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善治是良好的治理,是国家和公民间关系的最佳状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公众提供了最便捷的政治参与新形式——网络参政,而沟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桥梁便是网络平台。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善治为网络平台的构建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网络平台的构建促进了政府善治的进一步发展。而在社会生活中,有序积极的政治参与离不开良好的网络平台的构建,只有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才能更好更高效的为公众提供服务。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如何建设网络平台,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友好合作,促进政府的进一步善治,进行了浅薄地分析,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善治;网络平台;对话互助;信息共享
一、政府网络平台构建的历史和现状
政府网络平台是指依托互联网服务,由各级人民政府建立的,用于发布各类政府信息,旨在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公共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和公众互动机制的有效传播渠道。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各级政府已经新建门户网站达到4.5万个,7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32个省级政府、333个地级市政府和80%以上的县级政府都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站,提供便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类在线服务。政府通过网络平台向公众发布各类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另外政府网络平台还提供了一些网上服务,如水电费的缴纳,表格的下载,网上报名、求职、申诉等,使政府网络平台成为一个24小时工作的公务员。可以说,政府网络平台的搭建工作是做的有声有色的,其优越性也是有目共睹的。
二、政府网络平台构建存在的问题
政府网络平台建设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细心的公众通过观察还是找到了一些问题。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
从地区上看,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这类地区的网站信息就比较完善,信息更新的也很快,在线办事也较方便。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乡镇一级的网站则建立的比较薄弱,很多都只是一个初步的概况,很多链接都无法打开,公布的网上下载的表格很多都已过时,一些咨询服务更是无人理睬。
(二)网络平台服务过于形式化
从服务内容上看,很多服务项目只是停留在申请表格、项目预审上,通过实质性的审核仍然要求现场办公,这样从便民的角度出发,并没有解决公民的实质问题。这点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网络服务还处于较初级的水平。
(三)网络平台的信息涉及面窄
从网络的信息公布看,很多政府网站公布的信息多半以宣传为主,都是对地理、名胜、区划等做宣传和介绍,但对于公众关心的财政预算、决算报告;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和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监督检查情况则公布甚少。
三、政府网络平台构建的完善
网络平台的构建通过信息技术将政府活动行为,公正、完整、快速地传达给公众,保证了公众的有效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传统政府僵化的治理缺陷,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字信息治理结构。同时,网络平台的构建实现了政府内部各部门,政府与社会与公众相连接在一起的良好氛围。因此,二者是契合的,绝不是强行套上的附加内容。一方面网络治理凭借网络信息技术来实现善治,另一方面又将善治的意涵融入其自身发展中。二者相辅相成,互不可缺。
(一)合理、正确界定网络治理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通力合作提供有效服务
网络平台构建是为了保证合理有序地网络治理,而这便要求政府、公众以及社会三方协作治理公共事务,形成和谐民主优化的局面。这里的关键在于公众与社会以及政府间的关系界定及其权力流向的调整。政府必须把唯一的主体地位以及掌握的优先权力还于社会和公众。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将权力归还于谁,而是二者需要通力协作。一个善治政府应该是一个结构科学,反应灵活,治理高效,为公众提供高效服务的政府。因此,正确界定二者关系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设高效政府,从而为公民提供高效服务。
(二)加强网络平台自身的构建,保证易接入性的同时,实现信息共享
网络平台的构建本身就是辅助政府治理的新型工具,因此,完善其自身的建设也是实现网络治理机制的路径之一。比如努力整合服务,实现“一气呵成”的电子服务;努力于解决“数字贫富分化”的状况,力争减少“富有信息”与“贫困信息” 二者间的不平等;开拓全天候无限制的服务,让社会公众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政务服务;同时,政府的政务活动应围绕公众的利益及需求来确定方案,提高服务效能。
公民作为政府和社会公共事务之间的输送桥梁,可以输进输出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表达出公众切实的要求,进而推进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双向交流。只有公众的利益得到表达,公众和政府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形成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网络平台的构建要以公众为用户中心,保证其易接入性,使信息流通。
(三)建立对话互助与公众参与机制,扩大公众参与权
在政府行政过程中,我国政府要始终保持与公民的沟通互动,时刻关注行政中出现的问题,做出负责的反应并及时解决。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与公众对话互动的机制。政府告知公众的内容、方式和时间这三方面要以人民利益为核心。保证政府与公众的对话互动意味着,一是在政府工作程序确立的同时,将沟通和协调也一并纳入程序之中,这样政府的活动、行为则会得到公众的控制,即公众在沟通和协调的既定工作程序下对政府行为的“预处理”。二是政府自身要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通常用合理化这一标准来界定,而合理化则是指符合人们利益,规范的信息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政府与公众的对话互动机制。
电子治理机制的构建离不开公众的参与,而公众参与最重要的是落实到位,最重要的是公众参与主体能确实进入公共事务治理的过程中。但目前,大部分的公众参与还停留在表面上的间接参与,以此同时,公众真正的心意表达容易滞后或失实。那么到底应如何确保公众的参与切实到位?最根本的是要从这两个基础面下手:一是确保表达通道的畅通无阻。因为就目前的状况来说,一些政府专网的意见表达还只是单方面的简单的公布一些政务消息。二是落实表达机制法制化,将公众参与机制法制化。因为只有落实到法的规范层面上,才能形成强有力的保障,才能形成电子治理机制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5).
[2][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Jones C. Setting Customer Service Standards [J].International Science Journal,1993.
[5]Peter Ludlow. High Noon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Conceptual Issues in Cyberspace [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96.
[6]张向宏.2008 年我国政政府网站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对政府中心工作的支撑能力持续提升[A].第七届(2008)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发布暨经验交流会[C].2009.
关键词:善治;网络平台;对话互助;信息共享
一、政府网络平台构建的历史和现状
政府网络平台是指依托互联网服务,由各级人民政府建立的,用于发布各类政府信息,旨在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公共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和公众互动机制的有效传播渠道。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各级政府已经新建门户网站达到4.5万个,7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32个省级政府、333个地级市政府和80%以上的县级政府都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站,提供便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类在线服务。政府通过网络平台向公众发布各类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另外政府网络平台还提供了一些网上服务,如水电费的缴纳,表格的下载,网上报名、求职、申诉等,使政府网络平台成为一个24小时工作的公务员。可以说,政府网络平台的搭建工作是做的有声有色的,其优越性也是有目共睹的。
二、政府网络平台构建存在的问题
政府网络平台建设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细心的公众通过观察还是找到了一些问题。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
从地区上看,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这类地区的网站信息就比较完善,信息更新的也很快,在线办事也较方便。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乡镇一级的网站则建立的比较薄弱,很多都只是一个初步的概况,很多链接都无法打开,公布的网上下载的表格很多都已过时,一些咨询服务更是无人理睬。
(二)网络平台服务过于形式化
从服务内容上看,很多服务项目只是停留在申请表格、项目预审上,通过实质性的审核仍然要求现场办公,这样从便民的角度出发,并没有解决公民的实质问题。这点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网络服务还处于较初级的水平。
(三)网络平台的信息涉及面窄
从网络的信息公布看,很多政府网站公布的信息多半以宣传为主,都是对地理、名胜、区划等做宣传和介绍,但对于公众关心的财政预算、决算报告;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和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监督检查情况则公布甚少。
三、政府网络平台构建的完善
网络平台的构建通过信息技术将政府活动行为,公正、完整、快速地传达给公众,保证了公众的有效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传统政府僵化的治理缺陷,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字信息治理结构。同时,网络平台的构建实现了政府内部各部门,政府与社会与公众相连接在一起的良好氛围。因此,二者是契合的,绝不是强行套上的附加内容。一方面网络治理凭借网络信息技术来实现善治,另一方面又将善治的意涵融入其自身发展中。二者相辅相成,互不可缺。
(一)合理、正确界定网络治理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通力合作提供有效服务
网络平台构建是为了保证合理有序地网络治理,而这便要求政府、公众以及社会三方协作治理公共事务,形成和谐民主优化的局面。这里的关键在于公众与社会以及政府间的关系界定及其权力流向的调整。政府必须把唯一的主体地位以及掌握的优先权力还于社会和公众。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将权力归还于谁,而是二者需要通力协作。一个善治政府应该是一个结构科学,反应灵活,治理高效,为公众提供高效服务的政府。因此,正确界定二者关系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设高效政府,从而为公民提供高效服务。
(二)加强网络平台自身的构建,保证易接入性的同时,实现信息共享
网络平台的构建本身就是辅助政府治理的新型工具,因此,完善其自身的建设也是实现网络治理机制的路径之一。比如努力整合服务,实现“一气呵成”的电子服务;努力于解决“数字贫富分化”的状况,力争减少“富有信息”与“贫困信息” 二者间的不平等;开拓全天候无限制的服务,让社会公众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政务服务;同时,政府的政务活动应围绕公众的利益及需求来确定方案,提高服务效能。
公民作为政府和社会公共事务之间的输送桥梁,可以输进输出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表达出公众切实的要求,进而推进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双向交流。只有公众的利益得到表达,公众和政府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形成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网络平台的构建要以公众为用户中心,保证其易接入性,使信息流通。
(三)建立对话互助与公众参与机制,扩大公众参与权
在政府行政过程中,我国政府要始终保持与公民的沟通互动,时刻关注行政中出现的问题,做出负责的反应并及时解决。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与公众对话互动的机制。政府告知公众的内容、方式和时间这三方面要以人民利益为核心。保证政府与公众的对话互动意味着,一是在政府工作程序确立的同时,将沟通和协调也一并纳入程序之中,这样政府的活动、行为则会得到公众的控制,即公众在沟通和协调的既定工作程序下对政府行为的“预处理”。二是政府自身要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通常用合理化这一标准来界定,而合理化则是指符合人们利益,规范的信息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政府与公众的对话互动机制。
电子治理机制的构建离不开公众的参与,而公众参与最重要的是落实到位,最重要的是公众参与主体能确实进入公共事务治理的过程中。但目前,大部分的公众参与还停留在表面上的间接参与,以此同时,公众真正的心意表达容易滞后或失实。那么到底应如何确保公众的参与切实到位?最根本的是要从这两个基础面下手:一是确保表达通道的畅通无阻。因为就目前的状况来说,一些政府专网的意见表达还只是单方面的简单的公布一些政务消息。二是落实表达机制法制化,将公众参与机制法制化。因为只有落实到法的规范层面上,才能形成强有力的保障,才能形成电子治理机制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5).
[2][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Jones C. Setting Customer Service Standards [J].International Science Journal,1993.
[5]Peter Ludlow. High Noon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Conceptual Issues in Cyberspace [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96.
[6]张向宏.2008 年我国政政府网站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对政府中心工作的支撑能力持续提升[A].第七届(2008)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发布暨经验交流会[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