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语承载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信息,是长期习用的精辟简洁的定型短语。它蕴含着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被视为中国传统语言的活化石。观今日之语文教学,成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成语教学止步于会写会认和理解意思而已,而专门进行成语运用的训练则是少之又少。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意融入了成语训练,旨在让学生通过运用,真正地掌握成语,并渐渐爱上成语。
一、 古诗翻译中的成语训练
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到翻译的三原则,即“信、达、雅”。其中的“雅”是指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翻译语言的唯美雅致之感。小学古诗教学,也要遵循以上原则。而成语具有简洁精练,形象鲜明、生动有趣的表达效果,因此,我将古诗翻译和成语运用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日》是一篇非常优美的诗歌,春天的美丽景色被作者高度浓缩于仅28个字之短的七言绝句中。如何通过想象把春景的美妙之处最大限度地铺陈出来?或许成语的运用是一种不错的尝试。于是,我精心设计并尝试了以下教学。
(师将诗中重点字词的注释投影在PPT上,生结合注释在练习本上对整首诗进行翻译,然后全班交流。)
生:一个天气晴朗的好日子,我到泗水河边游赏好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美丽的景物映入眼帘。很随意地便认识了东风的面目,满眼都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师将此翻译投影到大屏幕上)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诗歌翻译的三个原则是什么?
生:信、达、雅。
师:根据这三原则,谁来评价这位同学的翻译。
生:我觉得他翻译得比较准确,而且也通顺明白,符合“信”“达”的要求。
生:我认为他可以增加一些文采,让翻译显得更优美。
师:记得我们学过一个成语,是形容天气很好的,哪位同学知道?
生:风和日丽。
师:对。这里的“天气晴朗”,能不能用风和日丽这个成语来取代它呢?
生:(齐)能。
师:好,我们换上这个成语,再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是不是感觉生动了许多?
师:谁能用上出示的成语,把自己的翻译修改一下,使它变得更加生动优美呢?(师PPT上出示学过的成语)
经过学生的再加工,翻译生动优雅了很多。比如,有学生这样写道:
这一天阳光明媚,春风拂面,我来到泗水河边欣赏大好风景。大地脱去冬天的旧衣裳,万木争春,百花争艳,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很随意地便认识了春风的面目,到处都是姹紫嫣红的春天景象。
同样的训练也运用在《清明》的教学当中。杜牧的“牧童遥指杏花村”牵动着无数读者的遐想,而诗歌中的留白与传说更是提供了宝贵的写作素材。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扩写出来的诗歌翻译是这样的:
春寒料峭,又到了清明。那漫天细雨,纷纷飘落,润物细无声。我想解解一路的舟车劳顿,便问那怡然自得的牧童娃,哪里能有開怀畅饮的酒家?他往远处隐隐约约的杏花村一指,说:“就在那鸡鸣犬吠的人家那里。”
成语之美与古诗翻译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于古诗翻译中感受成语之美,于成语运用中体验诗境之美,二者互为促进,互为体现。
二、课文片段改写中的成语训练
教材中入选了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表情达意等方面都不失为小学生写作的范本。
在教学实践中,我时常将文辞优美的片段拿来给学生进行改写训练。一方面在改写的过程中深入揣摩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另一方面训练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少年闰土》,年少时读过这篇文章,大多内容都忘记了,但课文开头的月下刺猹画面却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中。当我执教到这篇文章时,便将这一片段进行改写教学。
我先让学生在反复入情入境朗读中想象画面,感受月色下少年闰土的形象。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想象画面,改写原文可适当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并用上一些成语。
刚开始学生没有头绪,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改写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于是,我又用一节课的时间,先告诉学生改写的思路,然后将自己改写的片段作为范本,让学生参考模仿。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片段中写了天空的颜色是深蓝的,那我们可不可以再增加一些对天空的大小,或者天空中有什么东西的想象和描写?
生:老师,我知道,天空是广袤无垠的。
生:老师,我还想象到闰土这么勇敢机灵的行为,一定有一大群小星星来围观。我可以用上“群星璀璨”或者“星星点点”来形容。
师:很好。依照这个方法,想象海的样子、海的声音、海的心情……再用上成语去形容它,你就会觉得特别有趣了。
学生在想象和小组讨论之后,我又将我写的范本投影给学生参考。我改写的片段是这样的:
夏日的天空湛蓝湛蓝的。月亮披着金黄色的薄纱,饶有兴味地望着广袤无垠的大地。只见风平浪静的大海边,站着一位精神抖擞的少年。凉风习习,轻轻地抚摸着这位带银项圈的少年,但少年对此却浑然不觉。在他的面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虽然夜空已经哈欠连天了,可是少年仍然精神百倍,目不转睛地盯着西瓜地,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突然,少年捏着一柄钢叉,竭尽全力向一匹猹刺去。只见那猹冷不丁将身子一扭,反而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三、小练笔中的成语训练
根据教学计划,我时常让学生写小练笔。先由教师出示若干个刚学过的或者学生不懂的成语,然后学生从中任意挑选一些,编写一个小片段,片段内容不限。遇到不懂的成语,便要求学生用成语字典查询,之后再进行写作。
曾有名人说过: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之书等于废纸。判断学生是否学会的标准之一是看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当学生能自如地在写作中运用学过的成语,那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成语。其次,在写作中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创编能力。
一次,我向学生出示了将近20个课内外的成语。如下:
始料不及,废寝忘食,随心所欲,面不改色,了如指掌,含辛茹苦,千里迢迢,扶危济困,妙不可言,半信半疑,见佛烧香,富贵浮云,斐然成章,粉墙黛瓦,别有洞天,斑驳陆离,盈千累万,云开见日,磐石之固。
学生用成语词典查询之后,便开始了创作。其中有学生是这样写的:
鸡博士对森林里的一切了如指掌,谁去找他都能从他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可是,有一天,鸡博士给大家讲了一个精彩得妙不可言的故事,大家却半信半疑。
原来,鸡博士讲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鸡博士千里迢迢到外婆家看望外婆。外婆很善良,经常扶危济困,深得左邻右舍的爱戴。鸡博士从小就是鸡外婆含辛茹苦抚养长大的,所以跟外婆感情很深,总是隔三差五地去看望她。
下午,鸡博士终于到了外婆所在的小村庄村口。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这竟是一个别有洞天的地方:粉墙黛瓦,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生活在其中的动物们盈千累万,而且更奇怪的是,动物们都缩小了一百倍,连自己亲爱的外婆也不例外。鸡博士好不容易找到了外婆,可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外婆竟然不认识他。不管鸡博士怎么呼唤外婆,外婆似乎没有觉察到鸡博士的存在。
鸡博士很失望,只好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斑驳陆离的地方……
当我让这位学生把他写的片段在课上朗读时,教室里特别安静,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久久沉浸其中……这样的成语训练,自由有趣,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他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它,学习它,传承它。作为教书育人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有传承成语的使命感,想方设法教学生领略成语的精华,并让学生学会自如地运用。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金湾区凤鸣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一、 古诗翻译中的成语训练
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到翻译的三原则,即“信、达、雅”。其中的“雅”是指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翻译语言的唯美雅致之感。小学古诗教学,也要遵循以上原则。而成语具有简洁精练,形象鲜明、生动有趣的表达效果,因此,我将古诗翻译和成语运用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日》是一篇非常优美的诗歌,春天的美丽景色被作者高度浓缩于仅28个字之短的七言绝句中。如何通过想象把春景的美妙之处最大限度地铺陈出来?或许成语的运用是一种不错的尝试。于是,我精心设计并尝试了以下教学。
(师将诗中重点字词的注释投影在PPT上,生结合注释在练习本上对整首诗进行翻译,然后全班交流。)
生:一个天气晴朗的好日子,我到泗水河边游赏好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美丽的景物映入眼帘。很随意地便认识了东风的面目,满眼都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师将此翻译投影到大屏幕上)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诗歌翻译的三个原则是什么?
生:信、达、雅。
师:根据这三原则,谁来评价这位同学的翻译。
生:我觉得他翻译得比较准确,而且也通顺明白,符合“信”“达”的要求。
生:我认为他可以增加一些文采,让翻译显得更优美。
师:记得我们学过一个成语,是形容天气很好的,哪位同学知道?
生:风和日丽。
师:对。这里的“天气晴朗”,能不能用风和日丽这个成语来取代它呢?
生:(齐)能。
师:好,我们换上这个成语,再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是不是感觉生动了许多?
师:谁能用上出示的成语,把自己的翻译修改一下,使它变得更加生动优美呢?(师PPT上出示学过的成语)
经过学生的再加工,翻译生动优雅了很多。比如,有学生这样写道:
这一天阳光明媚,春风拂面,我来到泗水河边欣赏大好风景。大地脱去冬天的旧衣裳,万木争春,百花争艳,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很随意地便认识了春风的面目,到处都是姹紫嫣红的春天景象。
同样的训练也运用在《清明》的教学当中。杜牧的“牧童遥指杏花村”牵动着无数读者的遐想,而诗歌中的留白与传说更是提供了宝贵的写作素材。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扩写出来的诗歌翻译是这样的:
春寒料峭,又到了清明。那漫天细雨,纷纷飘落,润物细无声。我想解解一路的舟车劳顿,便问那怡然自得的牧童娃,哪里能有開怀畅饮的酒家?他往远处隐隐约约的杏花村一指,说:“就在那鸡鸣犬吠的人家那里。”
成语之美与古诗翻译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于古诗翻译中感受成语之美,于成语运用中体验诗境之美,二者互为促进,互为体现。
二、课文片段改写中的成语训练
教材中入选了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表情达意等方面都不失为小学生写作的范本。
在教学实践中,我时常将文辞优美的片段拿来给学生进行改写训练。一方面在改写的过程中深入揣摩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另一方面训练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少年闰土》,年少时读过这篇文章,大多内容都忘记了,但课文开头的月下刺猹画面却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中。当我执教到这篇文章时,便将这一片段进行改写教学。
我先让学生在反复入情入境朗读中想象画面,感受月色下少年闰土的形象。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想象画面,改写原文可适当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并用上一些成语。
刚开始学生没有头绪,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改写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于是,我又用一节课的时间,先告诉学生改写的思路,然后将自己改写的片段作为范本,让学生参考模仿。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片段中写了天空的颜色是深蓝的,那我们可不可以再增加一些对天空的大小,或者天空中有什么东西的想象和描写?
生:老师,我知道,天空是广袤无垠的。
生:老师,我还想象到闰土这么勇敢机灵的行为,一定有一大群小星星来围观。我可以用上“群星璀璨”或者“星星点点”来形容。
师:很好。依照这个方法,想象海的样子、海的声音、海的心情……再用上成语去形容它,你就会觉得特别有趣了。
学生在想象和小组讨论之后,我又将我写的范本投影给学生参考。我改写的片段是这样的:
夏日的天空湛蓝湛蓝的。月亮披着金黄色的薄纱,饶有兴味地望着广袤无垠的大地。只见风平浪静的大海边,站着一位精神抖擞的少年。凉风习习,轻轻地抚摸着这位带银项圈的少年,但少年对此却浑然不觉。在他的面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虽然夜空已经哈欠连天了,可是少年仍然精神百倍,目不转睛地盯着西瓜地,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突然,少年捏着一柄钢叉,竭尽全力向一匹猹刺去。只见那猹冷不丁将身子一扭,反而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三、小练笔中的成语训练
根据教学计划,我时常让学生写小练笔。先由教师出示若干个刚学过的或者学生不懂的成语,然后学生从中任意挑选一些,编写一个小片段,片段内容不限。遇到不懂的成语,便要求学生用成语字典查询,之后再进行写作。
曾有名人说过: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之书等于废纸。判断学生是否学会的标准之一是看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当学生能自如地在写作中运用学过的成语,那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成语。其次,在写作中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创编能力。
一次,我向学生出示了将近20个课内外的成语。如下:
始料不及,废寝忘食,随心所欲,面不改色,了如指掌,含辛茹苦,千里迢迢,扶危济困,妙不可言,半信半疑,见佛烧香,富贵浮云,斐然成章,粉墙黛瓦,别有洞天,斑驳陆离,盈千累万,云开见日,磐石之固。
学生用成语词典查询之后,便开始了创作。其中有学生是这样写的:
鸡博士对森林里的一切了如指掌,谁去找他都能从他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可是,有一天,鸡博士给大家讲了一个精彩得妙不可言的故事,大家却半信半疑。
原来,鸡博士讲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鸡博士千里迢迢到外婆家看望外婆。外婆很善良,经常扶危济困,深得左邻右舍的爱戴。鸡博士从小就是鸡外婆含辛茹苦抚养长大的,所以跟外婆感情很深,总是隔三差五地去看望她。
下午,鸡博士终于到了外婆所在的小村庄村口。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这竟是一个别有洞天的地方:粉墙黛瓦,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生活在其中的动物们盈千累万,而且更奇怪的是,动物们都缩小了一百倍,连自己亲爱的外婆也不例外。鸡博士好不容易找到了外婆,可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外婆竟然不认识他。不管鸡博士怎么呼唤外婆,外婆似乎没有觉察到鸡博士的存在。
鸡博士很失望,只好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斑驳陆离的地方……
当我让这位学生把他写的片段在课上朗读时,教室里特别安静,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久久沉浸其中……这样的成语训练,自由有趣,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他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它,学习它,传承它。作为教书育人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有传承成语的使命感,想方设法教学生领略成语的精华,并让学生学会自如地运用。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金湾区凤鸣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