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大学生目前的就业观入手,分析了大学生目前在就业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就业观念讲座、指导创业等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1],因此,在大学阶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获得正确的就业心态,使他们能够成功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新形势下促进就业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0年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现状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1、需要就业的人数多
根据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统计数据来看,2010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652萬人次,较2009年增加了41万人,增长率虽较上年有所下滑,但仍高达6.71%,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有可能达到700万之多,这也意味着企业的校园招聘规模也将再创纪录,难度也将随之增加。
2、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就业机会减少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未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造成的损失是短期内难以恢复的,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大多数企业正在进行内部机构调整和裁员,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往年也有所减少。
目前的就业现状呈现出“粥少僧多”的局面,就业形势可谓严峻,特别是对于冷门专业的同学来说,就业情况就更加窘迫。但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们却没有紧迫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需要调整,就业的主动性需要加强。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浅析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统包统分”的就业体制被打破,“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体制逐步形成,大学生的择业倾向也日趋多元化。
1、就业地域的选择
笔者在对所在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观调查中发现:在选择就业地域上,绝大部分毕业生偏向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沪等经济发达地区,这是由于国内的主要大中型城市都集中在这些地区,其城市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且信息量大,进而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就业待遇也相对较好。但我们的毕业生们也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人才精英聚集的的地区,名牌大学的硕士、博士、博士后、海归人员汇集于此,在残酷的竞争中,本科毕业生能够获得有多少好的就业机会呢?因此,便出现了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人才荟萃的经济发达地区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而急需人才建设、能够有大量发展机会的中西部地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这样一种尴尬局面。
袁贵仁强调,今年就业工作要确保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一是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中央项目的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实施地方“特岗计划”。二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由此可见,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方案,特别是在确实急需人才的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大学毕业生创建了一个发挥自身所学、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2、工资待遇的选择
1994年起,国家实施高校招生学费并轨,取消了计划内与计划外招生,改为缴费上学,即由学生分担部分培养成本[2],自此,每个家庭在孩子教育投资上的花费就大大增加了。正是基于此,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都希望获得较高的工资待遇,达到投入产出成正比的心理平衡。就以往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工资待遇水平来说,刚毕业的大学生所获得的工资,很难使其内心达到这样的平衡,更何况在国际金融危机刚刚结束,国际经济尚处在复苏的现阶段。
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还是不应该将工资待遇作为最重要的考虑就业的因素,在提出工资待遇的时候,要考虑自己是否能够创造出相应的价值来。而应该更加注重工作单位是否能够提供一个施展自身才能的舞台、自由发挥的空间、继续深造的机会,积累工作经验,在工作中蜕变成为一个让社会、单位、自己认可的人。
3、工作单位性质的选择
近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逐年升温,以成为仅次于高考的全国第二大考试。据统计,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超过了146万,比通过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审查的104万人增长了40%有余。公务员优越、稳定的工作性质,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已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但公务员的岗位确实极其有限的,以2010年为例,拟招录的公务员人数是15526名,竞争比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95:1,而竞争激烈程度排名前十位的职位,无一例外超过了2000:1的比例,最抢手的职位甚至达到了4723:1。还有许多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制单位,也是大学生争先恐后报考的对象。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时候,对于国家公务员这类的“金饭碗”单位还是首选。
4、是否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选择
目前,就业市场所需求的人才还是几个老牌的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如会计、金融、计算机等;而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如哲学、历史等,就业市场的需求就小得多。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必须要面临一个选择,即是否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现在的大学教育主要是以素质教育为主,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协作、学习创新的能力。这些基础素质是大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打破专业的局限,建立健康有序的就业市场,对改善目前的就业窘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5、不着急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也是逐年增加,因为高学历的心态,使有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从事较低的薪资工作,感觉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吃不了苦,太辛劳的工作不愿去从事,只要求工作轻松钱又多得工作,因此就呈现出空等状态,没工作。这类人现在有一个称呼,叫做“啃老族”。这部分人,大都是家庭条件较好,家庭不需要他们工作挣钱来维持正常开销,本身没有工作挣钱的压力,因此,对于就业就表现出不着急、不积极的态度。
三、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针对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就业观不成熟、不理智的现状,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获得健康的就业心态,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指导者需要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1、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指导的重点是推行四年职业生涯规划项目:学生入学第一年,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雇主资料,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这些举措贯穿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对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很有帮助,而我国大部分学校的高校就业指导还停留在举办校园招聘会、提供就业信息等层面上,忽视了学生在学期间的职业辅导,也就是学生们普遍要求的“就业指导”,即便是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仅仅是在大三、大四开展,而最需要辅导和指导的大一、大二却是空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评估自我、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再根据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和内容、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所谓自我评估,就是根据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发现自己是一个较为外向开朗的人还是内向稳重的人,并对哪些问题较为感兴趣,如经济问题还是管理问题,或擅长哪些技能如分析,对数字敏感,语言表达能力等。也可分析出自己的一些弱点。然后,再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长期目标一般是以后职业规划的顶点,或较高点也就是梦想,但也要细化到具体工作,比如毕业后是进入大学教书还是到企业工作。短期目标设立一般是素质能力的提高,比如通过某项考试和培养某种能力。
在大学一年级,大学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可以和师兄师姐进行交流,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增加交流技巧。到了大二,大学生可以逐步考虑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此外,还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持久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增强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两大法宝,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大三的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職技能、搜集公司信息上。大学生此时还是要以课程学习为主,但要抓住机会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要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向已经毕业的校友、师兄师姐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到了大四,大学生还要再次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要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进行预习和模拟面试,并积极了解浙江三联专修学院职业指导处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
2、开展就业观念的讲座
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普遍是被动的,即挑工作地区、挑工作环境、挑工资待遇等,都是要求用人单位来满足自己的要求,而不是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环境、适应工作要求。这就需要在大学学习阶段,定期邀请就业工作方面的专家、就业成功人士等,运用专业知识,并结合自身的就业经历和经验,给在校大学生开展讲座,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全健康的就业心态,让大学生努力地适应社会、适应变化,主动将自己推向社会,主动将自己推荐给就业单位,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
3、引导学生创业
针对就业压力如此巨大的现实,全国各级政府也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扶持、资助大学生自主创业,以此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多大学生也希望在毕业后通过自身努力,创造自己的事业,但却不知道应该如何着手开展。因此,各地高校也应该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开展各项实用技能培训,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类从业资格证的考试,提高大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及时通告相关的创业优惠政策及申报方式,帮助大学生创业成功。
参考文献
[1]李清华,叶怀平.大学生择业心理辅导[M].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8):96.
[2]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3-12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1],因此,在大学阶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获得正确的就业心态,使他们能够成功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新形势下促进就业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0年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现状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1、需要就业的人数多
根据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统计数据来看,2010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652萬人次,较2009年增加了41万人,增长率虽较上年有所下滑,但仍高达6.71%,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有可能达到700万之多,这也意味着企业的校园招聘规模也将再创纪录,难度也将随之增加。
2、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就业机会减少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未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造成的损失是短期内难以恢复的,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大多数企业正在进行内部机构调整和裁员,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往年也有所减少。
目前的就业现状呈现出“粥少僧多”的局面,就业形势可谓严峻,特别是对于冷门专业的同学来说,就业情况就更加窘迫。但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们却没有紧迫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需要调整,就业的主动性需要加强。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浅析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统包统分”的就业体制被打破,“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体制逐步形成,大学生的择业倾向也日趋多元化。
1、就业地域的选择
笔者在对所在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观调查中发现:在选择就业地域上,绝大部分毕业生偏向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沪等经济发达地区,这是由于国内的主要大中型城市都集中在这些地区,其城市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且信息量大,进而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就业待遇也相对较好。但我们的毕业生们也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人才精英聚集的的地区,名牌大学的硕士、博士、博士后、海归人员汇集于此,在残酷的竞争中,本科毕业生能够获得有多少好的就业机会呢?因此,便出现了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人才荟萃的经济发达地区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而急需人才建设、能够有大量发展机会的中西部地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这样一种尴尬局面。
袁贵仁强调,今年就业工作要确保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一是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中央项目的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实施地方“特岗计划”。二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由此可见,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方案,特别是在确实急需人才的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大学毕业生创建了一个发挥自身所学、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2、工资待遇的选择
1994年起,国家实施高校招生学费并轨,取消了计划内与计划外招生,改为缴费上学,即由学生分担部分培养成本[2],自此,每个家庭在孩子教育投资上的花费就大大增加了。正是基于此,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都希望获得较高的工资待遇,达到投入产出成正比的心理平衡。就以往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工资待遇水平来说,刚毕业的大学生所获得的工资,很难使其内心达到这样的平衡,更何况在国际金融危机刚刚结束,国际经济尚处在复苏的现阶段。
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还是不应该将工资待遇作为最重要的考虑就业的因素,在提出工资待遇的时候,要考虑自己是否能够创造出相应的价值来。而应该更加注重工作单位是否能够提供一个施展自身才能的舞台、自由发挥的空间、继续深造的机会,积累工作经验,在工作中蜕变成为一个让社会、单位、自己认可的人。
3、工作单位性质的选择
近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逐年升温,以成为仅次于高考的全国第二大考试。据统计,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超过了146万,比通过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审查的104万人增长了40%有余。公务员优越、稳定的工作性质,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已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但公务员的岗位确实极其有限的,以2010年为例,拟招录的公务员人数是15526名,竞争比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95:1,而竞争激烈程度排名前十位的职位,无一例外超过了2000:1的比例,最抢手的职位甚至达到了4723:1。还有许多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制单位,也是大学生争先恐后报考的对象。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时候,对于国家公务员这类的“金饭碗”单位还是首选。
4、是否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选择
目前,就业市场所需求的人才还是几个老牌的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如会计、金融、计算机等;而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如哲学、历史等,就业市场的需求就小得多。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必须要面临一个选择,即是否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现在的大学教育主要是以素质教育为主,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协作、学习创新的能力。这些基础素质是大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打破专业的局限,建立健康有序的就业市场,对改善目前的就业窘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5、不着急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也是逐年增加,因为高学历的心态,使有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从事较低的薪资工作,感觉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吃不了苦,太辛劳的工作不愿去从事,只要求工作轻松钱又多得工作,因此就呈现出空等状态,没工作。这类人现在有一个称呼,叫做“啃老族”。这部分人,大都是家庭条件较好,家庭不需要他们工作挣钱来维持正常开销,本身没有工作挣钱的压力,因此,对于就业就表现出不着急、不积极的态度。
三、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针对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就业观不成熟、不理智的现状,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获得健康的就业心态,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指导者需要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1、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指导的重点是推行四年职业生涯规划项目:学生入学第一年,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雇主资料,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这些举措贯穿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对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很有帮助,而我国大部分学校的高校就业指导还停留在举办校园招聘会、提供就业信息等层面上,忽视了学生在学期间的职业辅导,也就是学生们普遍要求的“就业指导”,即便是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仅仅是在大三、大四开展,而最需要辅导和指导的大一、大二却是空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评估自我、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再根据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和内容、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所谓自我评估,就是根据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发现自己是一个较为外向开朗的人还是内向稳重的人,并对哪些问题较为感兴趣,如经济问题还是管理问题,或擅长哪些技能如分析,对数字敏感,语言表达能力等。也可分析出自己的一些弱点。然后,再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长期目标一般是以后职业规划的顶点,或较高点也就是梦想,但也要细化到具体工作,比如毕业后是进入大学教书还是到企业工作。短期目标设立一般是素质能力的提高,比如通过某项考试和培养某种能力。
在大学一年级,大学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可以和师兄师姐进行交流,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增加交流技巧。到了大二,大学生可以逐步考虑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此外,还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持久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增强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两大法宝,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大三的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職技能、搜集公司信息上。大学生此时还是要以课程学习为主,但要抓住机会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要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向已经毕业的校友、师兄师姐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到了大四,大学生还要再次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要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进行预习和模拟面试,并积极了解浙江三联专修学院职业指导处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
2、开展就业观念的讲座
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普遍是被动的,即挑工作地区、挑工作环境、挑工资待遇等,都是要求用人单位来满足自己的要求,而不是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环境、适应工作要求。这就需要在大学学习阶段,定期邀请就业工作方面的专家、就业成功人士等,运用专业知识,并结合自身的就业经历和经验,给在校大学生开展讲座,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全健康的就业心态,让大学生努力地适应社会、适应变化,主动将自己推向社会,主动将自己推荐给就业单位,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
3、引导学生创业
针对就业压力如此巨大的现实,全国各级政府也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扶持、资助大学生自主创业,以此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多大学生也希望在毕业后通过自身努力,创造自己的事业,但却不知道应该如何着手开展。因此,各地高校也应该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开展各项实用技能培训,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类从业资格证的考试,提高大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及时通告相关的创业优惠政策及申报方式,帮助大学生创业成功。
参考文献
[1]李清华,叶怀平.大学生择业心理辅导[M].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8):96.
[2]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