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级学生初写作文,往往产生畏难情绪。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怕写作文,对写作文“提不起劲儿来?”这个问题不仅困扰了学生,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孩子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为什么笔下的文章却枯涩无味?在教学中我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写作文时,都会出现“无米难炊”——没东西写的情况。究其根源,是没有明确地指导学生清楚“都有什么可写!”我们都知道:“美是无所不在的,就看你有没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因此,这两年我着重从培养学生观察力入手,注意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
一、认识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平时我就经常告诉学生: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人、事、物。要想写好作文,就得先学会观察生活,善于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要想写好那些有趣的、有意义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让你特别想写下的人、事、物,都离不开观察。
我非常重视在教学实际中引导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一天下午,我正在上语文课,突然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下起了倾盆大雨。巨大的雷声打断了教学,学生都唧唧喳喳地议论不休。个个都兴奋地站起来,伸着脖子向窗外张望。我没有阻止他们,让他们打开窗户,到走廊上去观看这场“及时雨”。回来后,我提出了问题:“你们喜欢这场雨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为什么?”他们又争先恐后地回答:“真大呀!”“好痛快!”“到处雾蒙蒙的,很美!”这时,我又问:“谁能说说雨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怎么美?”班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好像在思考,又好像被问住了。我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我们刚才观察了一场大雨,都认为它很美,却说不出什么地方美?为什么?”因为观察得不够认真,不够仔细。”当学生得出这一结论后,我就明确地告诉他们: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一点一滴地积累观察素材,无论是天气变化,还是日常见闻,只要留心观察,作文时就一定会“有话可说”了。
二、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学生观察力上,我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抓住他们的兴趣爱好,采取生动、具体、贴近生活的方式启发他们观察的兴趣。
我制定了“每周观察”日记,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积累。要求:(1)明确观察的内容;(2)突出观察的重点;(3)观察后有什么收获。要求观察日记必须是写亲自体验的或亲身感受的,不限长短、数量。可以写老师提供的“素材,”也可以自选内容。开始,我每周都会结合校园活动和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观察点。例如,春天来了,我布置学生到郊外看一看大自然的变化;学校要开运动会,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赛场上各班运动员是如何奋力拼搏,为班争光的。以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观察点,一段时间下来,调动起了学生留心观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的积极性,学生写作情绪高涨。观察日记中的趣事是一件连着一件。有的同学喜欢养蚕,写出了蚕宝宝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变化,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一位平时最怕写日记的学生跟着父母到乡下参加婚礼,看到了许多新鲜事情很感兴趣,便认真地把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还获得了奥林匹克杯作文大赛三等奖。一学期结束了,班里逐渐形成了“观察风气”,学生的观察兴趣浓了,初步解决了没什么写的问题。作文课上也一改往日沉闷的气氛,大家总是兴致勃勃地交流观察心得,拓展了写作思路。
三、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学生产生观察兴趣后,要针对学生观察中的所得,指导观察的方法。
1. 观察要有序
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领悟到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写作文时才能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我先从指导学生观察静态事物入手,告诉学生观察的顺序先总体后空间的顺序(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从整体到局部或局部到整体,从主到次,从人到物或从物到人等)和时间顺序(早……中……晚或先……再……后……)。如在教学生写喜爱的小物件时,我让学生把小物件带进课堂,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外形,观察局部时(如形状、质地、颜色、图案、内部构造、功能等)可依照从上到下,从主到次,从外到内的顺序来进行,总之,一定要有顺序。
学生在掌握了观察静态物方法后,就指导他们练习观察动态场面。动态观察较静态观察难度大,我利用作文指导课,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人物动作,注意动作的连贯和变化。如让学生表演一段小品或朗诵一篇课文,演唱一首歌曲,师生配合做一次小游戏,要求细致观察动作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按观察的顺序叙述下来,培养学生观察的条理性。
2. 观察要有目的,突出重点
如学校组织拔河比赛,比赛场面比较大,观察的点和面很宽,究竟应该以什么为主呢?在活动前,我就引导学生注意看看赛场是如何布置的,哪一场比赛给你的印象最深,抓住一名同学最令你感动的动作、表情、语言。这样学生是有所准备、有目的、有重点地投入到观察中,对所观察的细节自然就会格外留意,就能捕捉住最精彩的瞬间,有了如此深的切身体会,学生能轻松地描述出观察的经过,且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3. 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抓住事物特点
观察时,仅仅靠眼睛看是不够的,要鼓励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把看看、听听、闻闻、摸摸、尝尝等多种观察形式有机地结合,拓展观察范围,抓住事物特征。如在指导学生写一种喜爱的水果时,我准备了一些水果,让学生观察,想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它们?学生总结出可以从形状、香味、颜色、重量、大小、味道等各个方面来描写。我就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挑选一种水果向大家介绍。有的同学掂一掂西瓜,告诉大家足有五六斤重,摸摸瓜皮,用手敲敲,说咚咚作响;有的同学拿着香蕉告诉大家它是月牙形的,闻闻有一股清香,打开皮尝尝白白的果肉又香又甜……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了所有的学生,他们纷纷举手要求上台介绍自己喜爱的水果。
4. 坚持写日记,培养观察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从小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从三年级起我就开始要求学生写日记,鼓励他们将所见、所闻、所感、所为真实地写出来。一周两篇,寒暑假也要坚持。每周一交给我批阅讲评,范读佳作。奖励日记完成好的学生,找出一些学生日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评议。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一定能养成自觉观察、记录生活的良好习惯,为开拓写作思路,提供作文素材打下坚实的基础。
5. 寓创新意识于观察全过程
观察,不仅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需要,也是学生增长知识,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每位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观察生活的角度也就会有差异。在指导学生写作观察时,我注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不要拘于教师的思想和定式思维,要大胆地选择新颖、独特的观察点。在布置观察春天的日记中,我要求学生到郊外看看大自然有哪些变化?许多同学都是老一套地写到“花开了,草绿了……”没有什么新意,有一位学生则在日记中记叙了到屋檐下寻找小燕子的经历,表达了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春天的向往之情。小作者独特的思维方式激起了师生的阅读兴趣。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花、草、虫、鸟,你还发现春天有哪些变化?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重新又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第二次观察春天的日记,由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点的切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有的学生到桃花园观赏桃花,介绍了不同品种桃花的形状、颜色;有的同学注意观察春季夜晚的星空,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同学到风景区观察了热热闹闹的集体植树的劳动场面,不仅饶有兴趣地写了植树的场面,也表达了热爱劳动、绿化环境的心声;还有的同学则着重写了春天里人们精神风貌的变化,抒发了要在这大好的春光里加倍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虽然,大多数学生的文笔还很稚嫩,但是在观察中求新的意识已开始在他们心底萌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独特的观察能力。
(三门峡市第一小学)
一、认识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平时我就经常告诉学生: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人、事、物。要想写好作文,就得先学会观察生活,善于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要想写好那些有趣的、有意义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让你特别想写下的人、事、物,都离不开观察。
我非常重视在教学实际中引导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一天下午,我正在上语文课,突然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下起了倾盆大雨。巨大的雷声打断了教学,学生都唧唧喳喳地议论不休。个个都兴奋地站起来,伸着脖子向窗外张望。我没有阻止他们,让他们打开窗户,到走廊上去观看这场“及时雨”。回来后,我提出了问题:“你们喜欢这场雨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为什么?”他们又争先恐后地回答:“真大呀!”“好痛快!”“到处雾蒙蒙的,很美!”这时,我又问:“谁能说说雨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怎么美?”班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好像在思考,又好像被问住了。我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我们刚才观察了一场大雨,都认为它很美,却说不出什么地方美?为什么?”因为观察得不够认真,不够仔细。”当学生得出这一结论后,我就明确地告诉他们: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一点一滴地积累观察素材,无论是天气变化,还是日常见闻,只要留心观察,作文时就一定会“有话可说”了。
二、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学生观察力上,我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抓住他们的兴趣爱好,采取生动、具体、贴近生活的方式启发他们观察的兴趣。
我制定了“每周观察”日记,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积累。要求:(1)明确观察的内容;(2)突出观察的重点;(3)观察后有什么收获。要求观察日记必须是写亲自体验的或亲身感受的,不限长短、数量。可以写老师提供的“素材,”也可以自选内容。开始,我每周都会结合校园活动和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观察点。例如,春天来了,我布置学生到郊外看一看大自然的变化;学校要开运动会,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赛场上各班运动员是如何奋力拼搏,为班争光的。以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观察点,一段时间下来,调动起了学生留心观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的积极性,学生写作情绪高涨。观察日记中的趣事是一件连着一件。有的同学喜欢养蚕,写出了蚕宝宝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变化,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一位平时最怕写日记的学生跟着父母到乡下参加婚礼,看到了许多新鲜事情很感兴趣,便认真地把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还获得了奥林匹克杯作文大赛三等奖。一学期结束了,班里逐渐形成了“观察风气”,学生的观察兴趣浓了,初步解决了没什么写的问题。作文课上也一改往日沉闷的气氛,大家总是兴致勃勃地交流观察心得,拓展了写作思路。
三、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学生产生观察兴趣后,要针对学生观察中的所得,指导观察的方法。
1. 观察要有序
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领悟到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写作文时才能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我先从指导学生观察静态事物入手,告诉学生观察的顺序先总体后空间的顺序(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从整体到局部或局部到整体,从主到次,从人到物或从物到人等)和时间顺序(早……中……晚或先……再……后……)。如在教学生写喜爱的小物件时,我让学生把小物件带进课堂,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外形,观察局部时(如形状、质地、颜色、图案、内部构造、功能等)可依照从上到下,从主到次,从外到内的顺序来进行,总之,一定要有顺序。
学生在掌握了观察静态物方法后,就指导他们练习观察动态场面。动态观察较静态观察难度大,我利用作文指导课,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人物动作,注意动作的连贯和变化。如让学生表演一段小品或朗诵一篇课文,演唱一首歌曲,师生配合做一次小游戏,要求细致观察动作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按观察的顺序叙述下来,培养学生观察的条理性。
2. 观察要有目的,突出重点
如学校组织拔河比赛,比赛场面比较大,观察的点和面很宽,究竟应该以什么为主呢?在活动前,我就引导学生注意看看赛场是如何布置的,哪一场比赛给你的印象最深,抓住一名同学最令你感动的动作、表情、语言。这样学生是有所准备、有目的、有重点地投入到观察中,对所观察的细节自然就会格外留意,就能捕捉住最精彩的瞬间,有了如此深的切身体会,学生能轻松地描述出观察的经过,且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3. 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抓住事物特点
观察时,仅仅靠眼睛看是不够的,要鼓励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把看看、听听、闻闻、摸摸、尝尝等多种观察形式有机地结合,拓展观察范围,抓住事物特征。如在指导学生写一种喜爱的水果时,我准备了一些水果,让学生观察,想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它们?学生总结出可以从形状、香味、颜色、重量、大小、味道等各个方面来描写。我就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挑选一种水果向大家介绍。有的同学掂一掂西瓜,告诉大家足有五六斤重,摸摸瓜皮,用手敲敲,说咚咚作响;有的同学拿着香蕉告诉大家它是月牙形的,闻闻有一股清香,打开皮尝尝白白的果肉又香又甜……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了所有的学生,他们纷纷举手要求上台介绍自己喜爱的水果。
4. 坚持写日记,培养观察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从小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从三年级起我就开始要求学生写日记,鼓励他们将所见、所闻、所感、所为真实地写出来。一周两篇,寒暑假也要坚持。每周一交给我批阅讲评,范读佳作。奖励日记完成好的学生,找出一些学生日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评议。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一定能养成自觉观察、记录生活的良好习惯,为开拓写作思路,提供作文素材打下坚实的基础。
5. 寓创新意识于观察全过程
观察,不仅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需要,也是学生增长知识,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每位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观察生活的角度也就会有差异。在指导学生写作观察时,我注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不要拘于教师的思想和定式思维,要大胆地选择新颖、独特的观察点。在布置观察春天的日记中,我要求学生到郊外看看大自然有哪些变化?许多同学都是老一套地写到“花开了,草绿了……”没有什么新意,有一位学生则在日记中记叙了到屋檐下寻找小燕子的经历,表达了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春天的向往之情。小作者独特的思维方式激起了师生的阅读兴趣。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花、草、虫、鸟,你还发现春天有哪些变化?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重新又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第二次观察春天的日记,由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点的切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有的学生到桃花园观赏桃花,介绍了不同品种桃花的形状、颜色;有的同学注意观察春季夜晚的星空,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同学到风景区观察了热热闹闹的集体植树的劳动场面,不仅饶有兴趣地写了植树的场面,也表达了热爱劳动、绿化环境的心声;还有的同学则着重写了春天里人们精神风貌的变化,抒发了要在这大好的春光里加倍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虽然,大多数学生的文笔还很稚嫩,但是在观察中求新的意识已开始在他们心底萌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独特的观察能力。
(三门峡市第一小学)