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看到学校对教育教学及科研的重视,我深受鼓舞。同时我也感觉到了压力,如何更好地应用五步教学法,让历史课堂真正“活”起来,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经过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老师在课堂上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历史课程的学习中,那么我认为这样的教学一定是失败的教学。真正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下面,我想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基于“五步教学法”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一、做好预习是前提
历史课是一门基础课,涉及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等众多的知识点,学生很难对历史线索形成整体的把握,尤其是我校学生大多来自于城乡结合部,基础比较差。如果没有预习,仅仅靠课堂听讲学生很难当堂吃透教材内容,时间久了,也就失去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所以,我认为,抓好预习环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是这样安排学生预习的:
首先,课前让学生搜集和新课有关的历史故事。
二、反馈要及时
做好了预习,第二天的课堂上,首先按照惯例,我会让学生跟大家分享他准备的历史故事。这样历史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让所有同学都分享出自己的故事,所以我会把所有的历史故事收集整理,每周末以打印稿的形式放在班级的历史资料夹里。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历史资料变成了厚厚的一大本,成为了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提供作文素材的重要资料。
另外,针对预习情况,我先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惑,最后把问题整合,按照授课顺序在授课的过程中把这些问题逐一突破。通过学生反馈,使我能够了解到学生的认知程度,在接下来的互动过程中,哪些问题需要侧重讲解也就明确了。
三、互动是中心环节
如果说预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那么互动环节则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互动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是生生之间的互动。
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课文的整体构思,设计好相关的问题情境。生生互动要精心安排学生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在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环节,我通过在大屏幕上展示相关的文字材料和历史图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史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让小组人员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做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了竞争机制,甚至围绕辛亥革命的成败组与组之间还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辩论。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最后,结合学生的讨论,把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作以整合,轻松突破了这一重点难点。
四、课堂总结是画龙点睛
在互动环节,学生明确了课程的重点难点。那么到此为止,对于新知识这条龙已经画完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把本课知识作以总结是画龙点睛的过程。总结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整体把握,形成线索框架。
在总结环节,我会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课内容。通过学生的总结,能够及时掌握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吸收程度,以便教师最后加以补充。这样做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体现出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一课到此为止,那我认为这不是一节完整的历史课,还需要对刚刚学完的知识加以强化,因此,课堂巩固练习是最好的补充。
五、课堂练习“消化吸收”、“补充营养”
围绕新课内容进行课堂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说知识点是“死”的,那么通过练习题就能让知识点“活”起来。很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错,但是做起练习题来就“懵”了,所以课堂练习一方面有助于知识的活学活用,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技巧,可谓一举两得。由于一節课的时间有限,所以练习不在多、贵在精。
以上就是我对于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当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基于多媒体环境和常规环境下的历史教学的设计和把握都是不一样的。
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教育别人。”因此,真正的上好一节课,不仅是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更是对学生的一种负责任的体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上,我将不断总结经验,追求教育教学成果的创新与超越。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老师在课堂上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历史课程的学习中,那么我认为这样的教学一定是失败的教学。真正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下面,我想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基于“五步教学法”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一、做好预习是前提
历史课是一门基础课,涉及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等众多的知识点,学生很难对历史线索形成整体的把握,尤其是我校学生大多来自于城乡结合部,基础比较差。如果没有预习,仅仅靠课堂听讲学生很难当堂吃透教材内容,时间久了,也就失去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所以,我认为,抓好预习环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是这样安排学生预习的:
首先,课前让学生搜集和新课有关的历史故事。
二、反馈要及时
做好了预习,第二天的课堂上,首先按照惯例,我会让学生跟大家分享他准备的历史故事。这样历史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让所有同学都分享出自己的故事,所以我会把所有的历史故事收集整理,每周末以打印稿的形式放在班级的历史资料夹里。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历史资料变成了厚厚的一大本,成为了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提供作文素材的重要资料。
另外,针对预习情况,我先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惑,最后把问题整合,按照授课顺序在授课的过程中把这些问题逐一突破。通过学生反馈,使我能够了解到学生的认知程度,在接下来的互动过程中,哪些问题需要侧重讲解也就明确了。
三、互动是中心环节
如果说预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那么互动环节则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互动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是生生之间的互动。
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课文的整体构思,设计好相关的问题情境。生生互动要精心安排学生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在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环节,我通过在大屏幕上展示相关的文字材料和历史图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史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让小组人员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做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了竞争机制,甚至围绕辛亥革命的成败组与组之间还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辩论。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最后,结合学生的讨论,把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作以整合,轻松突破了这一重点难点。
四、课堂总结是画龙点睛
在互动环节,学生明确了课程的重点难点。那么到此为止,对于新知识这条龙已经画完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把本课知识作以总结是画龙点睛的过程。总结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整体把握,形成线索框架。
在总结环节,我会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课内容。通过学生的总结,能够及时掌握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吸收程度,以便教师最后加以补充。这样做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体现出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一课到此为止,那我认为这不是一节完整的历史课,还需要对刚刚学完的知识加以强化,因此,课堂巩固练习是最好的补充。
五、课堂练习“消化吸收”、“补充营养”
围绕新课内容进行课堂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说知识点是“死”的,那么通过练习题就能让知识点“活”起来。很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错,但是做起练习题来就“懵”了,所以课堂练习一方面有助于知识的活学活用,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技巧,可谓一举两得。由于一節课的时间有限,所以练习不在多、贵在精。
以上就是我对于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当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基于多媒体环境和常规环境下的历史教学的设计和把握都是不一样的。
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教育别人。”因此,真正的上好一节课,不仅是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更是对学生的一种负责任的体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上,我将不断总结经验,追求教育教学成果的创新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