为避免分心,应远离电视、电脑及手机,将省下的每一分钟,都用于读书。
儿童时就爱读书,是长大后拥有读书习惯的最好保障,同时也有助于获得成功。父母要在找好书、读好书的亲子阅读实践活动中实现两代人的共同成长,在帮助孩子养成读书习惯的同时,也获得自身的成长。
思考习惯
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物理学家查尔斯·斯坦因梅茨认为:“没有什么问题是愚蠢的,人们只有在停止发问时,才会变成傻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证明,人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不费力的快速思维,几秒钟就能得出结果;另一种是费力的慢性思维,对于特定的问题,需要思考到位。卡尼曼指出,平时生活中,基于惰性或功利,人们很少慢条斯理地思考问题,所以快速思维模式占了上风,乃至经常臆想出一些因果关系,最终导致了对事物的错误认识。
与常识相反,经常凭借直觉而来的因果关系,并没有帮助人们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很多时候,这种认知捷径只是给了我们一种自己已经理解的错觉。实际上,我们已经完全陷入了理解的误区之中。
爱因斯坦认为,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太多了,学校不可能一一教授。教育就是忘记在学校所学习的每一样东西后所剩下的部分。如果一个人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必将有利于其专业技术的学习。
动手习惯
古人说“心灵手巧”,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手巧心灵”,一旦脱离了实践,人的智慧就陷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尴尬。上海初中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知识水平经PISA(主要是以纸笔方式衡量)测验,曾两次获得世界第一,但在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并未占优势。
美国教育注重探索精神和自主性,使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具多样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在高等教育阶段造就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没有高學历的学生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谋生中获得快乐。美国中小学的辅课原则是贴近生活,务求实用,包括园艺、电脑、驾驶、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课程,倾向于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使其了解谋生的一般知识,也从中激发对各行各业的兴趣。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美国人一贯重视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和社会实践。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说,手和大脑有高度联系,但关于手的研究还不够,从手切入,是登上脑研究高峰的一条捷径。瑞典专家研究手指活动和脑血流量的关系,证明手指简单活动时,脑血流量约比手不动时增加10%;而手指在做复杂、精巧的动作时,脑血流量会增加35%以上。脑血流量的增加会使思维敏捷,这证明了手和脑之间有密切关系。
上海浦东进才中学的一项“拿筷方式与学习成绩”的调查则显示,80%以上拿筷方式正确的孩子学习成绩优良,而40%拿筷方式欠佳的孩子成绩较差,这或许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手和脑的关系。鉴于这个实验,顾玉东院士提倡孩子上课时手上拿一支笔,因为“大脑多一个兴奋点,有助于理解、记忆和思考”。
感恩习惯
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感恩能够拓展人的思维,思维的开拓会提升个人智能和自我效能感。同时,感恩能培养同情心与助人为乐的精神,是社会和谐的关键。充满感恩的人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压力,在困境中也能发现美好的东西。
感恩可以增强社会归属感,增强作为好公民的责任,使人们对善意更忠诚。父母应以多种形式将感恩贯穿于日常生活中,使发自肺腑的感恩成为自我表达的习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感恩并非付出,实乃幸福。当你想起生命中的恩人,便会涌现感动,这种内心的深刻体验便是一种幸福。一个不会感恩的人,其实是一个苍白和可怜的人。
【编辑: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