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小子”中星10号上天记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bb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0日晚,西昌卫星发射指挥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在进行中星10号卫星发射前的最后准备。
  “3、2、1,点火!”红色按钮按下,长征三号乙火箭在烈焰中腾空。约25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进入预定轨道,整个控制中心响起一片掌声。
  试验队员们在心里长舒了一口气,有的女队员已经控制不住眼里的泪水。每颗卫星从研制到发射部凝聚着火箭发射队和卫星研制队伍的太多心血,这一颗也不例外。
  
  长三乙助推“最重”卫星
  
  在中国通信卫星“家族”里,中星10号有效载荷通道数最多,发射质量最大,功率最大。被卫星专家们戏称为“胖小子”。
  据介绍,中星10号卫星包含30路C波段转发器和16路Ku波段转发器,发射质量达5220千克,功率超过11千瓦(比一般卫星高出3千瓦左右)。加上中法合作的特殊研制模式,这些都对卫星研制团队提出了新的挑战。
  卫星质量越大,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为了确保这个“胖小子”13.5年的服务寿命,卫星研制团队开动脑筋,在设计中采取了很多减重措施。此外,针对卫星功率大、热耗大的特点,试验队还专门对热控系统作了优化,对供配电系统做了改动。
  而对于承担此次发射任务的火箭发射队来说,把这个重5200多千克的家伙送上太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火箭总设计师姜杰告诉记者,这颗卫星使用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发射,它也是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迄今为止发射的最重的一颗卫星。
  长三乙火箭是中国目前投入国内外发射服务市场中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它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最高可达5500千克,因此对于中星10号卫星来说,还有剩余运载能力。发射时,火箭会压低轨道倾角,抬高远地点,最大程度地减少卫星所携带燃料的消耗,提高其服务寿命。
  
  卫星装了3次
  
  5月17日,中星10号卫星试验队进驻
  
  中星10号通信卫星发射圆满成功
  
  6月21日凌晨0点1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中星10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中星10号将接替已在轨运行13年的中星5B(原鑫诺一号)通信卫星,为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优质的通信服务。
  火箭飞行约25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时,控制中心响起热烈的掌声。
  中星10号卫星是一颗用于广播和通信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它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卫星平台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东方红四号卫星公用平台,这是该平台的第5颗发射星。据悉,东四平台后续还将承担多项国际、国内卫星项目。
  同时,这颗卫星也是我国在轨的通信卫星中转发器通道数最多、功率最高、发射重量最大的一颗。卫星上装有30路C波段转发器和16路Ku波段转发器,发射质量5220千克,功率达11450瓦,设计工作寿命13.5年。卫星经5次变轨后,将最终定点在东经110.5度赤道上空。
  承担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它是一种捆绑式三级液体火箭,也是目前我国投入国内外发射服务市场中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最高可达5500千克。
  此次发射是长征三号乙火箭第14次发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第40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38次飞行。
  中星10号卫星是中星5B卫星的接替星,也是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的第10颗在轨卫星,承担国内260套电视节目和230套广播节目的卫星传输和安全播出任务以及大量重要通信传输业务的任务。中星10号的发射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的地位,更事关国家信息传输安全,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
  据悉,中星5B卫星1998年7月18日由长征三号乙火箭送人太空。在轨运行13年间,它为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了优质的通信和广播电视服务,并在抢险救灾及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等国家大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时距离发射日期还有33天。中星10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魏强说,这是试验队有史以来在发射场工作时间最短的一次。
  由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排期很满,中星10号卫星若要在今年发射,就必须赶在5月17日之前出厂。而这个日期,对于卫星研制队伍来说,就像是天方夜谭。
  原来,卫星离出厂不到半年的时候,有一个部件在其它型号上出现了质量问题。根据“举一反三”的要求,该部件需要更换,而对当时已经组装完毕的卫星来说,如果更换部件,就意味着要把卫星分解。
  换还是不换?为了不带隐患上天,卫星研制团队坚决把部件换掉了。可几个月后,因“举一反三”而需要更换部件的情况再次发生,于是,保进度的难度再度增加。
  “那段时间,研制团队常常从早晨工作到凌晨。”卫星试验队副总指挥杨晓宁说。为了确保任务完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上到下部给予了大力支持。而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太阳翼展开试验那天,队员们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5点多,然后7个人7把椅子,在办公室里睡了一觉。
  “抢进度”会不会给质量问题带来隐患?杨晓宁说,赶进度不等于缩短操作时间。为了避免因赶进度、队员疲劳造成“次生灾害”,他们进行了更严格的质量审查和复查,并制定了发射场产品保证工作流程,将14个质量控制点、12个强制检验点等工作纳入了产品保证流程。
  就这样,卫星前后组装了3次,进度一度吃紧,但还是按照时间节点,准时出现在了发射塔塔架上。
  “把每一次发射都当作第一次”
  一颗卫星研制出来后,直到被火箭发射到预定轨道工作,才算有了生命。而且,火箭发射入轨的精度会直接影响到卫星的服务寿命。因此,为了中星10号卫星发射圆满成功,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队做了大量工作。
  火箭的总指挥岑拯、总设计师姜杰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但他们一再表示,
  “每一发火箭都是新的,要把每一次发射当作第一次来看待”。姜杰说:
  “特别是对这一发火箭来说,为了满足任务要求,进一步提高火箭飞行的可靠性,研制队伍对火箭进行了23项技术状态更改,其中包括5项较大更改。”
  在技术状态变化较多的情况下,火箭研制队伍的质量控制更为重要。在5月底火箭发射队的进场动员会上,岑拯再次强调了“重大责任事故和低层次质量问题为零;发射场质量问题数量为零;无人员伤害,无产品、设备、仪器等技安事故”的质量与技安目标,以及防雷、防雨、防水等“十二防”要求。
  “随着西昌进入雨季,尤其是近期多雷雨天气,我们特别强调了‘防雷’和‘防雨’的重要性。将原来的‘十防’扩至‘十二防’,并采取了一些措施。”火箭发射队质量管理人员说。
  据了解,在此次任务期间,火箭发射队还进行了严格的质量归零工作,对长三甲系列其它火箭和其它型号近期发生的质量问题进行了举一反三,组织完成了7项质量工作和12项专题质量复查项目。
  如今,已经历过39次发射洗礼的长三甲系列火箭日趋成熟。今年4月,发射队还印发了《长征三号甲系列型号发射场管理手册》,对发射场的相关工作流程和规定进行了总结,以适应高密度发射要求,确保发射任务圆满完成。
其他文献
当下,一提到卫星导航系统,人们就会不由地联想到美国的GPS,它几乎成为导航的代名词。GPS以其高精度的定位服务、精准的授时服务和发达的应用开发,大大拉近了太空与普通人的距离。  在如今的全球卫星导航市场上,虽然仍是GPS一家独大,但考虑到国家安全和利益,俄罗斯在加速恢复、欧洲在积极部署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一“格罗纳斯”和“伽利略”,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是基于这一背景开始组网建设。  从200
期刊
天宫一号成功遨游太空之际,在南非开普敦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活动日,一位年近八旬的中国老人再次站在领奖台上,接受来自全球宇航科学界专家的祝贺和敬意。  10月3日,当刘纪原走向领奖台接受国际宇航科学院授予的“西奥多·冯·卡门奖”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国际宇航科学院秘书长康坦先生高度评价刘纪原在国际航天技术合作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赞扬他作为中国航天开展国际空间技术合作的开拓者和领导人,领导主持了大量在
期刊
9.0级地震和海啸给日本造成的巨大创伤。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们从太空中拍摄了这些高分辨率图片显示了部分被地震破坏的重灾区以及侵袭日本东北海岸的巨大海啸。  3月13日的图片显示了日本仙台市北部地区所遭受的破坏情况,从照片可以看到石卷湾、成濑河以及东松岛市的一部分,能够看到此时洪水依旧汹涌。美国航宇局一份官方声明表示,“从这张图片可以看出,无论是农田还是居住区,都已淹没在浊流中。海啸带来的洪水包围了松
期刊
3月20日~26日,国际宇航联合会(以下简称IAF)在巴黎召开春季执行局会议,讨论管理、技术、财务委员会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其间还举办了IAF成立60周年庆典。作为新当选的IAF副主席和IAF成员单位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及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等应邀参加执行局会议和庆典等相关活动。  在IAF执行局会上,袁洁赞扬了IAF在过去60年里为促进世界航天发展、培养航天技术人才
期刊
自50年前首次进入太空以来,人类已经向外迈出了一大步,而未来10年我们将更进一步。从行星到其他目标,让我们一一数来:  水星:美国航宇局信使号探测器于2010年3月18日抵达。  金星:欧洲空间局的“金星快车”正在轨道上研究金星大气;日本2010年发射的“晓”金星探测器则未进入环金星轨道;俄罗斯预计将会发射一个和法国合作建造的金星探测器“金星-D”,工程师们为它设计了一个可以工作数天的着陆器,它还
期刊
航天科技集团与中国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3月2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气象局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风云二号、风云三号卫星工程,降水测量卫星工程,风云四号卫星工程以及气象卫星后续工程等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领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领域,气象信息系统领域,气象专用传感器、气象雷达、气象无人机、探空火箭、自动化智能气象观测系统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合作。  
期刊
编者按:4月12日是人类首次进入太空50周年的纪念日。4月8日~13日,应俄罗斯齐奥尔科夫斯基宇航科学院的邀请,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和本刊主编周武赴俄参加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感受了俄罗斯人民对加加林的深切缅怀之情,以及俄罗斯官方决心续写航天大国的雄心。    举国庆祝加加林飞天50周年    4月的莫斯科正是积雪消融的季节,从踏进俄罗斯国土起,加加林标志性的笑脸几乎陪伴了我们整个行程。
期刊
中星10号发射成功后,作为中国卫星运营国家队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天上资产从9颗卫星增加到10颗卫星。今年中国还将发射4颗通信卫星。  那么,对中国来说,卫星通信的春天是否已经到来?    卫星通信有望再创辉煌    作为卫星应用最早“落地开花”的领域之一,卫星通信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曾在上世纪90年代辉煌一时。  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和卫星宽
期刊
5月12日下午,在中国科协、中国对外友协和中国宇航学会有关人员的陪同下,俄罗斯航天员大队队长尤里·瓦连金诺维奇·隆恰科夫、现役航天员马克西姆。维克托罗维奇·苏拉耶夫、俄罗斯联邦航天局驻华首席代表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罗金等一行访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尚志副院长接见了俄罗斯代表团,国际业务部代表、载人航天总体部代表和技术专家参加了活动。  尚志向俄方介绍了院概况和中国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现状和未来发
期刊
第8颗北斗卫星的成功发射人轨后,与在轨的多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组成基本系统,已经具备在星座覆盖范围内提供连续的、稳定的、全天候的基本服务能力。那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定位精度和未来发展如何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先区域,后全球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谢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