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学从不同角度将记忆分为多种类型,每一种记忆类型都在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各种记忆类型的特点,探讨如何有效安排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记忆 汉语国际教育 应用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学习的基础,一切智力行为都有赖于人类大脑的记忆功能。
记忆体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这其中既包括对词、句的视觉表象的记忆,也包括对这些词、句的听觉表象的记忆,还包括对语法等抽象规则的记忆。学习一门语言就必然要记忆大量的语言相关信息,了解记忆规律则无疑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率。
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者来说,了解并掌握记忆的规律显得尤为重要。在世界很多语言中,都把“汉语”一词作为“不可理解”“高深莫测”和“困难”的同义词。美国国防学院也把汉语和日语、朝语、阿拉伯语等具有特殊书写系统的语言一起,定位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最难学的“第四类语言”。他们认为,掌握这些第四类语言的听说能力的难度,是第一类语言(西班牙语、德语、法语等)的2.5倍到3倍。
基于此,本文试图利用语言记忆的相关规律,结合心理学中记忆类型的知识,为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教学提供一点建议。
一、多种记忆类型相结合,发挥整体作用
在心理学上,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将记忆大体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形象记忆是对已感知过的事物表象的记忆;逻辑记忆是指对概念、判断、归纳和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的记忆;情绪记忆是对已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运动记忆是指对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的记忆。
通过上述分类,不难发现,人类的记忆是多渠道的,非单向性的。面对一个记忆对象时,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记忆它,有时记忆的焦点在其形象上,有时焦点在与其相关的动作上,有时又会是在与其相关的思维过程中,有时又会在与其相关的一段情绪体验上。聚焦的焦点不同,记忆的内容不同,记忆的效果也自然不同。当记忆对象需要重现时,记忆的焦点就会首先重现,进而激发记忆对象的重现。如果记忆的焦点是单焦点,记忆对象重现时,理应也是单焦点的激发,一旦这个唯一的焦点被遗忘,那么记忆对象将无法重现。试想如果在记忆一个对象时,采用多焦点记忆的话,那么重现时,也必将是多焦点的重现,这样当某一个焦点失效时,其他焦点还可以继续发挥作用。
有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或讲解知识点,以便学生将多种记忆类型融为一体,形成多焦点记忆。例如,在进行音素教学时,首先可以展示音素的形象、发音部位图,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形象记忆),然后结合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的讲解(逻辑记忆),以及及时的积极的反馈(情绪记忆),进行大量模仿、朗读、书写等学习活动(运动记忆)。
二、控制信息输入量,做到重点突出
根据记忆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是指能使感知信息保持1秒左右的记忆;短时记忆是指能使感知信息保持1分钟左右的记忆;长时记忆是指感知信息可以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一生的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希望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盲目扩大课堂信息量的情况。然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感觉记忆的容量虽然很大,足够接纳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但同时又会以最快的速度决定信息的去留。被感知的信息只有在受到特别注意之后,才能进入短时记忆系统,其他的则很快消退。
另外,短时记忆的容量又极其有限,只有那些具有保存价值的信息经过强化之后,才有可能形成长时记忆。
可见,知识能掌握多少和知识能输入多少是不成正比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控制信息的输入量,避免冗余信息的干扰,同时还要突出教学重点,并进行反复训练,不断强化。
三、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有意无意相结合
根据记忆的目的,可将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无意记忆,是指没有做出任何意志努力,没有采取任何方法的无目的、无要求的记忆。有意记忆,是指具有明确的预定目标、合理的策略方法和必要的意志努力的记忆。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凡是能够引起人们浓厚兴趣的事物,能够引起人们集中注意的事物,能够激发人们强烈情感的事物,能够调动人们积极思维的并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物,以及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都能通过无意记忆自然而然地并且比较牢固地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可见,无意记忆是一种高效的记忆方式,它可以让人们在自然的状态下,轻松地实现长时记忆。但同时我们又发现要想形成无意记忆,那么记忆的对象就必须是那些能使人们产生兴趣和激发起情感的,符合人们需要的对象引起的,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偶然性,需要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松弛、无压力的精神状态。
相对于无意记忆而言,有意记忆在语言学习方面所起的作用更大,因为在掌握那些系统的、全面的、难度大的知识方面有意记忆更有优势。如果人们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高难度的知识,没有有意记忆是无法实现的。
陆俭明先生曾经说过:“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性研究的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掌握好汉语。”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记忆,尽可能掌握更多知识。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为学生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尝试将晦涩难懂的知识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最大限度发挥无意记忆的作用,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知识。例如,可以通过学习书法的方式实现汉字的无意记忆。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于汉字的书写技巧上,而技巧的掌握需要大量的、重复性的练习,于是汉字就在这种非直接指向性的练习中自然掌握了,学生无需汉字记忆的直接性体验,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是每个汉字不断趋于完美的成就感。
四、意义理解,轻松记忆;机械练习,精确掌握
根据记忆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可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识记,是对没有意义或学习者尚未理解其意义的材料,依靠机械重复进行的记忆。意义识记,则是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并纳入已建立的知识结构之中的记忆。
据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知识或技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让我们掌握,意义记忆优于机械记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广泛地利用意义记忆。比如教授汉字时,讲解偏旁部首的意义;词汇的教学时,可以在了解词的组成结构的意义上,掌握词的意义。
尽管在某种意义上,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更有效,但在语言的学习中机械记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机械记忆更有利于精确记忆。语言的学习,说到底就是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掌握,要想掌握这五种技能,机械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只有不断地、机械地重复,才能最终实现这些技能的掌握。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进行意义记忆,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发挥机械记忆的作用,在教学中要不厌其烦地督促学生不断地重复。尤其是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大量的重复性的发音练习、认读练习、书写练习是教学的主要环节。
五、结语
不同的记忆类型并不是简单地、独立地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是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在记忆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各有各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合理利用多种记忆类型,发挥它们的整体作用,提升学生的记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麻益军.记忆的技巧与训练[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和展望[J].香港:汉学出版社,2003.
(责编 张敬亚)
关键词:记忆 汉语国际教育 应用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学习的基础,一切智力行为都有赖于人类大脑的记忆功能。
记忆体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这其中既包括对词、句的视觉表象的记忆,也包括对这些词、句的听觉表象的记忆,还包括对语法等抽象规则的记忆。学习一门语言就必然要记忆大量的语言相关信息,了解记忆规律则无疑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率。
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者来说,了解并掌握记忆的规律显得尤为重要。在世界很多语言中,都把“汉语”一词作为“不可理解”“高深莫测”和“困难”的同义词。美国国防学院也把汉语和日语、朝语、阿拉伯语等具有特殊书写系统的语言一起,定位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最难学的“第四类语言”。他们认为,掌握这些第四类语言的听说能力的难度,是第一类语言(西班牙语、德语、法语等)的2.5倍到3倍。
基于此,本文试图利用语言记忆的相关规律,结合心理学中记忆类型的知识,为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教学提供一点建议。
一、多种记忆类型相结合,发挥整体作用
在心理学上,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将记忆大体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形象记忆是对已感知过的事物表象的记忆;逻辑记忆是指对概念、判断、归纳和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的记忆;情绪记忆是对已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运动记忆是指对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的记忆。
通过上述分类,不难发现,人类的记忆是多渠道的,非单向性的。面对一个记忆对象时,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记忆它,有时记忆的焦点在其形象上,有时焦点在与其相关的动作上,有时又会是在与其相关的思维过程中,有时又会在与其相关的一段情绪体验上。聚焦的焦点不同,记忆的内容不同,记忆的效果也自然不同。当记忆对象需要重现时,记忆的焦点就会首先重现,进而激发记忆对象的重现。如果记忆的焦点是单焦点,记忆对象重现时,理应也是单焦点的激发,一旦这个唯一的焦点被遗忘,那么记忆对象将无法重现。试想如果在记忆一个对象时,采用多焦点记忆的话,那么重现时,也必将是多焦点的重现,这样当某一个焦点失效时,其他焦点还可以继续发挥作用。
有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或讲解知识点,以便学生将多种记忆类型融为一体,形成多焦点记忆。例如,在进行音素教学时,首先可以展示音素的形象、发音部位图,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形象记忆),然后结合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的讲解(逻辑记忆),以及及时的积极的反馈(情绪记忆),进行大量模仿、朗读、书写等学习活动(运动记忆)。
二、控制信息输入量,做到重点突出
根据记忆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是指能使感知信息保持1秒左右的记忆;短时记忆是指能使感知信息保持1分钟左右的记忆;长时记忆是指感知信息可以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一生的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希望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盲目扩大课堂信息量的情况。然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感觉记忆的容量虽然很大,足够接纳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但同时又会以最快的速度决定信息的去留。被感知的信息只有在受到特别注意之后,才能进入短时记忆系统,其他的则很快消退。
另外,短时记忆的容量又极其有限,只有那些具有保存价值的信息经过强化之后,才有可能形成长时记忆。
可见,知识能掌握多少和知识能输入多少是不成正比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控制信息的输入量,避免冗余信息的干扰,同时还要突出教学重点,并进行反复训练,不断强化。
三、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有意无意相结合
根据记忆的目的,可将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无意记忆,是指没有做出任何意志努力,没有采取任何方法的无目的、无要求的记忆。有意记忆,是指具有明确的预定目标、合理的策略方法和必要的意志努力的记忆。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凡是能够引起人们浓厚兴趣的事物,能够引起人们集中注意的事物,能够激发人们强烈情感的事物,能够调动人们积极思维的并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物,以及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都能通过无意记忆自然而然地并且比较牢固地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可见,无意记忆是一种高效的记忆方式,它可以让人们在自然的状态下,轻松地实现长时记忆。但同时我们又发现要想形成无意记忆,那么记忆的对象就必须是那些能使人们产生兴趣和激发起情感的,符合人们需要的对象引起的,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偶然性,需要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松弛、无压力的精神状态。
相对于无意记忆而言,有意记忆在语言学习方面所起的作用更大,因为在掌握那些系统的、全面的、难度大的知识方面有意记忆更有优势。如果人们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高难度的知识,没有有意记忆是无法实现的。
陆俭明先生曾经说过:“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性研究的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掌握好汉语。”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记忆,尽可能掌握更多知识。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为学生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尝试将晦涩难懂的知识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最大限度发挥无意记忆的作用,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知识。例如,可以通过学习书法的方式实现汉字的无意记忆。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于汉字的书写技巧上,而技巧的掌握需要大量的、重复性的练习,于是汉字就在这种非直接指向性的练习中自然掌握了,学生无需汉字记忆的直接性体验,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是每个汉字不断趋于完美的成就感。
四、意义理解,轻松记忆;机械练习,精确掌握
根据记忆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可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识记,是对没有意义或学习者尚未理解其意义的材料,依靠机械重复进行的记忆。意义识记,则是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并纳入已建立的知识结构之中的记忆。
据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知识或技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让我们掌握,意义记忆优于机械记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广泛地利用意义记忆。比如教授汉字时,讲解偏旁部首的意义;词汇的教学时,可以在了解词的组成结构的意义上,掌握词的意义。
尽管在某种意义上,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更有效,但在语言的学习中机械记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机械记忆更有利于精确记忆。语言的学习,说到底就是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掌握,要想掌握这五种技能,机械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只有不断地、机械地重复,才能最终实现这些技能的掌握。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进行意义记忆,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发挥机械记忆的作用,在教学中要不厌其烦地督促学生不断地重复。尤其是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大量的重复性的发音练习、认读练习、书写练习是教学的主要环节。
五、结语
不同的记忆类型并不是简单地、独立地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是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在记忆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各有各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合理利用多种记忆类型,发挥它们的整体作用,提升学生的记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麻益军.记忆的技巧与训练[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和展望[J].香港:汉学出版社,2003.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