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性的产业集聚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以南阳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为例,探寻地方产业集聚区在发展中存有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南阳市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产业集聚是以产业的空间集聚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式,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但在县市级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在产业集聚的发展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为此,笔者对河南省南阳市的产业集聚区进行深入调研,力图以南阳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为例,探寻地方产业集群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南阳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
目前,南阳市共有16个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面积达到182.52平方公里,201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400亿元,其中西峡县产业集聚区、内乡县产业集聚区等7个产业集聚区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民超百亿元。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南阳市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
二、南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南阳市的产业集聚区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各种制约因素互相交织,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發展建设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
(一)主导产业同质性较强,区域内产业竞争加剧
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导致竞争加剧。当前,南阳和周边地区均处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竞相发展、相互赶超的竞争格局日益加剧,在资源、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南阳工业又处于产业链前端,面临着产业延伸不足、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
产业类同导致产业集聚区竞争加剧。南阳产业集聚区发展仍存在较强的产业同构性,各个集聚区差异化、互补性仍偏低。南阳产业集聚区确定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机械制造、机电制造、农副产业品加工、建材、纺织服装等行业,产业结构类同问题比较突出。据调研统计,主导产业涉及机械制造、装备制造和机电制造的产业集聚区,占产业集聚区总数的76.9%;涉及农副产业品加工的产业集聚区占53.8%。由于各集聚区在初期发展中,以规模扩张为首要目标,在项目引进、产业培育上没有充分依托本土资源优势或产业基础,普遍存在产业培育与本土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战略新兴产业引进、产业链延伸与服务环节增值、龙头企业与中小配套企业等领域的割裂发展,导致各产业集聚区不仅在招商引资方面激烈竞争,而且还使企业在原材料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的竞争加剧。
(二)集聚区的企业“群”而不“聚”,产业关联度偏低
集聚区的企业产业链接度偏低,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远未形成,从各个集聚区内部看,产业链环节不完整、本地配套率低仍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制约。在产业集聚区发展初期,主管部门往往存在着重“项目”轻“产业”、重“大块头企业”轻“小体格配套企业”、重“生产制造环节”轻“服务增值环节”等问题,导致产业链条环节缺失,产业发展缺乏配套,产业集聚以“堆”代“链”,集群效应发挥不足。同时,产业链整合难度大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当前多个产业集聚区中,能真正充分发挥培养行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中小企业进行配套供应生产、进行产业链式发展的领袖型龙头企业较少,往往是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还处于松散型的状态,甚至有些还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关系,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聚发展和集群发展。调研发现,高达65%的企业认为集聚区内专业分工不够紧密,33%的企业认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相关产业支持,仅有13%的企业的原材料和零配件是来自于本集聚区。由于大部分产业集聚区只是实现了企业的“扎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上下游产业的互补效应,影响了外来企业来南阳发展的吸引力和入驻南阳市集聚区后企业发展的配套需求。如方城县产业集聚区农副产品加工有植物油、中药饮片、面粉、蜂业、粮油、食品、种业等多种项目,这些农副产品加工涉及行业较多,产业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链条,从而也难以发挥产业的集聚优势。
(三)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仍在延续
目前,产业集聚区内传统制造、加工企业占比仍然较大,高新技术企业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偏少,缺少研发机构和高素质人才,企业拥有发明专利较少、科技经费支出低、科技从业人员不足。在调研的企业中,将近50%的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仅有16.6%的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65%的企业没有专利,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仅有43%的生产环节涉及到研发设计环节。作为自主创新高地的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虽然也开始了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主导产品正在向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节能化方向发展;在经营模式方面,骨干企业开始发挥行业地位和技术优势,由销售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变。但是,龙头企业的发展战略也多与真正意义上智能制造、高端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和定位有所差距,也把上规模放在首位,而忽视投资规模小、发展潜力大的高技术项目,有“制造”无“创造”,创新驱动的后劲不足。
(四)融资瓶颈制约突出,融资手段和方式单一
受信贷政策和融资平台限制,产业集聚区大部分企业缺乏融资手段,由于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等原因,致使一些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无法及时实施,错过了发展良机。另外,由于多元投资体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及时形成,再加上政府财力有限,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使得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步伐。
目前,集聚区内企业的生产性投资以自有资金、政府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风险投资和从资本市场券市场进行的直接融资数量较少。目前,仅有河南新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西峡汽车水泵股份有限公司、利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上市公司。在访谈中发现企业对新型融资方式和合作经营模式了解不够,特别是新三板、战略新兴板不甚了解,对PPP合作模式也是了解不多。一些优秀项目由于投入大、风险大,融资困难,难以突破资金瓶颈。企业融资思想观念陈旧,融资“等、靠”现象突出,期望政府能给予支持和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虽然目前已有部分集聚区内企业谋求在资本市场上市挂牌,但所占比例仍然很少。各种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的缺乏,将会制约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融资难、融资贵已成为制约产业集聚区发展状大的重要因素。 通过调研发现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担保难。一方面成长型企业刚刚起步,社会信任度不高,其他企业不愿为其做担保,银行不愿为其提供贷款,发展资金基本上靠自我积累;另一方面由于多数企业之间互相多次担保贷款,已出现担保危机。二是抵押难。受工业用地指标限制,土地手续办理周期长。很多成长型企业都是“先上车后买票”,这些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后,土地、设备和厂房无法抵押变现,流动资金相当紧张,导致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三是管理理念落后。集聚区内的成长型企业大部分属于“家族式”企业,由于经营理念滞后、缺乏专业化的人才等原因,无法从资本市场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支持。
(五)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突破。目前,产业集聚区没有建立起职能明晰的管委会来独立行使公共事务管理权。有的产业集聚区尽管组建了类似于管理委员会或专门的办公部门,但工作人员由其他部门借调或兼任,人员不稳定。有的产业集聚区也建立了管理委员会,也有若干工作人员,但与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之间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对区域范围内隶属于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各类管理事务大都只有协调权,没有决策权,难以提供企业需要的“一站式服务”。
在调研中发现,企业项目建设的行政审批程序多、周期长。目前开发区一般工业项目建设审批工作,从项目入园签署意向协议起到工程竣工,共有35个主要环节,涉及22个主要行政审批项和多个行政审批部门。其中除项目备案权下放至产业集聚区外,其余审批权均在市区职能部门,环节套环节,手续繁多、交叠。过多的环节和手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集聚区作为一个协调机构面对如此多的审批程序有时也是无能为力。
三、推进县市级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布局,以科学规划引领发展
产业规划直接关系到产业集聚区的目标定位、产业发展和结构布局。产业规划调整要从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出发,合理布局产业,构筑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发展平台。要对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规模、区位指向、产业布局进行原则定位,形成门类互补、层次不一的集聚结构,使产业集聚区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产业互补、协调发展。
(二)突出产业集群,以主导产业带动发展
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特征是产业集群发展。每个集聚区要集中精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形成上下有连接、左右能配套的产业支撑体系。要加强对集聚区协调指导,尽量避免无序竞争、杂乱发展,逐步解决无关联企业扎推的现象。要围绕主导产业,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突出龙头带动、市场带动、配套带动、技术带动,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引导同类企业集中布局,市县联动,重点突破。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对天冠、二胶、防爆、石油二机等一批成长性好的优势企业,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其做大做强。
(三)加强项目带动,以优质项目支撑集聚区发展
充分发挥集聚区筑巢引凤功能,以突出培育产业集群为重點,搞好项目谋划和包装,实行“链条整体招商”,既注重引进龙头骨干企业,也注重引进上下游产业配套项目。推动集聚区企业从“点式扩张”向“链式发展”的转变,促进企业从上游初级加工向下游深加工和精加工转变升级,从分散的、单一的、互不相关联的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制造产业链的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转变升级。
(四)破解发展瓶颈,以要素集聚加速发展
要建立完善投融资、企业担保、土地整理和开发利用、公共服务等平台,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创造条件。一是要针对南阳集聚区用地矛盾突出的问题,即要充分盘活存量土地,提高投资强度,严把项目入驻关,又要放宽非耕地用地限制,对使用荒山丘陵或是利用平山填沟等非耕地的,用地成本较高的产业集聚区加大资金补贴。二要加强融资平台建设。除了争取银行贷款外,要多运用市场化手段运作。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规范发展民间投资担保机构,壮大担保平台实力,多渠道解决集聚区内中小企业资金困难问题。三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南阳要充分发挥教育、人社等部门职能以及职业技术院校的作用,积极开展政府、院校、企业三方互动合作,加强针对性人才培训,并通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化和职业化,提高集聚区管理水平。四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多形式“产学研”合作,引进或突破一批制约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性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制约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以技术进步壮大产业集群规模。
(五)创新政府运作模式,以服务优化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
为了降低产业集聚区企业的各种行政审批成本,可通过采取“人员派驻制、流程内部化”的运作模式,推动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环保、统计、质监等职能部门向产业集聚区派驻人员,相关行政审批和工作事项由派出人员按内部流程办理或授权直接办理,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市级职能部门的‘直通车’制度。通过“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提高政府服务水平,降低集聚区内企业运作成本。
基金项目:本文是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集群网络动态演变、吸收能力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项目编号:2014-Ib-037。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南阳市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产业集聚是以产业的空间集聚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式,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但在县市级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在产业集聚的发展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为此,笔者对河南省南阳市的产业集聚区进行深入调研,力图以南阳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为例,探寻地方产业集群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南阳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
目前,南阳市共有16个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面积达到182.52平方公里,201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400亿元,其中西峡县产业集聚区、内乡县产业集聚区等7个产业集聚区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民超百亿元。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南阳市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
二、南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南阳市的产业集聚区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各种制约因素互相交织,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發展建设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
(一)主导产业同质性较强,区域内产业竞争加剧
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导致竞争加剧。当前,南阳和周边地区均处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竞相发展、相互赶超的竞争格局日益加剧,在资源、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南阳工业又处于产业链前端,面临着产业延伸不足、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
产业类同导致产业集聚区竞争加剧。南阳产业集聚区发展仍存在较强的产业同构性,各个集聚区差异化、互补性仍偏低。南阳产业集聚区确定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机械制造、机电制造、农副产业品加工、建材、纺织服装等行业,产业结构类同问题比较突出。据调研统计,主导产业涉及机械制造、装备制造和机电制造的产业集聚区,占产业集聚区总数的76.9%;涉及农副产业品加工的产业集聚区占53.8%。由于各集聚区在初期发展中,以规模扩张为首要目标,在项目引进、产业培育上没有充分依托本土资源优势或产业基础,普遍存在产业培育与本土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战略新兴产业引进、产业链延伸与服务环节增值、龙头企业与中小配套企业等领域的割裂发展,导致各产业集聚区不仅在招商引资方面激烈竞争,而且还使企业在原材料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的竞争加剧。
(二)集聚区的企业“群”而不“聚”,产业关联度偏低
集聚区的企业产业链接度偏低,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远未形成,从各个集聚区内部看,产业链环节不完整、本地配套率低仍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制约。在产业集聚区发展初期,主管部门往往存在着重“项目”轻“产业”、重“大块头企业”轻“小体格配套企业”、重“生产制造环节”轻“服务增值环节”等问题,导致产业链条环节缺失,产业发展缺乏配套,产业集聚以“堆”代“链”,集群效应发挥不足。同时,产业链整合难度大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当前多个产业集聚区中,能真正充分发挥培养行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中小企业进行配套供应生产、进行产业链式发展的领袖型龙头企业较少,往往是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还处于松散型的状态,甚至有些还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关系,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聚发展和集群发展。调研发现,高达65%的企业认为集聚区内专业分工不够紧密,33%的企业认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相关产业支持,仅有13%的企业的原材料和零配件是来自于本集聚区。由于大部分产业集聚区只是实现了企业的“扎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上下游产业的互补效应,影响了外来企业来南阳发展的吸引力和入驻南阳市集聚区后企业发展的配套需求。如方城县产业集聚区农副产品加工有植物油、中药饮片、面粉、蜂业、粮油、食品、种业等多种项目,这些农副产品加工涉及行业较多,产业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链条,从而也难以发挥产业的集聚优势。
(三)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仍在延续
目前,产业集聚区内传统制造、加工企业占比仍然较大,高新技术企业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偏少,缺少研发机构和高素质人才,企业拥有发明专利较少、科技经费支出低、科技从业人员不足。在调研的企业中,将近50%的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仅有16.6%的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65%的企业没有专利,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仅有43%的生产环节涉及到研发设计环节。作为自主创新高地的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虽然也开始了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主导产品正在向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节能化方向发展;在经营模式方面,骨干企业开始发挥行业地位和技术优势,由销售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变。但是,龙头企业的发展战略也多与真正意义上智能制造、高端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和定位有所差距,也把上规模放在首位,而忽视投资规模小、发展潜力大的高技术项目,有“制造”无“创造”,创新驱动的后劲不足。
(四)融资瓶颈制约突出,融资手段和方式单一
受信贷政策和融资平台限制,产业集聚区大部分企业缺乏融资手段,由于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等原因,致使一些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无法及时实施,错过了发展良机。另外,由于多元投资体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及时形成,再加上政府财力有限,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使得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步伐。
目前,集聚区内企业的生产性投资以自有资金、政府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风险投资和从资本市场券市场进行的直接融资数量较少。目前,仅有河南新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西峡汽车水泵股份有限公司、利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上市公司。在访谈中发现企业对新型融资方式和合作经营模式了解不够,特别是新三板、战略新兴板不甚了解,对PPP合作模式也是了解不多。一些优秀项目由于投入大、风险大,融资困难,难以突破资金瓶颈。企业融资思想观念陈旧,融资“等、靠”现象突出,期望政府能给予支持和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虽然目前已有部分集聚区内企业谋求在资本市场上市挂牌,但所占比例仍然很少。各种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的缺乏,将会制约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融资难、融资贵已成为制约产业集聚区发展状大的重要因素。 通过调研发现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担保难。一方面成长型企业刚刚起步,社会信任度不高,其他企业不愿为其做担保,银行不愿为其提供贷款,发展资金基本上靠自我积累;另一方面由于多数企业之间互相多次担保贷款,已出现担保危机。二是抵押难。受工业用地指标限制,土地手续办理周期长。很多成长型企业都是“先上车后买票”,这些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后,土地、设备和厂房无法抵押变现,流动资金相当紧张,导致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三是管理理念落后。集聚区内的成长型企业大部分属于“家族式”企业,由于经营理念滞后、缺乏专业化的人才等原因,无法从资本市场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支持。
(五)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突破。目前,产业集聚区没有建立起职能明晰的管委会来独立行使公共事务管理权。有的产业集聚区尽管组建了类似于管理委员会或专门的办公部门,但工作人员由其他部门借调或兼任,人员不稳定。有的产业集聚区也建立了管理委员会,也有若干工作人员,但与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之间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对区域范围内隶属于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各类管理事务大都只有协调权,没有决策权,难以提供企业需要的“一站式服务”。
在调研中发现,企业项目建设的行政审批程序多、周期长。目前开发区一般工业项目建设审批工作,从项目入园签署意向协议起到工程竣工,共有35个主要环节,涉及22个主要行政审批项和多个行政审批部门。其中除项目备案权下放至产业集聚区外,其余审批权均在市区职能部门,环节套环节,手续繁多、交叠。过多的环节和手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集聚区作为一个协调机构面对如此多的审批程序有时也是无能为力。
三、推进县市级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布局,以科学规划引领发展
产业规划直接关系到产业集聚区的目标定位、产业发展和结构布局。产业规划调整要从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出发,合理布局产业,构筑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发展平台。要对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规模、区位指向、产业布局进行原则定位,形成门类互补、层次不一的集聚结构,使产业集聚区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产业互补、协调发展。
(二)突出产业集群,以主导产业带动发展
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特征是产业集群发展。每个集聚区要集中精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形成上下有连接、左右能配套的产业支撑体系。要加强对集聚区协调指导,尽量避免无序竞争、杂乱发展,逐步解决无关联企业扎推的现象。要围绕主导产业,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突出龙头带动、市场带动、配套带动、技术带动,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引导同类企业集中布局,市县联动,重点突破。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对天冠、二胶、防爆、石油二机等一批成长性好的优势企业,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其做大做强。
(三)加强项目带动,以优质项目支撑集聚区发展
充分发挥集聚区筑巢引凤功能,以突出培育产业集群为重點,搞好项目谋划和包装,实行“链条整体招商”,既注重引进龙头骨干企业,也注重引进上下游产业配套项目。推动集聚区企业从“点式扩张”向“链式发展”的转变,促进企业从上游初级加工向下游深加工和精加工转变升级,从分散的、单一的、互不相关联的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制造产业链的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转变升级。
(四)破解发展瓶颈,以要素集聚加速发展
要建立完善投融资、企业担保、土地整理和开发利用、公共服务等平台,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创造条件。一是要针对南阳集聚区用地矛盾突出的问题,即要充分盘活存量土地,提高投资强度,严把项目入驻关,又要放宽非耕地用地限制,对使用荒山丘陵或是利用平山填沟等非耕地的,用地成本较高的产业集聚区加大资金补贴。二要加强融资平台建设。除了争取银行贷款外,要多运用市场化手段运作。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规范发展民间投资担保机构,壮大担保平台实力,多渠道解决集聚区内中小企业资金困难问题。三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南阳要充分发挥教育、人社等部门职能以及职业技术院校的作用,积极开展政府、院校、企业三方互动合作,加强针对性人才培训,并通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化和职业化,提高集聚区管理水平。四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多形式“产学研”合作,引进或突破一批制约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性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制约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以技术进步壮大产业集群规模。
(五)创新政府运作模式,以服务优化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
为了降低产业集聚区企业的各种行政审批成本,可通过采取“人员派驻制、流程内部化”的运作模式,推动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环保、统计、质监等职能部门向产业集聚区派驻人员,相关行政审批和工作事项由派出人员按内部流程办理或授权直接办理,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市级职能部门的‘直通车’制度。通过“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提高政府服务水平,降低集聚区内企业运作成本。
基金项目:本文是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集群网络动态演变、吸收能力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项目编号:2014-Ib-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