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探究思想 培养探究意识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n1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了“探究”这一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提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探究的精神、探究的意识和探究的能力.本文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的教学为例,浅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方式方法.
  1 渗透物理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思想案例 联系实际、精彩引入、激发兴。
  引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笔者选择了两段精美的视频:视频1“太湖美”、视频2“三国演义片头”.学生看到这些视频后首先被画面所吸引,头脑中思考老师为什么要放这些视频呢。
  问题1 若你是一位水电专家,为了获取更多的电能,你会选择在水流湍急长江中上游地区还是在碧波荡漾的太湖中建造水电站呢?说说你的想法?学生的回答集中在:“长江水流湍急,具有更多的能量”.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进一步说明,湍急的水流能推动水轮机做功从而获得更多的能量,从而将能量与做功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更好地从做功的角度理解能量.给出能量的定义: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问题2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呢?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讨论,能讲到许许多多物体做功的实例:如风吹帆船、拉弯的弓弦能够对弓箭做功…….教师也演示了几个做功的实例:(1)风吹纸屑;(2)流水推动水轮转动;(3)滚动的小球能推动木块。
  问题3 上述实例分别是哪些物体对外做了功,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流动的空气对纸屑做了功、流水对水轮做了功,滚动的小球对木块做了功.共同的特点是都是运动的物体.教师指出运动的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故它具有能量.由此得到动能的概念:物理学中将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注重理解能量与做功的关系.在学习本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做功的概念,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他们能够相互协作,深入思考,从而很好地达成了本堂课的第一个知识目标:能量的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引导式探究的尝试2.1 探究活动: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讨论影响因素并说明理由。
  回答的部分内容如下:“动能的大小与质量有关,因为质量较大的火车对物体的撞击程度比自行车撞击的破坏程度大的多”;“动能的大小与速度有关,刚才老师所做的实验,若小球的速度太小,则木块移动的距离短,小球的速度快,木块移动的距离长”…。
  接下来是设计实验的环节,首先让学生讨论:“能否利用身边的器材来设计实验,探究动能与m、v有何关系,请说出具体的方案,在你的方案中,你是以谁作为研究对象的?你又是通过什么来比较动能的大小的?用到哪些器材?说出你具体的方案来?。
  学生的回答: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如何保证速度相同?如何保证质量相同。
  以下是学生的回答,在学生的回答中,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不拘泥于书本.。
  一组学生回答:我们这一组讨论的结果是利用风车,要研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选择质量大小不同的风车,让他们转速相同;要研究动能和速度的关系,只需要让同一架风车转速变化就可以了?笔者提出问题:如何体现动能的大小?学生无法回答.笔者想到动能大小需借助其它的一些现象才能体现出来,如风车产生动能的大小可以由转化为电能的多少来表示。
  另一组同学的回答:利用小球、木块、斜面等;如图1所示;让质量不同的两个小球从同一高度下滑,这样能够保证小球到达水平面时速度相同.观察推动木块的远近,从而知道动能的大小.要研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用同一个小球从不同的高度下滑,观察推动木块的远近.笔者建议学生将木块改为火柴盒,这样现象就更加明显了。
  接下来是进行实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注意标出木块在运动前后的位置.同时每一小组将实验结论记录下来。
  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及获得的结论:一要研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保证速度相同(从相同的高度滑下),换不同质量的小球,发现质量较大的小球将火柴盒撞开的距离较远.故速度相同,质量越大的物体,它的动能越大;二要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选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滑下,发现速度较快时将火柴盒撞开得越远.故质量相同的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2 知识理解:明晰生活常见现象、理解速度及质量对动能的影响程度表1
  质量m/kg速度v/m/s动能E/J
  牛5000.5约60
  子弹10 g1000约5×103
  学生讨论后得到:牛的质量为子弹质量的5×104倍,子弹的速度仅为牛速度的2000倍;但子弹的动能远远大于牛所具有的动能,看来速度对动能的影响程度比质量更大。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与探究实验的设计上,学生的思维是无限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进行适当的引导,笔者觉得自身还需积累更多的经验,从而能更好地处理课堂中的突发情况,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明白探究的方法、从而获得理性的科学知识.而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社会,让学生分析限速问题,就是为了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从思想、观念、方法层面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3 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3.1 势能概念的引入概念:物理学中将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弹性势能。
  接着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资料“打夯”,提出问题问题:夯锤能够夯实泥土,举高的夯锤能对地面做功吗?学生答:能.教师提问:举高的夯锤能够对外做功,它所具有的能量与前面学习的两种能量不同,我们将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3.2 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经验,故此时笔者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从中评估学生对探究性实验是否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在这一环节适当的提示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提示如下:(1)请你做出合理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2)你能否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文具用品、或桌子上能够找到的器材进行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呢?(3)在你设计的实验中,你要研究的对象是谁?(4)你是如何判断重力势能大小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笔者尽可能多的准备了多种不同的器材,同时让学生将文具用品都带在身边.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实验,笔者选取某两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与全班分享。
  一组“猜想: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及高度有关.用到了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橡皮泥.实验方法是研究重力势能与质量的关系,让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高度下落,观察橡皮泥的形变程度,得到形变程度越大,重力势能越大;要研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下落,观察橡皮泥的形变程度.结论是:质量相同的物体,被举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被举高度相同,质量越大的物体,重力势能越大”。
  二组“猜想: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及高度有关.用到了质量不同的两个小球、沙子、小桌子.实验方法如下:研究重力势能与质量的关系,让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高度下落,观察小桌子的下陷程度,得到小桌子下陷越深,重力势能越大;要研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下落,观察小桌子的下陷程度.结论是:质量相同的物体,被举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被举高度相同,质量越大的物体,重力势能越大”(图2)。
  接下来全班同学共同分析刚才两组同学实验方案是否存在缺陷.有同学认为:一组同学所使用的器材存在缺陷,即大小不同的小球与橡皮泥的接触面积是不相同的,这样有可能导致压强的不同,从而造成较大的误差.可改进为与二组同学相似的实验,如图3所示.有同学认为:上述两组同学在下落的说法中应添加自由下落的说法,这样能使实验更加的精确…。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一次完整的探究过程.通过教师适当的提示,化解难点、突破重点.通过全班交流的方式,讨论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发现和改进意见.最终在教师必要的点评下完成知识的建构.笔者通过这样一节课,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必能用更丰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其创新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尽情的绽放。
  综上所述,学生的思维是多样的,学生的智慧潜能是巨大的,只要引导得法,设计合理,切实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则可以做到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他文献
与小学生、初中生相比,多数中专生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问题的气氛也不够热烈,就是点名,有的也不愿回答,也不愿公开自己的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青春期显著的特征称为闭锁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的求解是高中物理直线运动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纲中规定的重点考查内容,高考题中经常涉及到此类问题的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的求解思考角度多、求解方法多,若能选择最优的求解方法,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讲解,既能开阔同学们的解题思维,又能让同学们熟练掌握位移的常见的求解方法.笔者在这一问题的讲解过程中采取“一题十解”的讲解方法,向同学们展示如何多角度思考该
关于情境教学,建构主义观点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希望“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无独有偶,在我们国家,“李吉林情境教学”主张“充分利用教师创设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和谐地统一起来”.虽然表述上有点差异,但在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力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悟、体验、
恩格斯说“人是环境中的人”,课堂是师生活动的生态环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设适应学生学习,有利用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地去参与课堂、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通过在课堂上调动学生“我要学”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变“要
在全球竞争逐渐上升的大环境下,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人才,而在我国学科教育的大环境下,作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将STEM教育与高中物理教育融合,也成为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思路之一,象征着学科教育开始注重学科之间的关系.将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工程教育、数学教育与高中物理教育相交错,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EM教育,为探索物理单科教育向综合化教育的新模
期刊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以“三维目标”为导向,使具有一定能量的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场” 因子发生交互作用,产生“场”效应.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以优化学习动机的激活、优化学习兴趣的激发、优化立体交流的路径、优化多元评价的机制为“抓手”,可以使优化物理课堂“学习场”真正接“地气”、显“灵气”,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物理课堂教学,其本质是物理教师、学生、物理教材、学习环境等“场” 因子发生交互作用,亦即“
期刊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违背,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让学生考试考得好,我们教师有必要对复习课进行研讨.笔者认为发挥好教师的作用和定位好教师的角色相当重要,具体到复习课的各个环节.  1 引入课题评析与改进 复习课的导入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相当重要.精彩的导入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一上课就处于兴奋之中,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揭示学习目标,使学
例谈《互感和自感》的教學设计
期刊
课堂展示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精髓,而展示内容则是决定展示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那么在课堂上应该如何选择展示内容呢?  1 展示内容要有全面性2 展示内容要有互动性。  展示是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质疑辩析,而不是统一结论、对对答案,要防止展示成为教师“满堂灌”的变种——“学生灌”.为了让展示更有效,教师可将要展示的核心问题加以分解,层层落实,让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
以问题引领的任务驱动的方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把本节课的内容设置为具体的情境问题,以问题驱动促使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