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座右铭,足以说明“读”会大大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也随之增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文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学生在写作时就“有章可循”了。本文就此谈谈农村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 积累 以读促写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学表达的综合能力的实践,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农村学生畏惧作文,厌倦作文的现象普遍存在,作文似乎成为农村学生心中挥之不去的负担,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能力,真正使他们乐于表达,真正做到“以我手,述我口,写我心,抒我情”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语境、加强书面语言的运用。
农村学生所处环境造成了学生口语表达与书面写作之间的较大差异,方言俚语的大量使用是农村学生作文的最大弊病。要消除此现象,仅仅要求师生使用普通话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大量设置语境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以期将学生的读、说、写相结合,扩大学生对书面语言的运用。如每节课前用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汇报、自我展示:成语接龙,每日格言,每日新闻,背诵古诗,美文片断赏析,专题演讲等等。根据实际,每天安排一项或两项,学生对此定会兴趣盎然,从而受益匪浅。
二.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正说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没有大量的阅读,不可能写出好文章。为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不同内容的有价值的好书不定期地介绍给学生,向他们推荐适合他们读的好文章,激励学生多读书看报,加大阅读的力度。阅读的同时,要重视背诵,号召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丰富语言积淀、储备。背好词佳句,熟背一定量的例文,这样作品中的精华部分可以内化为学生的文化底蕴。此外,使文中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达方法、修辞手段等,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各种写作的“范型”。心中有类型,手中有范文,“厚积”而“薄发”,这样学生就会文行笔随,挥洒自如。
三.读中悟写、读中学写
读与写是阅读教学的两个侧面,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阅读和写作密切结合,读中学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要从语文的阅读教学入手,将阅读课作为作文课的前奏。根据课文的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在每课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一点感受,一丝体会,找出课文的习作切入点,不失时机的交给学生一点写作技巧和方法,让学生来学习表达他的一点一滴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意识,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怎样将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我提倡的做法是把课文预习与作文搜集材料相结合,介绍写作背景与写作要反映当今时代相结合,课文解题与作文审题相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同指导学生选材相结合,分析结构与指导学生谋篇布局相结合,体会段落关系与过渡照应相结合,理解中心句与作文点题相结合,重点段落精读与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相结合。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一边讲解课文,一边辅导学生写作;在辅导学生写作时,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课文,利用所学知识来帮助自己写好作文。
“戏有戏眼,文有文眼”,要写好作文,就得审好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立意,怎样紧扣题目来写的;我们要写的作文题目要求怎样来立意,怎样来写作。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要求学生以《父亲》为题写一篇文章。在解题时,教师抓住课题结合课文所写内容分析,得知这篇文章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而我们要写的文章要表达的主题与所学课文的主题相同,只是作文所要写的人物和所要选的题材不同罢了。
在讲读分析课文时,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指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在文中写山、写雪、写水、写城、写人,都是紧紧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一特征来写的。如果我们要以《可爱的家乡》为题作文,那么我们也可以选取家乡的山、水、物产、人物等有特点的材料,来表现家乡的可爱,抒发我们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怀。这样对照分析辅导,学生就比较容易找到选材的方向。
在指导学生给课文划分段落时,要想想我们作文时怎样将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白杨礼赞》的结构时,就要抓住“不平凡”这个文眼,理解作者由环境到外形再到精神,一唱三叹,层层深入地歌咏白杨树这一特点,分清课文层次,体会作者详写白杨树的外形和内质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与此同时,让学生以“松树”、“菊花”、“小草”、等内容为题,思考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那些材料应该详写,那些材料应该略写,才能使文章结构完美,中心突出。
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中心句,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勇气》中的结尾:“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中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这些中心句都是文章中点题的佳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同样是指导作文点题的良好机会,学生理解了中心句点题的作用以及不同的点题方式,并在作文中慢慢尝试,自己作文时才会画龙点睛。
学生作文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文章内容空洞,重点不突出,如果我们把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同指导学生作文结合进来,学生就可以逐渐把要写的事物写得生动具体。如在教学《背影》时,我们抓住朱自清描写父亲翻爬月台为儿子买橘送行的细节——“攀”、“缩”、“倾”三个动词的表达作用的分析,指导学生写好人物动作,可以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如果长期坚持,潜移默化,学生就会把作文写得具体、充实了。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座右铭,足以说明“读”会大大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也随之增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文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学生在写作时就“有章可循”了。那么,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将是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甘肃天祝县东坪乡教育辅导站;甘肃天祝县东坪学校)
关键词:阅读 积累 以读促写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学表达的综合能力的实践,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农村学生畏惧作文,厌倦作文的现象普遍存在,作文似乎成为农村学生心中挥之不去的负担,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能力,真正使他们乐于表达,真正做到“以我手,述我口,写我心,抒我情”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语境、加强书面语言的运用。
农村学生所处环境造成了学生口语表达与书面写作之间的较大差异,方言俚语的大量使用是农村学生作文的最大弊病。要消除此现象,仅仅要求师生使用普通话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大量设置语境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以期将学生的读、说、写相结合,扩大学生对书面语言的运用。如每节课前用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汇报、自我展示:成语接龙,每日格言,每日新闻,背诵古诗,美文片断赏析,专题演讲等等。根据实际,每天安排一项或两项,学生对此定会兴趣盎然,从而受益匪浅。
二.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正说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没有大量的阅读,不可能写出好文章。为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不同内容的有价值的好书不定期地介绍给学生,向他们推荐适合他们读的好文章,激励学生多读书看报,加大阅读的力度。阅读的同时,要重视背诵,号召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丰富语言积淀、储备。背好词佳句,熟背一定量的例文,这样作品中的精华部分可以内化为学生的文化底蕴。此外,使文中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达方法、修辞手段等,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各种写作的“范型”。心中有类型,手中有范文,“厚积”而“薄发”,这样学生就会文行笔随,挥洒自如。
三.读中悟写、读中学写
读与写是阅读教学的两个侧面,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阅读和写作密切结合,读中学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要从语文的阅读教学入手,将阅读课作为作文课的前奏。根据课文的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在每课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一点感受,一丝体会,找出课文的习作切入点,不失时机的交给学生一点写作技巧和方法,让学生来学习表达他的一点一滴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意识,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怎样将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我提倡的做法是把课文预习与作文搜集材料相结合,介绍写作背景与写作要反映当今时代相结合,课文解题与作文审题相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同指导学生选材相结合,分析结构与指导学生谋篇布局相结合,体会段落关系与过渡照应相结合,理解中心句与作文点题相结合,重点段落精读与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相结合。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一边讲解课文,一边辅导学生写作;在辅导学生写作时,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课文,利用所学知识来帮助自己写好作文。
“戏有戏眼,文有文眼”,要写好作文,就得审好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立意,怎样紧扣题目来写的;我们要写的作文题目要求怎样来立意,怎样来写作。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要求学生以《父亲》为题写一篇文章。在解题时,教师抓住课题结合课文所写内容分析,得知这篇文章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而我们要写的文章要表达的主题与所学课文的主题相同,只是作文所要写的人物和所要选的题材不同罢了。
在讲读分析课文时,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指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在文中写山、写雪、写水、写城、写人,都是紧紧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一特征来写的。如果我们要以《可爱的家乡》为题作文,那么我们也可以选取家乡的山、水、物产、人物等有特点的材料,来表现家乡的可爱,抒发我们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怀。这样对照分析辅导,学生就比较容易找到选材的方向。
在指导学生给课文划分段落时,要想想我们作文时怎样将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白杨礼赞》的结构时,就要抓住“不平凡”这个文眼,理解作者由环境到外形再到精神,一唱三叹,层层深入地歌咏白杨树这一特点,分清课文层次,体会作者详写白杨树的外形和内质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与此同时,让学生以“松树”、“菊花”、“小草”、等内容为题,思考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那些材料应该详写,那些材料应该略写,才能使文章结构完美,中心突出。
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中心句,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勇气》中的结尾:“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中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这些中心句都是文章中点题的佳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同样是指导作文点题的良好机会,学生理解了中心句点题的作用以及不同的点题方式,并在作文中慢慢尝试,自己作文时才会画龙点睛。
学生作文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文章内容空洞,重点不突出,如果我们把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同指导学生作文结合进来,学生就可以逐渐把要写的事物写得生动具体。如在教学《背影》时,我们抓住朱自清描写父亲翻爬月台为儿子买橘送行的细节——“攀”、“缩”、“倾”三个动词的表达作用的分析,指导学生写好人物动作,可以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如果长期坚持,潜移默化,学生就会把作文写得具体、充实了。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座右铭,足以说明“读”会大大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也随之增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文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学生在写作时就“有章可循”了。那么,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将是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甘肃天祝县东坪乡教育辅导站;甘肃天祝县东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