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政治一轮复习对高考的成败往往起着决定作用。要提高一轮复习的有效性,高中政治教师应帮助学生加深对考点的理解记忆,掌握易混易错点和重点,并通过分析热点材料来提升学生能力。
[关键词]一轮复习;课堂体验;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8601
在传统的复习课上,教师一般都清楚学生存在的问题,但是解决的方法比较单一,学生掌握程度也很难反馈,这样不利于课堂复习效率的提高,难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要特征的高考改革。所以在高考复习时不仅要注重“考情”——对重难点的把握、对教材的设计,更要注重“学情”——学生的理解程度、易混易错点等。而在一轮复习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通过讲、辩、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胜于教师在讲台上讲完一节课。下面结合本人一堂一轮复习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通过关注学生的体验来提高复习的效率。
一、圈画关键词,加深对考点的理解记忆
在复习第一个考点“按劳分配为主体”时,笔者原本设计的是“知识梳理”,让学生在书本上找到按劳分配的含义、地位、形式、原因、意义,然后分别让几个学生读出来。但是这样做的效率却不高,所以后来笔者对方案做了调整:学生边看书边把相关知识点的关键词圈画出来并读出来,对于按劳分配的形式这一重难点,先让学生举例说明,然后再通过做判断题来巩固。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的印象也加深了。
二、独立做题,掌握易混易错点
在实际的复习中,关于易混易错点我们发现:教师一讲到底不如放手让学生做题讨论反思。笔者本来打算复习完“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一考点后,让学生一起来完成以下几道判断题:1.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都是按劳分配;2.劳动收入都是按劳分配的;3.事业单位“绩效改革”后的收入是按劳分配。
后来发现让所有的学生一起完成题目,会导致一些反应慢的学生来不及思考,一些不爱动脑的学生滥竽充数。所以把方案调整为:将这些题放入学生的学案中,让学生用一分钟时间完成,再由教师展示答案,学生对自己错误的题目小组讨论,然后独立订正,最后用两分钟的时间反思错误原因。这样,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通过讨论和思考,将这些易混易错点消化了。
三、读读背背,突出重点
第二个考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是重点。笔者原先的打算是让学生弄明白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这些生产要素后,一起把意义读一遍就过了。但这样重点不突出,所以改为用两分钟让学生读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再在学案中做一道相关题来加深巩固。
2014年,土地流转制度在山东、安徽、四川全省铺开。根据这一制度,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权作为资产入股,并享受分红。实施这一制度的直接意义在于 ()
A. 巩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B. 激发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活力
C. 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發展
D. 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积极性
四、寻找热点材料,提升学生的能力
政治学科有这样的特点:题目在书外,观点在书内。也就是说,高考想通过背书来应付,不大可能,因为考试题目的背景材料是随处可取、千变万化的,但试卷中大部分题都要求运用课本上的原理去分析。所以在一轮复习中我们除关注时政热点外,还要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这些现象。在复习第三个考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时,笔者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目前收入差距的具体表现,以及政府可以采取的对策。通过集体的力量,学生顺利完成了以上任务。
最后笔者提供两个热点材料。
1.苏州市从2016年1月1日起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具体为每月最低工资标准由原1680元/月调整为1820元/月;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由原14.5元/小时调整为15.5元/小时。
2.养老金“并轨”:到2015年7月底,山东、上海等一些地区陆续公布了当地的养老金并轨实施意见和办法,明确了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思考材料中的政府是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是从初次分配方面还是再分配方面入手?这时学生才真正理解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意义和措施。
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真正地关注活动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效率,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公共参与能力。
(责任编辑袁妮)
[关键词]一轮复习;课堂体验;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8601
在传统的复习课上,教师一般都清楚学生存在的问题,但是解决的方法比较单一,学生掌握程度也很难反馈,这样不利于课堂复习效率的提高,难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要特征的高考改革。所以在高考复习时不仅要注重“考情”——对重难点的把握、对教材的设计,更要注重“学情”——学生的理解程度、易混易错点等。而在一轮复习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通过讲、辩、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胜于教师在讲台上讲完一节课。下面结合本人一堂一轮复习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通过关注学生的体验来提高复习的效率。
一、圈画关键词,加深对考点的理解记忆
在复习第一个考点“按劳分配为主体”时,笔者原本设计的是“知识梳理”,让学生在书本上找到按劳分配的含义、地位、形式、原因、意义,然后分别让几个学生读出来。但是这样做的效率却不高,所以后来笔者对方案做了调整:学生边看书边把相关知识点的关键词圈画出来并读出来,对于按劳分配的形式这一重难点,先让学生举例说明,然后再通过做判断题来巩固。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的印象也加深了。
二、独立做题,掌握易混易错点
在实际的复习中,关于易混易错点我们发现:教师一讲到底不如放手让学生做题讨论反思。笔者本来打算复习完“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一考点后,让学生一起来完成以下几道判断题:1.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都是按劳分配;2.劳动收入都是按劳分配的;3.事业单位“绩效改革”后的收入是按劳分配。
后来发现让所有的学生一起完成题目,会导致一些反应慢的学生来不及思考,一些不爱动脑的学生滥竽充数。所以把方案调整为:将这些题放入学生的学案中,让学生用一分钟时间完成,再由教师展示答案,学生对自己错误的题目小组讨论,然后独立订正,最后用两分钟的时间反思错误原因。这样,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通过讨论和思考,将这些易混易错点消化了。
三、读读背背,突出重点
第二个考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是重点。笔者原先的打算是让学生弄明白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这些生产要素后,一起把意义读一遍就过了。但这样重点不突出,所以改为用两分钟让学生读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再在学案中做一道相关题来加深巩固。
2014年,土地流转制度在山东、安徽、四川全省铺开。根据这一制度,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权作为资产入股,并享受分红。实施这一制度的直接意义在于 ()
A. 巩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B. 激发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活力
C. 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發展
D. 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积极性
四、寻找热点材料,提升学生的能力
政治学科有这样的特点:题目在书外,观点在书内。也就是说,高考想通过背书来应付,不大可能,因为考试题目的背景材料是随处可取、千变万化的,但试卷中大部分题都要求运用课本上的原理去分析。所以在一轮复习中我们除关注时政热点外,还要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这些现象。在复习第三个考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时,笔者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目前收入差距的具体表现,以及政府可以采取的对策。通过集体的力量,学生顺利完成了以上任务。
最后笔者提供两个热点材料。
1.苏州市从2016年1月1日起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具体为每月最低工资标准由原1680元/月调整为1820元/月;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由原14.5元/小时调整为15.5元/小时。
2.养老金“并轨”:到2015年7月底,山东、上海等一些地区陆续公布了当地的养老金并轨实施意见和办法,明确了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思考材料中的政府是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是从初次分配方面还是再分配方面入手?这时学生才真正理解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意义和措施。
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真正地关注活动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效率,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公共参与能力。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