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以其海纳百川的城市性格融合中西文化彰显南北文明,逐渐形成了极丰富特色的海派艺术风格。海派绒绣、顾绣为上海地域的两大绣种,现分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海绒绣拥有高雅细腻,形象逼真,色彩丰富等艺术特点,曾被称赞为“东方的油画”。上海顾绣用最细的刺绣原料蚕丝纤维绣出中国画韵味。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年青一代技艺传承人,正在绣制她们针尖上的艺术人生。
范淑君
1988年出生于上海,2007年7月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工艺美术系;2013年1月毕业于上海东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2007年3月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张梅君大师的学生许凤英大师开始绒绣学习,海派绒绣第三代传人。
许老师经常教导我,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观察和总结。理论离开实践是苍白的,必须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
伦布朗《赫曼杜默肖像》是我第一幅绣制的人像作品。在制作人像时,最主要是人物眼睛的视线走向,眼睛的形状和嘴角的表达。尤其是在处理世界名画时,每位绘画大师的风格不同。在伦布朗的人物肖像画中,对人物面部的光影处理采用了明暗对比较强的效果,光线从人物斜上方射下,使人物的鼻子产生一道投影,并融入暗部,这就使人物的一边脸颊上形成一块三角形亮区,在太阳光照射下会看到鼻子下有投影,这道投影会随着太阳的位置逐渐拉长,三角光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制作时要按照他的特点去处理。对人物衣服质感的表现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质感的恰到好处地表现会对作品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承技艺需要扎实的基础功,而如何在研究创新中走出“路”来也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关于“上海绒绣”的呼吁:希望政府加强扶持力度,而对于传承人自身来说,技术方面的创新还要向前辈学习、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分享,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开拓眼界。
2009年获上海“工艺美术有限公司”“老凤祥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2010年获徐家汇街道第五届学习系列活动绒绣编织大赛二等奖。
2010年伦布朗《赫曼杜默肖像》在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即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2010“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优秀奖。
2013年《茶桌》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王祯
1989年4月生于上海,2010年7月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工艺美术系,现就读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传达视觉系大学本科专业,就读中。2010年10月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实习,师从张梅君大师的学生许凤英大师学习绒绣,上海绒绣第三代传承人。
在学徒期的三年之中,对于绒绣这个行业有所了解。目前从事绒绣行当的人并不多,做得好的少之又少。后继无人令人担忧,兼顾推广和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继承,绒绣的发展和前景才会更美好。只要人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和追求,工艺美术必然会传承和发展。
首先,从作品特性来看,绒绣要比一般十字绣做工复杂而精细,尤其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对颜色的把握要求非常地精准。在材质上,成本消耗也不低,选用意大利羊毛绒线自行染色。其次,从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很多人并不了解绒绣,提高行业发展的前提,必须要让大众了解这项工艺美术,只有懂艺术的人才能明白绒绣的可贵之处。
绒绣本身具有“再创作”的性质,有别于其他专业,不能一概而论地创新,保留原作的基调是至关重要的。在提高能力再创作的同时,必须重新塑造画面,还要将原作的神韵保留下来。我第一次完成的静物作品是《水果与酒杯》,为了表达油画的意境,特地选了一幅油画作品作为参考,在尝试绣制各种水果器皿和酒杯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绒绣的不易之处。首先形体大小比例必须测量得精准到位,不可以随意乱绣。其次仔细观察水果和酒杯的色泽和质感,就算是水果表面的凹槽或者酒杯造型的细微变化,也必须把握好将其做出来。最关键的是配色,对于新鲜水果的颜色要求绝对要干净、清新、亮丽。在染线时需要做好几次的颜色调整,以及金属器皿的折射也要靠劈线来搭配。对于学习绒绣要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去专研,虚心接受老师的教导,在自己每一针每一线的基础上好好下一番工夫去努力。成为一个富有责任心的传承人。
徐祯璐
1986年12月生于舟山,2007年毕业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文博专业,2012年1月毕业于上海东华大学装潢设计专业。2007年7月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苏慧萍老师。
“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绣品精美典雅,技法独到,享有“画绣”的美誉,是中国织绣工艺中的奇葩。在顾绣的发展与创新中,不断融入了创作者们对于原画作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思想,将顾绣艺术又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作品《秋葵图》画面写秋葵一枝,工笔钩勒填彩布局严谨,一丝不苟,姿韵生动。两朵盛开的花与疏疏的枝叶,充分表现出秋葵的神态。是南宋写生画的绝妙之作。而我在做此作品的同时,不仅注重原作的色彩,更加着重表现植物生长的态势,力求作品逼真写实。在不断学习顾绣的过程中,我认为不仅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更需要有较强的理解原画作的能力。从而使每一幅做出来的作品都具有其独特的生命力。这既做到的对顾绣艺术传承,又是一种创新和突破。
顾绣的传承既是对传统技艺的学习,更是不断融入新观念的过程。传统手工艺想要进入当今市场,就需要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而不是固守传统。从技法上来说,对古画的模仿都是惟妙惟肖,但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打破题材的选择范围不失为一种新的方式。
2010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海世博会联合国联合馆举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周”活动进行顾绣表演。
范淑君
1988年出生于上海,2007年7月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工艺美术系;2013年1月毕业于上海东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2007年3月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张梅君大师的学生许凤英大师开始绒绣学习,海派绒绣第三代传人。
许老师经常教导我,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观察和总结。理论离开实践是苍白的,必须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
伦布朗《赫曼杜默肖像》是我第一幅绣制的人像作品。在制作人像时,最主要是人物眼睛的视线走向,眼睛的形状和嘴角的表达。尤其是在处理世界名画时,每位绘画大师的风格不同。在伦布朗的人物肖像画中,对人物面部的光影处理采用了明暗对比较强的效果,光线从人物斜上方射下,使人物的鼻子产生一道投影,并融入暗部,这就使人物的一边脸颊上形成一块三角形亮区,在太阳光照射下会看到鼻子下有投影,这道投影会随着太阳的位置逐渐拉长,三角光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制作时要按照他的特点去处理。对人物衣服质感的表现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质感的恰到好处地表现会对作品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承技艺需要扎实的基础功,而如何在研究创新中走出“路”来也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关于“上海绒绣”的呼吁:希望政府加强扶持力度,而对于传承人自身来说,技术方面的创新还要向前辈学习、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分享,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开拓眼界。
2009年获上海“工艺美术有限公司”“老凤祥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2010年获徐家汇街道第五届学习系列活动绒绣编织大赛二等奖。
2010年伦布朗《赫曼杜默肖像》在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即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2010“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优秀奖。
2013年《茶桌》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王祯
1989年4月生于上海,2010年7月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工艺美术系,现就读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传达视觉系大学本科专业,就读中。2010年10月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实习,师从张梅君大师的学生许凤英大师学习绒绣,上海绒绣第三代传承人。
在学徒期的三年之中,对于绒绣这个行业有所了解。目前从事绒绣行当的人并不多,做得好的少之又少。后继无人令人担忧,兼顾推广和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继承,绒绣的发展和前景才会更美好。只要人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和追求,工艺美术必然会传承和发展。
首先,从作品特性来看,绒绣要比一般十字绣做工复杂而精细,尤其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对颜色的把握要求非常地精准。在材质上,成本消耗也不低,选用意大利羊毛绒线自行染色。其次,从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很多人并不了解绒绣,提高行业发展的前提,必须要让大众了解这项工艺美术,只有懂艺术的人才能明白绒绣的可贵之处。
绒绣本身具有“再创作”的性质,有别于其他专业,不能一概而论地创新,保留原作的基调是至关重要的。在提高能力再创作的同时,必须重新塑造画面,还要将原作的神韵保留下来。我第一次完成的静物作品是《水果与酒杯》,为了表达油画的意境,特地选了一幅油画作品作为参考,在尝试绣制各种水果器皿和酒杯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绒绣的不易之处。首先形体大小比例必须测量得精准到位,不可以随意乱绣。其次仔细观察水果和酒杯的色泽和质感,就算是水果表面的凹槽或者酒杯造型的细微变化,也必须把握好将其做出来。最关键的是配色,对于新鲜水果的颜色要求绝对要干净、清新、亮丽。在染线时需要做好几次的颜色调整,以及金属器皿的折射也要靠劈线来搭配。对于学习绒绣要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去专研,虚心接受老师的教导,在自己每一针每一线的基础上好好下一番工夫去努力。成为一个富有责任心的传承人。
徐祯璐
1986年12月生于舟山,2007年毕业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文博专业,2012年1月毕业于上海东华大学装潢设计专业。2007年7月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苏慧萍老师。
“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绣品精美典雅,技法独到,享有“画绣”的美誉,是中国织绣工艺中的奇葩。在顾绣的发展与创新中,不断融入了创作者们对于原画作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思想,将顾绣艺术又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作品《秋葵图》画面写秋葵一枝,工笔钩勒填彩布局严谨,一丝不苟,姿韵生动。两朵盛开的花与疏疏的枝叶,充分表现出秋葵的神态。是南宋写生画的绝妙之作。而我在做此作品的同时,不仅注重原作的色彩,更加着重表现植物生长的态势,力求作品逼真写实。在不断学习顾绣的过程中,我认为不仅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更需要有较强的理解原画作的能力。从而使每一幅做出来的作品都具有其独特的生命力。这既做到的对顾绣艺术传承,又是一种创新和突破。
顾绣的传承既是对传统技艺的学习,更是不断融入新观念的过程。传统手工艺想要进入当今市场,就需要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而不是固守传统。从技法上来说,对古画的模仿都是惟妙惟肖,但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打破题材的选择范围不失为一种新的方式。
2010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海世博会联合国联合馆举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周”活动进行顾绣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